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写真·见过一面余爱民

我见过一面余爱民,那是在2020年10月女子读书会周五课堂上,由他给我们讲授疫情过后的第一节开门课

讲课之前琴姐(诗人许玲琴)在读书会群里强调:一定要来学习,这是节不容错过的课。我早就在老家听父辈们提起过余爱民也偶尔在我关注的有些公众号上见过他写的和写他的一些文章,记得有人写他是农村调研土专家,经历形象;也有人称赞他是奇人中的异类,异人中的奇才,说其才思如口袋里装钉子一个个想露头闻其名未见其人

未命名图片.jpg

“土专家”余爱民


那晚出于好奇就多看了一眼这个老乡个子不高,身子较,没多也不洋气眉毛、眼睛、鼻子、嘴整张脸都很普通,看不出与我周遭的人有什么不同。坐我旁边的云姐说他是以撰写调研文章闻名于全省全国的所讲标题为《践行短实新的优良文风--学写文章的一点体会》,我便没了进门时的兴趣,有点索然无味的感觉。因为我最近上班也写这类机关文体,总是东拼西凑,单调乏味,大脑都快失去空间想象力了。笃定这堂课无趣好奇心一会儿就消失殆尽了,开始心不在焉地边听边翻手机

忽地一阵爽朗的笑声把我散落在手机内容里的思绪扯了回来,目光再一次落在这个老乡脸上,他正笑容满面地用我们老家熟悉可爱的乡音夸女子读书会办得好,说“监利女子读书会堪称监利妇女发展史上的一个创新,监利文化的一个品牌,监利政协的一个窗口,监利市的一张名片。”夸得大家乐呵呵的,我颇感意外,心里想着这老乡很会调节气氛嘛,就集中注意力听了起来。见他开篇就引经据典,其间时不时穿插着方言俗语讲故事,很贴近生活,慢慢被他风趣幽默的讲授吸引了整节课所讲内容十分丰富,有条有理,且生动形象,金句频出,给人“高大上”的感觉接地气。枯燥沉闷的文稿写作,在他这摇身一变,成了一节轻松活泼、妙趣横生的培训课,使两个多小时的课堂全程笑声连连、掌声阵阵我一改以往满不在乎的心态,竟然喜欢上了余老师的这堂课。

听完,意犹未尽忍不住把发下来的讲稿又认真地温习了一遍。我在想,能写出这样高质量文稿的人,确实是个有扎实文字功底、敏锐思维能力、丰富人生阅历的人!果然名不虚传,心底便认同了奇才,其才思如口袋里装钉子一个个想露头这个说法。

课后会长要我们写点课堂感悟,以前我只是默默地当一个听众,那晚想都没想,就写了。因这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记得当时巴不得把所有好的词语都用在只见过一面的余老师身上,我写道:今晚的课让我受益匪浅一直觉得公文写作是非常枯燥乏味的,今天听了余老师的讲授才知道,公文材料也可以写得生动活泼,新鲜有力。余老师才华横溢,对诗词文学历史等知识的储存量特别丰富,随手拈来。余老师率真洒脱、风趣幽默,有雄谈宏论,也有茶余饭后的闲情雅致,课堂气氛轻松愉悦。我非常敬佩余老师的那种学习精神,余老师的为人为文值得我终生学习

 

女子读书会邀请过不少专家学者来授课,我从未加过他们微信,我是一个不喜欢凑热闹、套近乎,更不喜欢拍马屁、傍大伽的人。可对余老师却心生敬意和亲切。或许因为是乡里乡亲,加之余老师给人第一印象十分平易近人,也正好那时我有几篇稿子要写,刚接触这方面有很多问题需要请教,就壮着胆子发了个加老师微信的申请并附上加的理由。

余老师加了我,我有点喜出望外。听说我是白螺镇阳光村的,余老师说他是我邻村联盟村的,都是一个管理区的(原来叫邹码管理区),并说阳光村有很多他的同学,一连说了好几个同学的名字。嘿,有个同学是我四叔呢!我一下浓了兴趣、肥了胆子,说要拜余老师为师,学习写机关公文。余老师哈哈一笑,说:我的同学是你四叔,我比你四叔小一点,你就认我做个五叔吧!”“好哩!我正求之不得呢!”就这样余老师成了我的“五叔”,仗着叔侄关系,往后跟着余老师学习便没那么拘谨。

图片2.jpg 

余爱民给“女子读书会”讲课


图片3.jpg

监利女子读书会成员在课堂上


和余老师有了微信联系后,老师要我把写的文章发给他看,我很惭愧写得少更写得不好,但也不愿错过这么好的请教机会。刚好,我和爱人与朋友一起游了一趟荆门,回来写了一篇散文《那片红茶花海在梦中萦绕》,请余老师指正。余老师给我发了一个别样的留言,一首诗——

