陈慧林:“山河系”中那颗璀璨的“匠星”

在中国建筑行业浩如烟海的星空中,山河集团是其中一个醒目的星系。集团旗下群英荟萃,匠星如云,构成灿烂夺目的“山河系”。陈慧林,就是众多璀璨匠星中的一颗。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陈慧林以择一业、终一生的坚定信念,以一砖一瓦、一刀一刻、一室一楼的点滴力量,将“坚守之志”和“工匠之心”相结合,所领导承建的湖北省肿瘤医院项目,一举夺得中国建筑业顶级奖项——鲁班奖。

.jpg个人图片.jpg

陈慧林近照

少年壮志不言愁  

19848月,正是暑假天热之时,刚刚过了15岁生日、正在读高一的陈慧林作出人生一个重大的决定——辍学回家!并不是他不热爱读书,只是,他忘不了父亲在交学费时,因没有现钱,只得挑两担谷去卖掉才凑够一学期的学费。因为家庭的困难,15岁的小小少年,就来到了镇办企业——淋山河建筑公司。

一个15岁的毛头小子在建筑工地能干什么呢,只有提灰桶,帮小工,公司的领导看到他年龄小,就安排他在公司食堂帮厨。陈慧林在厨房爱找事干,特别是抢着干那些杂活,比如,看到厨房的玻璃破了,他就学着师傅的样子,量量裁裁,照着尺寸划好玻璃安到窗户上,他拿着锤子,叮叮当当地钉着,满像那么回事。这一切,被一位师傅看在眼里,心想,这孩子看来天生是吃建筑这碗饭的,这个师傅就是倪少东,当年在公司是一位颇有名气的泥瓦工,如今是集团资深项目经理。

能够当上倪少东的徒弟,陈慧林很珍惜这难得的机遇,他工作上处处留心,看到师傅怎么做,自己就默默地记在心里,然后趁休息时自己也试试身手,下班了,他会主动给师傅打洗脸水、洗脚水,师傅暗暗喜欢上了这个心眼灵活、做事务实的小伙子。

公司到长航做活,需要挑选一批人去,师傅首先想到的就是带上他。陈慧林不光舍得吃苦,还很灵活,师傅需要什么,他会马上把工具递上去,当师傅一歇下来,他就会拿上瓦刀试上一试,三下两下,慢慢就这样上了路。

 在工地,打深达30米的水井是繁重的体力劳动,因缺氧一个小时要换一次人,但是,为了学艺,陈慧林克服困难,跟同事商量,他一人干一整上午或下午,好抽出时间去学艺。如果看到有下砖、下水泥的活儿,他也马上顶上去,不畏辛劳。当时按公司标准,一般的小工评分只有5分,而他因表现特别突出,破例评上了6分。

 陈慧林学艺可不是蛮干,他既练砌墙的技术,还琢磨着提高工艺水平。没事时,就自己动手,用废铁皮制作阴角和阳角,连靠尺、扣尺等工具,都是自己慢慢制作。制作的过程,也是他迈向工匠之门的过程。建筑队的一些师傅,看到他这样一心钻研工艺,都忍不住在心里暗暗赞叹:真是个泥瓦匠的好苗子。

 师傅倪少东与他情同父子,把自己的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除了手艺的法则,还有做人做事的准则,即实实在在做事,堂堂正正为人,在手艺传承的同时,有一种工匠的血脉也在默默传承。至今,与师傅同样都是项目老总的陈慧林,每年还是坚持到师傅家拜年,执弟子礼。

  久久为功方为艺

 陈慧林坚信,手艺的练习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必须要一点一滴地积累和修练,于是,在无机盐化工厂,他承担了工厂内所有维修的活路,什么修水沟、砌水池、修路,样样都抢着干,他在干的过程,也是历练各种工艺手法的过程。

 时间转眼就到了1988年,陈慧林虽年方二十,却已成长为山河建筑公司的年轻师傅,他被师傅考核通过,终于放手单飞了。记得他当师傅所做的第一项工程,就是东亭小区的一栋住宅楼,这是他第一次独立当师傅,自然是十二分认真。工程完工后,在公司管理层对工匠的评级中,他被评为8.5分,而一般师傅只有8分,那多给的0.5分,就是大家对他的褒奖!

