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写真·余坦坦:做有文学情怀的新闻人

fb8633b45cd3abec8054105a047b477.jpg

英国友人西蒙将余坦坦新书《剑桥笔记》赠送给国务院总理李克强



在采访余坦坦之前,我认真梳理了一下他人生经历的脉络:

他老家安徽霍山,军人家庭出生;

d4ac94edcff3c788e3ce30c7a81063e.jpg

上世纪六十年代,余坦坦与父亲在解放军装甲兵学院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时,成为武汉师范学院汉口分院中文系的一名大学生;

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武汉市第一轻工业局国营武汉糖果厂宣教股任宣教干事,但不甘现状的余坦坦,在糖果厂没干多久便决定继续为梦想闯荡;

1993年,长江日报第一次以考试的形式面向社会招聘记者编辑,才气过人的余坦坦以优异的成绩成为同批次考生中的佼佼者。

在专业领域,余坦坦颇有建树,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与生俱来的悟性成为长江日报的高级编辑,同时也成为一位历史学者和作家,接下来亮眼的成绩就如小说里男主角的光环一样:先后获得中国散文学会第二届“新视野杯”全国文学征文活动诗歌一等奖、武汉市文化艺术奖、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从事新闻工作三十年荣誉证章”。尤其在2014年和2016年,余坦坦两次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成为长江日报报业集团首位两次获此殊荣的人。

f183d4e507d9e5c09dd57876328f9f0.jpg

武汉诗人联盟制作的余坦坦专题片


当然,对于余坦坦来说,最骄傲的成绩还是在文学方面,《剑桥笔记》《我在现场》《箫声剑影》《笑邀江湖》《梅圃清流》这些优秀的作品如同夜空中的星星,在湖北文学的天空散发着闪亮的光芒。尤其是《剑桥笔记》,该书首发时便备受关注,人民日报、新华社、长江日报等多家媒体纷纷加以报道,2020年1月17日,《剑桥笔记》的主人公西蒙·霍沃思亲手将书赠送给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当晚的央视新闻联播节目播放了这一画面。

采访余坦坦的当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武汉连着下了好几天的雨,我来到汉口菱角湖长江日报宿舍附近的香格里拉大酒店访谈余坦坦。酒店大堂装修得很雅致,很有格调,不远处就是长江日报以前的大楼。

在余坦坦父亲余良士的卧室里,摆着一张老照片,是余坦坦父亲和母亲年轻时的结婚照。照片里的余良士面容清秀,透露着老一辈知识分子的文雅,但一身军装,让两人的眼神散发着坚毅的光芒。余坦坦就出生在这样一个红色家庭里,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学院长大。

余坦坦父亲母亲都曾经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人,彼此恩爱,家庭关系很和谐。父亲爱读书爱学习,家里订了很多份报纸,余坦坦从小就在书香墨气中成长。

这种书香墨气似乎是余家遗传的,余坦坦一家三代学的都是教育,且都喜欢写作。父亲写作民国时期和抗美援朝战争回忆录,女儿创作都市题材长篇小说,余坦坦则兼顾新闻、文学、历史写作。

“受我父亲的影响,我从小就喜欢看书,喜欢写作。”除了学习到父母身上的军人精神外,余坦坦从小就表现出超强的写作能力和学习能力。

初中读完后,余坦坦直接“跳级”进入高考大军备战高考。改革开放后,他直接将红极一时的话剧《豹子湾战斗》背下来,并改写成小说,这也是余坦坦平生写作的第一本小说。

余坦坦从小就想成为一名作家,学生时期的他又爱上了诗歌,他说:“诗歌是神的文学,是文字的最高境界,如果要把写作分为几个层次,诗歌创作是最高的层次。”

追梦的人会发光。多年以后,余坦坦既成为了一名作家,也成为了一名诗人,各项大奖和荣誉纷至涌来,让曾经的梦想变得光彩夺目。

和大多数小说中的情节一样,主角从小因各种缺陷和变故导致人生曲折,历经千难万苦,终成大器,这些情节真实地发生在余坦坦身上。

余坦坦出生时,便被确诊为唇腭裂,先后做过4次大手术,声带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因为发音,我多多少少会有一点自卑,过去很多时候我甚至不愿意在公共场合说话。”身体缺陷带来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余坦坦曾经想“子传父志”,成为一名军人,上战场,保家卫国,但因为声音缺陷只好作罢。
但尽管如此,余坦坦仍将军人“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发扬并落到实处。余坦坦的“朋友圈”中不乏弱势群体,遇到谁有难处时,他都很积极地帮忙想办法解决,他也时常在作品中为弱势群体发声,对社会不公现象鸣不平。疫情期间,余坦坦主动下沉社区,协助社区工作人员夜巡、值岗。

1993年余坦坦报考长江日报时,以非常优异的笔试成绩进入面试环节,但却因为声音缺陷在面试环节“落榜”。时任长江日报副总编辑陈修诚了解这一情况后,深觉可惜,经过综合考虑后破格给了余坦坦“试用”的机会,这样余坦坦进入长江日报社。