假日结伴看茶梅,玉指闲敲美文来。

由低至高渐登顶,先抑后扬徐展开。

杨朔泰山或能越,韩红天路亦可追。

谁人有此生花笔,我的家乡小九妹。

不仅把我称赞一番,并且连文带诗推介发表在省城“当代名流网”上。

我自觉受之有愧,知道自己文字功底差,很怕写出的东西对不起读者,很长时间写了都不敢晒出来。见我很久没在朋友圈发文字了,老师便留言“催作业”了:“写作无巧,唯手熟尔。多学多看多写多改,除此并无捷径。你要勤写多练,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能写完一篇歇半年啊!我等着你的下一篇呢!”余老师经常问我看些什么书,有没有做读书笔记和写体会文章。还教我:“看书不能甩手甩脚看,不能漫不经心看,不能有眼无心看,最好是准备好笔和本子,随笔划精彩,随手抄金句,随处写感悟,日积月累,长年坚持;常与思想实际、工作实际、发展实际结合起来思考,便不愁写不出好文章。”余老师讲的这些对我很受用,我窃喜找到了一位良师益友。

 

余老师指导我说:“想学写作,可先从写人物开始,写身边人物、熟悉人物。”我想了想,一时找不到写谁最好,便开玩笑式的问余老师:“我可以写您吗?”余老师说:“万一找不到,可以从我写起嘛,看写得像不像我。拿我练手后,再写你的家人、朋友和同事。”余老师答应了,可我又犹豫了:“我本来肚子里没货,何况只见过您一面没法写,再说你您是名人,我写您有蹭热度之嫌,我不喜欢蹭热度的。”余老师回复说:“我又不是什么名人,普通老乡而已,最多算你的五叔,哪有什么热度你蹭。”“你若写我,我就好比你的下饭菜,你为刀俎,我为鱼肉,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见过一面不好写,正好考验你,就写《见过一面余爱民》。”有了老师的鼓励,便就有了写下去的动力。

图片5.jpg

湖北省委政研室二级调研员余爱民(右一)在村里调研


我上百度“搜索”余老师。不搜不知道,一搜吓一跳。余老师可是名声在外啊!余老师有好几本文集,都是网友编辑的,有中国人民大学学者编的,有内蒙古准格尔旗办公室编的,有宜昌西陵区委办公室编的,有恩施读者编的,有的厚达几百页,几十万字。有的地方发文件要求学习余老师的文章,襄阳有个区把余老师的文章作为党员干部必读书目,网上还说余老师的文集是公务员考试的必备书呢,不少人就是读了这些文章考上公务员的。我忍不住问老师,“您究竟写了多少篇呀?”“没统计过,应该发表了上千篇文章吧。”

我从网上了解到,余老师有近200篇调研报告得到中央和省级领导批示肯定。其中,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曾给余爱民批示23篇文章,有一篇被批到省委委党校做教材,有一篇批示后被国家和省档案馆收藏作“永久史料”保存;时任省委书记李鸿忠曾给余爱民批示32篇文章,有一篇余爱民执笔的调研报告被批给全省干部做教材使用。这些成果是惊人的,也是少有的,这可是他为党和人民作出的突出贡献,这可不是一般文人能达到的境界!我想起了张之洞的两句诗“宋玉景差无学术,仅凭辞赋丽千秋”。余老师写的都是服务人民群众、促进改革发展、作用领导决策的有用文章,是经世济用的真文章,而我们这些文朋诗友都写些“吟风花雪月、抒个人情怀”的散文诗歌(当然文学的作用也是很大的)。

余老师堪称文章大家,他写有几十篇写文章的体会在中央办公厅《秘书工作》杂志上发表,有一篇《勤为农民写文章 善帮领导当参谋——学写农村调研报告的一段经历和几点体会》,洋洋万言,加了长长的编者按,介绍为什么超长发表这篇体会文章,称其为“难得一见的好作品”。

我继续搜索余老师。大致了解了余老师的成长历程和从文经历。他十四岁就辍学回乡在生产队“猪屋里”教书;后来当上了乡镇机关小干部,因为共青团的工作做得出色,当选为共青团全国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主席团成员,坐上人民大会堂主席台,受到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在县委机关报当记者和总编时,首写和首编了两个英雄人物,并被写进了江泽民总书记“九八”抗洪总结表彰大会讲话;再后来因写调研报告,被俞正声书记点名从县里提拔到省委机关工作,其爱人也被“省市两级书记批示关怀”调到武汉教书。一个没有正规上过大学的人(只读了函大电大),却被聘为华中农业大学兼职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外导师,曾给中央党校领导老师讲课,经常到武大华科华农等大学讲堂上讲座,经常给省直机关干部和市县干部作辅导报告。这种种传奇,让我不敢相信,身边还有这样的高人!想起冰心老人写的一句诗: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写余老师,便更多地关注他。每逢节假日回老家,总是饶有兴趣地听乡亲们说起余爱民,也从白螺同学中,打听到余老师一些事,终于弄明白了他为什么叫“余爱民”。