 1989年公司接下了武汉手帕厂的项目,现任的董事长当时是施工队长,队长单点他参加手帕厂织布车间的施工,他的师傅也在其中,而工程到了最后,队长有意地将收尾工程交给他。当时的地坪是水磨石,他天天收工在后,仔细打磨地面,直磨得地面平滑如镜;他除了砌工外,粉刷也非常到位,墙面的粉刷都是由他一人完成,粉刷得洁白平整,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特别认真,特别讲究。此项工程是公司第一次获得武汉市优质工程,也是让陈慧林记忆犹新的第一次获奖。

 手艺,不是单靠机械地训练和刻苦就能练成的,它还需要对手艺的深入研究,还需要插上知识的翅膀。陈慧林此时已意识到自己需要“充电”,于是,他在工作之余,拿出大量的业余时间学习建筑技术,特别是学会看图纸。初看图纸时,让只有高一文化程度的他傻了眼,密密麻麻的线条符号如同天书般玄妙,但是,在具有钢铁般意志的陈慧林面前,就没有学不会的知识。他用蚂蚁啃骨头的精神,一点一点吃透图纸,白天没时间,就晚上学;晚上没学会,罚自己不睡觉也要弄懂。日积月累,终于成为既能操作又懂图纸的工匠,获得国家一级建造师证书。

  终生难忘的一课  

在承建新华社办公楼的项目中,他遇上这样一件事,给他上了终生难忘的一课。

那是正在做门窗时,采购人员考虑到材料成本,进了一批二等品材料,看起来与正品并无两样,谁知门板做好上灰时,结果发现表面起皮。毫无疑问,门板质量有问题,没办法,只有把做好的门板拆下来,再换上正品。钉好的门板并不容易拆,要拆,得先将砌体浸湿,将其软化后再拆。寒冬腊月,冷水刺骨,他带着团队一起加班加点的拆换,劳心劳力,而更让人痛苦的是——要面临着返工费料还要赔钱的尴尬局面。想投机取巧却适得其反,想节约却付出更多!这次教训真够深刻,只有货真价实、讲求质量才是王道!这件事让陈慧林留下了终生记忆。

 1991年,26岁的陈慧林当上了项目负责人,正式走上了公司一线的领导岗位。他们承接的一个较大的项目是香江花园,开发商是武汉市统建办,各方对工程非常重视。项目面积有三千多平米,陈慧林所领导的人员也由数十人到近百人,董事长认为,这是山河“亮相”的机会,必须全力做好,用工程质量打响山河的品牌。

于是,陈慧林他们在施工过程更加讲求质量,几乎到了追求极致的地步。比如厕所和厨房,现在是非做防水不可,但当时,他们单凭过硬的砌体技术,就能保证不漏水。再如水泥粉刷,他们能一次成型,无缝隙、无空鼓。在做楼梯时,为保证成型质量,他自我要求,在楼梯间的包角镶嵌铜条,阴阳角也嵌上塑料条等措施,水泥收光无懈可击,处处细节留下他们精湛的工艺。清水墙是最能考究泥工水平的,他能做到横平竖直,收浆饱满光润,任是谁见了也夸他的手艺不凡。

就这样,在工程评比中,陈慧林和他的团队夺得了黄鹤杯金奖,继而又夺得了楚天杯奖。双喜临门,这是陈慧林第一次获得省市级工程奖,也是山河集团第一次获得省级大奖!

