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匠· 岁月如歌 匠心如金

——记山河集团党委委员、项目经理程友才

编者按:近两年来,山河集团一直以“大国工匠”精神,打造山河品牌,在华夏大地上,耸立起了一座座山河丰碑,同时,集团内涌现出来了一大批“山河工匠”。更难能可贵的是,取得荣耀后,他们总是把成绩归零,接力工匠精神,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赢得了市场广泛青睐和社会各界赞誉。本网特选登几位“山河工匠”,以飨读者。

 程友才.jpg+1.jpg 

 

程友才到项目现场考察(右一)

 

“我是一个平凡的人,是山河普通的一员,没什么可写的。”在采访中,程友才将这样的语句重复了三次。

是的,我们都是平凡的人,但痴心不改的矢志追求会显现超凡的意义,人生的价值在于积极进取的过程中。生命如花,因独具匠心而永不凋零,程友才专注于工匠之路四十余载,展眼望去,才发现眼前的世界是那么清澈高远,心中的收获也如这时下的秋季流金叠翠。

 1 

娃娃学艺少年师

 

程友才出生在黄冈农村的一个泥瓦匠之家,1972年,在他8岁时,一场大水,淹没了塆里的土地,他们家只得搬到徐家楼农场,程友才上学的路程更远。农闲时,他最爱的是在野外做垒墙筑灶之类的游戏,既可吃烧红薯饱腹,还能享受到当小石匠的乐趣。读到初中,因学校住宿条件差,他全身患上了疥疮,没法,只得含泪离开了学校,当上放牛娃,一年后,为减轻家庭负担,程友才求着跟父亲学徒,这时他才14岁。

他随着父亲走乡串户做活,也许是他年龄最小,也许因为他做事勤恳、有眼力、进步快,严厉的父亲很少斥责他,反而赞许他天生就是吃这碗饭的。凭着一手过硬的技术,不到三年,他就正式出师,此时,他还是个不满18岁的少年郎,正是这难得三年,让他打下了难能可贵的“童子功”,从而受益终生。

1984年, 20岁的程友才来到在武汉的家乡企业淋山河建筑公司,程友才虽然年龄不大,却是团风一带有名的泥瓦匠,手艺好,做活认真,当时淋山河建筑公司正在武汉市场艰难打拼。1989年,公司承接了武昌四十六中的维修工程,但甲方的预算卡得非常紧,经核算利润微薄,但公司负责人认为这项工程意义重大,是淋山河建筑公司打进武汉市的“桥头堡”,必须委派精兵强将,亮出山河的牌子。公司特派技术过硬、责任心强的程友才担任施工员。当年的施工员相当于现在的项目经理,100多号人,涉及泥、木、电、水、钢诸多工种,全归他管理,必须因人派活,科学调度,做到不漏人、不窝工。程友才清晨起床就上工地,一直忙到深夜,常常到了晚上洗脚时,还要考虑100多人次日的分工安排,并且在当天把他们的工分一人不漏地记下来。

四十六中的维修工程时间紧,要求高,给价低,但淋山河建筑公司做的质量让甲方特别满意,在江城教育战线一炮打响,紧接着,千家街小学的维修也找上门来,接下来承接了新华社湖北分社办公楼、宿舍楼工程,淋山河建筑公司从此在江城扎下根来。 

2 

做能吃苦、吃亏的人 

 

程友才常说,人生有两样东西最难吃,一是“吃苦”,二是“吃亏”,只有吃得下这两样,才能成为合格的山河工匠。

1991年,公司承接粮道街中学工程项目,程友才挑大梁担任施工负责人。这个项目的工程造价不高——160万,但要求很高,当时派给他的人员不足,设备简陋,仅有一台龙门吊,到工地的设备和原材料搬运,全靠人力肩驮背扛,程友才带头扛起最重的工具,大家紧随着他,搬运完全部家当。住的是芦苇席搭建的工棚,工棚阴暗潮湿,蚊子在空中飞,跳蚤、臭虫在身下咬。一次,半夜下大雨,大家劳累后睡得太沉,到早晨起床一看,床前一滩水流,鞋子被淌得不知去向。

条件差,设备落后,这些没有吓倒程友才和他的队伍,相反,激励他们以更高标准讲求质量,更刻苦地追求技术,粮道街中学5层教学大楼,精雕细琢近三年,一砖一瓦浸透了程友才他们的心血和汗水,也成了他们技术的演练场,工程一举荣获市优奖,粮道街中学至今历经27个春秋,依然牢固耐用。