他是老家杨林山下农民的儿子,本身也当过农民。从小就跟随父母亲干农活,耕田耙地、打滚打戗、插秧割谷、挑粪挖沟、除草施肥打药、吊水车水抽水,所有农活都干过。稍大一点,就挖河挑堤,一挑一个冬天。正因为吃了这些苦,所以余老师常说:“苦不过挖河做堤,累不过割谷插秧,想改变命运,就要像割谷栽秧挖河做堤一样拼命奋斗,总是这么想,就总有使不完的劲。”

父亲为他取名“爱民”,或是寄托了美好期望。就是这个名字,给了他一生最好的思想教育,让他一生胸怀为民之志,肩扛为民之责,把农民当亲人,把农民的事当家事,他为家乡做的好事可装几箩筐。

图片4.jpg

余爱民在抗疫中


有个叫余汉成的盲人,是余老师的“发小”,爱人是我们阳光村的,两口子都是盲人,生养三个孩子,家庭困难可想而知。只要有困难,就找余爱民。三个孩子从小学到中学再到中专或大学,余爱民一次次帮助他们找学校免学费。余爱民写过好几篇文章《好瞎子余汉成》《盲人夫妻,爱是拐杖情是路》,宣传盲人夫妻自立自强的事迹。余汉成去年不幸出车祸去世,余爱民从武汉赶回村里,帮助他联系交警和村干部一起处理事故,使他家得到应有补偿,又帮助料理后事,含泪写下悼念文《盲人汉成 此心光明》。

联盟村的乡亲们都感念余爱民,说他是个“善人”。有个“下跪求修桥”的故事。杨林山深水河贯穿联盟村,有一座“水泥杆支撑的木板桥”被过往的船撞断了,孩子们上学从断桥上经过十分危险,常有掉到河里的,农民赶牛从桥上过时心惊胆战,搞得不好就连牛带人落到河里去了。余爱民听了这些事便眼含热泪,几次三番地去找领导,恳求解决修桥经费的问题。这可不是一笔小钱能解决的,县里财政困难一时拿不出这么多钱,这事一拖多少年,他也找了多少年。后来他调到省里去了,乡亲们找到省里请他出面。他只好写信继续求助老家县领导,在甚至在信中说,如果能帮助家乡百姓解决这个难题,他可以代父老乡亲下跪致谢。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县委县政府关心群众,拨款80多万元帮助建起了这座桥。他真的从省里赶回来,一定要感谢党和政府“下这个跪”。这事在十里八乡一直传为佳话。

余爱民不仅是爱本县本乡本村的农民,他在省里工作,全省农民他都爱。我从他的《住在农民家里》一书中读到,他先后三年蹲点在革命老区大别山团凤县锥子河村、铁庙村、双河口村,与工作组的同事们一起,帮助村里筹资700百多万元,挖了37口山塘,解决3000多亩田的用水问题,修了10公里的水泥路,建了上百个厕所,争取项目资金帮助133户农民改造了危房。比这更大的贡献,就是蹲在乡村,谋划全省,写了几十篇调研报告被书记省长批示转发各市县区领导参阅,有力有效地指导全省农村工作,助推全省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有点好笑的是,一个“三农”问题专家,由于较多地关心和研究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竟成了全国有名的妇女问题专家,获得了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陈至立的批示肯定,并被邀请在全国妇女工作大会上作专题辅导报告。时任省委副书记张昌尔,给余爱民作了一个特别的批示:“爱民同志爱农民,精神可嘉!”

“对党要一心一意,对群众要真心真意,对事业要尽心尽意,这三条是最根本的。学习是进步之基,勤奋是立足之本,创新是优秀之源,坚持是成功之道,清廉是为官之要,这五条是最重要的。提笔能写、开口会说、善于总结、勤于调查,这四条是最基础的。说一千,道一万,撸起袖子加油干,这是最关键的。”这是余老师《我的改革开放40年》一文的结尾一段话,这也正是余老师奉献给所有奋斗者改变命运成就事业创造奇迹的一剂良方!

有的人天天见形同陌路,有的人见一面难忘终生。我只见过余老师一面,余老师让我受教受益,让我感恩感动,让我入脑入心。如果当初那句我非常敬佩余老师的那种学习精神,余老师的为人为文值得我终生学习是句客套话,而现在是真情实感的流露,是发自肺腑的声音!

写于2021年11月14日

未命名图片 (1).jpg

作者近照

 

者简介:刘辉银,女,湖北监利人,文学爱好者,喜读书写作,爱旅游运动。



喜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