.jpg陈倒一.jpg

陈慧林在工地

 成如容易却艰难  

 2006年,山河集团中标湖北省肿瘤医院大楼,这项工程竞争激烈,甲方对工程要求很高。集团董事长程理财认为,正好趁此机会,以该项工程为突破口争创鲁班奖。于是,董事长亲自找陈慧林谈话,要求他出任省肿瘤医院项目的项目经理,目标是必须夺得鲁班奖,为山河集团的荣誉再上一级台阶!

 陈慧林闻言心潮起伏难平,他虽已获得省市级多项奖项,但他心里有个心结——就是获得鲁班奖。鲁班奖是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的最高奖项,是建筑行业的质量品牌,在行业和社会的影响力很大,鲁班奖是每个工匠心中的梦想,也是许多建筑企业毕生的追求。

集团对这次争创鲁班奖高度重视,特派一位副总现场指挥,可以说,省肿瘤医院项目,是举集团之力而为。面对集团的信任和重托,陈慧林果断放弃自己即将到手的两个项目,接过了这副“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重担。

 为此,集团公司成立了以董事长为指挥长的创优领导小组,组织了土建、机电、装饰、技术等各部门精干力量组成的管理班子,确保工程质量的高起点;并且将质量目标细化分解到集团公司各职能部门、项目部及各班组,层层落实到位;集团公司以创鲁班奖为质量目标,从方案编制精细到位,质量管理过程严谨,技术水平追求领先,现场安全文明争创示范,工程资料翔实准确等方面,编制了48项高于国家标准的项目标准和策划书。

 有了目标,接下来就是如何向这一建筑业的高峰冲锋。陈慧林没有一味地蛮干,他通过与集团蹲点的副总林中茂商量,首先按集团的部署进行总体策划,然后分步实施,不打乱仗,施工过程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措施,每一道工序都要经过自检、互检,从局部到整体,始终突出质量,时刻不忘安全。在检查中,经常会出现基本合格的情况,处在可改可不改之间,陈慧林的意见是,不能存在“可以”,必须确保质量优良。一系列的严格管理,导致工作量的大增,有人有意见,有人想撂挑子走人,陈慧林语重心长地做工作,我们这样严格要求不是跟大家为难,而是为我们山河工匠扬名立威,打下一片天下,希望大家理解,共同闯过眼前的难关。

 因这个项目是医院,在建筑功能区的划分上,甲方也经常发生变化,常常面临着甲方的临时局部方案更改、分包方的质量把关问题,从清晨忙到深夜,一天下来,口干舌渴,脚痠手软。有时刚刚躺下,快要入睡,突然电话来了,工程遇上新情况,他又得到现场解决问题,纵是身体健壮的他,也被弄得有些神经衰弱,黑发之间,竟然生出了几根白发。

他就是这样,以一种誓夺冠军的必胜心理,团结项目部全部员工,战胜了那充满挑战的日日夜夜,不是几天,也不是几个月,而是整整在肿瘤医院项目干了三年!这三年,他没拿一分钱工资!三年的心血,三年不要报酬,三年中耽误了其它项目建设,是一笔多么沉重的付出?!但陈慧林认为,与山河集团对他的信任相比,与摘取建筑业最高奖项相比,他的付出,是应该的,是值得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9年,肿瘤医院项目在评奖中一路过关斩将,夺得黄鹤杯金奖、楚天杯奖,经过用户一年的使用后,最终,获得鲁班奖!当年的湖北建筑市场,获此殊荣的,只有三家。消息传来,公司上下一片欢腾。

 

此后,陈慧林所施工项目遍及武汉、海南、襄阳、大冶等地,屡次获得“楚天杯”、“黄鹤杯”、“绿岛杯”,多次获得过“全国AAA施工现场奖”。他本人也先后获得中建协和中施协的“全国优秀项目经理”称号。

 在岁月的悄然流转间,弱小的苗木长成大树,稚嫩的面颊染上沧桑,时代在变,生活在变,陈慧林只有一点没变——那就是做一名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山河工匠。

 


喜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