接着,他在华师一附中、阳光城、武汉市出租车公司办公楼等项目担任施工队长,工程现场千头万绪,纷繁复杂,他最看重的是质量,他给自己确定的目标是“逢建必优”。当时山河还是二级建筑企业,创优就意味着自我加压,向一级看齐,作为施工负责人的工作更为辛苦,人力、物力的付出也更多。程友才不光在管理上精确到每个节点、每个时段,过程管控力争完美,就是对工程材料的使用,也要发挥最大的效能,比如砌墙时,落下了水泥浆渣是司空见惯的,他却要求师傅必须在收工前把这浆渣铲起,送到水泥池中重新加工,他认为这样既节约了材料,又创造了好的施工环境,还为工人养成节约整洁的好习惯。一次,一位工匠因赶时间没能来得及收拾干净,被他发现,他当即盯着他收拾完才离开,并罚款加批评,以后师傅们在砌墙时,会自觉在下面垫上一块模板,以便把泥浆全部回收。从此,凡是他负责的项目,工艺精良、现场清爽是起码要求,他也先后为初创阶段的山河集团捧回宝贵的多项奖牌。

有的项目大家都觉得不可能赚钱,但公司出于打开市场的需要,不能放弃这种“鸡胁”工程,于是,领导找到程友才,动员他当好“下家”,而他,明知道吃亏但仍然服从大局而接受,像这样的项目他没有赚到钱,但赚得了顾全大局的好名声。

由于良好的声誉,他管理的项目在武汉生根开花,走向了海南、云南、孝感、咸宁、黄冈等地,项目类型由房建向公建延伸。他承建的项目,多次获得全国AAA级安全文明标准化诚信工地、楚天杯、黄鹤杯、绿岛杯等荣誉,他本人也光荣成为一名中共党员。 

3 

大家心中的“二哥”

 

在山河,大家习惯亲热地喊他“二哥”,程友才与他的管理团队确实有着兄弟般的感情,无论岁月风云如何变幻,无论二哥赔本还是赚钱,几十年来,大家都紧跟着二哥乐呵呵地往前闯。

程友才项目部的核心管理团队有6个,他由当年的拿瓦刀的工匠变成管理者,有了现场负责人,并不意味着他成了“甩手掌柜”,每当项目即将进场之初,工程的各个环节都装在程友才心里,那品茶的悠闲之中,正是二哥的运筹帷幄之时,只要有空,他会到工地转上一圈,工地上的任何情况逃不过他的火眼金睛,当发现问题时,他现场用电话询问,语气不会声色俱厉,而是直截了当指出问题,要负责人说出解决办法。几天之后,他再到有问题的地方复查,如果发现问题没有改正,他的语气就不太好听。这样一来,项目负责人对他的电话分外上心。大家开玩笑说“天不怕,地不怕,就怕二哥来电话”。

程友才正是以“师带徒”“哥带弟”的方式,传承山河工匠精神,培养追求技艺、精业敬业的品质,造就了一批建筑管理人才,形成现在强大的核心团队,他觉得这是他人生最大的成功。现在程友才身边人才荟萃,猛将如云,冯年怀、程自生——业界响当当的项目管理人才,是他得力的左膀右臂,还有管理层的六大高手:张海波、王胜强、詹志平、汪才生、王玉春、陈利民等,个个都是项目管理精英,独当一面的英才,这些人团结在他的周围,怎不让人眼热?

程友才对他的团队以诚相待,让大家有职有权有责有待遇,具体事情可以“拍板”,他试行模拟股份制,让管理者在努力工作的同时,得到相应的酬劳。对于农民工,他宁可自己为难,也决不拖欠农民工工资。同时,只要山河集团号召的公益事业,他都积极慷慨解囊。

有情有义有原则,这就是大家心中的二哥! 

4 

湖北省“第1号”项目经理

 

说程友才是湖北省项目经理的“第1号”,不是说他名列前茅,而是他当年的项目经理证序号是湖北省的第一号。这巧合,充分说明他对学习和考证的重视。

少年时因家庭条件的限制,未能完成学业,成了程友才心中永远的遗憾,所以走上工作岗位后,他格外珍惜学习的机遇,对业务学习,他不是死读硬背,而把学习与施工紧密联系起来,做到学以致用。比如看施工图纸,他的方法是把图纸与现场反复对照学习,做到“图中有物”“物中有图”。记得一次在施工中,他发现浇涛的位置不对,当即提出质疑,现场负责人说是按图施工,没有问题,他强调说不对,图纸不是这样,让人马上拿图纸当场核对,果然存在误差,这下让大家心服口服。

进入山河集团后,他不满足娴熟的手艺,积极报名参加省里组织的项目经理培训,三个月的时间,他像小学生一样,按时作息,利用学习的空档,对自己的施工经验进行一次系统的梳理,通过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技能,当好新时代工匠。

新千年到来,大家沉浸在欢乐喜庆中,而程友才又报名参加华工组织的高级建筑师培训,并按期拿到国家注册一级建造师证件。接着,他就又赶报清华大学的MBA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2006年起,他曾先后3次荣获全国工程建设优秀项目经理、全国建筑业企业优秀项目经理称号;多次荣获湖北省、武汉市优秀项目经理称号。

时光如水,转眼间,岁月的浪花染白了程友才的双鬓,当问到他个人心愿时,他深情地说:我希望通过全体山河人的努力,使山河集团更大、更强,永葆基业长青!

 


喜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