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写真·儋州小镇上的阉鸡匠

年的第二天,在海南儋州市王五镇街头,我看到了一位阉鸡匠,并拍摄了他阉鸡的全过程。真没有想到,在21世纪30年代,这种古老的、几乎绝迹的行当,竟然还顽强的生存在民间,“活”在现实生活中。

微信图片_20220109222850.jpg


阉鸡,俗称线鸡、扇鸡(骟鸡)、剦鸡,就是通过手术摘除公鸡的睾丸。南宋著名江湖诗派诗人戴复古有诗:“区别邻家鸭,群分各线鸡。”元末散曲作家汤式有:“线鸡长膘,绵羊下羔,丝茧成缲”。说的就是被阉割后的公鸡。

这位阉鸡匠姓唐,50多岁,一脸的笑。他不介意我的拍摄,还操着儋州普通话,一边阉鸡,一边聊天。他羡慕我有退休工资,能到海南过冬。说不干这个活就没有收入,说他儿子就不学这个手艺等等。

说话间,唐师傅伸手从鸡篓抓出一只鸡,右脚踩住鸡爪子,左脚踩住鸡翅膀。先掰开鸡嘴,塞进一粒药丸,又将水喷进鸡嘴,药丸就顺水进了鸡的喉管。我以为是麻醉药,他说是土霉素,消炎的,防止鸡手术后发炎。说创口如果感染,鸡两三天就会死掉。

微信图片_20220109222908.jpg


在头灯的照射下,唐师傅右手从鸡肚上拔去一小片鸡毛,再用一把锋利的小刀快速切开一道小口,然后用一把两头带钩,俗称“铁弓”的工具将口子撑开。

微信图片_20220109222858.jpg


接着用小剪子、小钳子、小镊子、小勺子等器械,先后伸进口子里,剪断鸡的输精管,慢慢割下并掏出鸡的睾丸,然后用线将刀口缝上,前后六七分钟,一只鸡便阉割好了。

微信图片_20220109222927.jpg


唐师傅说,每只鸡发育情况都不同,要不同对待。我看到,他取出的睾丸有大有小,有多有少。

其中一只鸡只取了一个很小的睾丸。我问其故,他说鸡还没有发育全,如果再取,鸡就会死。只能等七八天后再取。

打趣的说,鸡的睾丸是男人补肾、强肾的好东西。每斤市场价卖到100多元。我发现,他从鸡肚里取出的睾都自己留着,鸡的主人都没有要。

在网上补脑得知,阉割后的鸡,雄性特征逐渐消失,性情温和,生长速度加快,肉多肥厚。宰杀后肉质鲜嫩,性温不燥,没有公鸡的腥膻味,是食用上品,市场价格一斤卖六七十块钱。

阉鸡在我国已有千多年历史。意大利、法国、土耳其、美国、加拿大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也有养殖阉鸡和消费阉鸡的习惯。

阉鸡是一门传统手艺,对技术的要求较高,死亡率也较高。同大多数濒危、绝迹的老行当(如箍匠,补锅匠、锔碗匠)一样,阉鸡技艺没有专门培训,全靠师承传授。

唐师傅整套的阉割动作“快、准、狠”,一气呵成。他没有走村串户,只是在街头摆个小摊,就有农户带着鸡来找他。阉割一只鸡3元钱。看来他的生意还不错,我呆的那阵子,就看他阉割了6只鸡。他说,生意好的时候,一个上午阉几十只鸡。如果鸡场主请他,几天下来要阉几千只。

个老人从白马井镇那边过来,她的鸡篓装着4只小公鸡。她说着我一个字也听不懂的儋州话,哆哆嗦嗦的从一个小布袋里掏出12元零钱,笑着递给唐师傅。

从白马井镇到王五镇有15公里。白马井镇虽然是儋州市最大的镇,其客运站只有到市府那大镇,南到三亚市,北到海口市的大巴车,与邻镇之间没有公交车。与我国一些地区镇镇、村村通公交相比,整个海南的乡镇交通还非常落后。我是骑电动车从白马井镇到王五镇采风的。我不知道,背着大鸡篓的这个瘦小老人是如何来到这个阉鸡小摊的。

微信图片_20220110161225.jpg


躺在床上,唐师傅阉鸡的情景,农村老太婆的身影,篾织的鸡篓,小公鸡的叫声,底层百姓的生活,草根人物的生存状态,一直浮现在脑子里,挥之不去。由此,我又想到了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身体被残忍阉割的太监。

又仿佛回到了儿时,耳边似乎听到了阉鸡匠“线鸡啰,线鸡。线鸡啰,线鸡.......”的吆喝声。

1595684787994972.jpg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周家华,1951年出生,湖北洪湖人。副研究员、主任记者。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员、湖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曾任中国水运报社记者、副社长;长江航务管理局党委宣传部部长;《长江航运》杂志主编。出版有新闻文学作品选集《沧海擷浪》、摄影作品选集《镜头视野》,《京杭运河》等。



喜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