余坦坦认为,一名合格的新闻人,不仅要自身专业素质过硬,对社会各行业都应有所涉猎,而要成为一名资深的新闻人,则要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

从他的事业轨迹来看,他也一直是这么做的。

d6f820ba39501663cae8f8da914717e.jpg

余坦坦和夜班组版员商量版面


1993年正是我国报业飞速发展时期,大量优秀新闻人才涌现。余坦坦回忆,那几年长江日报“大佬”云集,在一大批优秀报人的奋斗下发展得很快。

天资聪颖的余坦坦在一群优秀的报人中很快脱颖而出,众多新闻作品获得武汉新闻奖、湖北新闻奖。

1995年至1998年,余坦坦在武汉大学新闻学院首期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习3年,继在中华新闻函授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与工人日报社合办)之后,第二次系统全面地学习新闻理论,对新闻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

e060e9b09eb44511b601823cb7af0a6.jpg

余坦坦旅俄期间途经贝加尔湖


在长江日报社,余坦坦一干就是29年。他先后担任长江日报政文部外事战线记者和《江海同舟》外事专版编辑,总编室一版编辑、下午版编辑、地方新闻版编辑、科教新闻版编辑、国内新闻版编辑、国际新闻版编辑、信源中心编辑,要闻部记者编辑,编委会办公室/新闻管理办公室策划和秘书,编务部编辑,党政部“中国新闻名专栏”《市民大讲堂》负责人,长江网互动中心主编、市民大讲堂负责人及品牌策划部编辑、政企事业部主管助理、运营中心编辑、宜居事业部编辑等。用余坦坦的话说就是:“我几乎干过报纸行当中的所有‘工种’”。

d37f899471e688e7b9fe44ad2a36a9b.jpg

余坦坦参加卓尔书店分享会


尽管知晓了余坦坦很多往事,我还是问了最简单的问题——既然喜欢写作,喜欢文学,为什么不专门当一名作家,而要成为一名新闻人。

对此,余坦坦回答道:他需要一份工作,养活自己,服务于生活;与其他职业相比,新闻工作相对自由;新闻工作每天可以接触大量新鲜事物信息,这也可以服务于写作;他有很强的发表欲,当作品被发表被认同时,会收获喜悦感和满足感。

采访中,眼前的余坦坦从容沉稳,鬓角露出丝丝白发,举手投足之间尽显优雅气质。对于他来说,他的人生可以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事业,为新闻和文学倾注无限心血;一部分是远方,频繁出境拓宽眼界充实精神世界;另一部分是生活,丰富却不失诗意的美好。

2009年,余坦坦被美国驻武汉总领事馆首任总领事白小琳推荐、受时任美国驻华大使雷德邀请,作为美国国务院IVLP国际访问者领导项目访问学者赴美访问。

“这是我第一次踏出国门看世界,它改变了我的生活方式,从那以后,我每年都会出境,学习域外先进文化。尽管近两年因为疫情不方便出境,我也依然会关注国外的资讯。”谈起第一次出国的时候,余坦坦依然兴致不减。

荣誉和光环总是留给有思想有准备的人。2015年余坦坦从长江日报记者肖娟的报道中,萌生出深度挖掘西蒙·霍沃思家族故事的想法。为了更真实、更全面地讲好这个家族的故事,余坦坦利用休假时间先后4次前往英国,历时两年完成《剑桥笔记》一书。全书用优美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了近代以来霍沃思家族开展中英民间友好交往的诸多场景和人物形象。

6eed0d2d64e66335159f65d5ac055e8.jpg

余坦坦与英国友人西蒙(右)


新华网对《剑桥笔记》一书评价道:“书中呈现的霍沃思家族各位先辈依次登场,令读者仿佛置身一场盛大的访谈现场。”

“我喜欢英国,我希望通过这本书打造中英友好交流的文化桥梁,让更多人了解英国、喜欢英国。”即使有诸多奖项加持,余坦坦仍然谦虚地说,“《剑桥笔记》只是实现了我梦想的一小部分”。

余坦坦的家里,收藏了很多书,还有酒和茶。尽管拿奖拿到手软,他仍旧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始终保持着阅读和写作的习惯。

他喜欢社交,业余时间,经常和朋友一起喝茶、畅聊和看电影。“许多重要的新闻线索和写作素材都来源于生活,只有‘走出去’才能收获更多的信息,信息越多,机会就越多,事业成功的概率也更大。”

在谈及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新闻人和一名作家时,余坦坦笑着说:“我从不认为自己是一名真正优秀的新闻人,也谈不上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作家,但是我一直在努力‘优秀’的路上,也努力成为一位真正的作家。这个过程从未停止过,人之将老,今后甚至会‘提速’……”

 

作者简介:韩燕玲,女,99后,曾在知名媒体单位担任新媒体编辑一职,为湖北大武汉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中国食品安全报、中国警讯等媒体服务,作品多次在人民日报、中国食品安全网、荆楚网、长江网等平台发布。



喜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