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昊近照
人物名片:吴昊,1957年生于湖北监利市。中国报纸文艺副刊研究会会员,全国商报联合会理事,荆州市紫砂壶收藏家,荆州市某报法人代表。曾有数十篇文章发表于国家级报刊杂志。现退休长居监利。
吴昊先生于我亦师亦友亦兄弟,结识至今二十余年。醉里挑灯,闲敲棋子,谈诗说文,品茗论经。纸上有日月,壶中藏乾坤;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我曾思忖,一代报人一介书生,他的身上到底有什么过人的秘密?是什么吸引了他人,影响了我。因何让他在这个世风不古,人情日渐稀薄的社会超凡脱俗,独立特行,沉淀着智者之素修。
读书!作为一个荆江左岸的读书人,以读书贯穿一生。书香熏陶的品格,使他不曾因现实而迷失,不曾因沼泽而污浊。无论是繁星璀璨,还是花愁黯淡,吴昊先生皆坦然接受,欣然面对。
吴昊出生贫寒,自幼酷爱读书。他师从本族私塾先生,从《三字经》、《百家姓》,到读毛主席语录、毛主席诗词。中学时代开始找书读,读《七侠五义》、《水浒传》,读高尔基、法捷耶夫,读雨果、巴尔扎克。酷暑之夜,蚊虫叮咬,腿脚泡在水桶中,蒲扇在手彻夜读。三九奇寒,淫风苦雨,拥衾搓手就油灯,火烧眉毛发奋读。读书使他从小与众不同。十四岁参加学校砍柴劳动,蒹葭苍苍,江水漾漾,蓝天白鹤,狄花轻飏。吴昊触景生情,顶一盏孤灯,随涛声拍岸,一首长达200余行的抒情长诗《柴海之战》横空出世,全校师生争相传诵。与此同时,他开始涉猎小说散文戏剧等文学创作,许多作品被县文化馆搬上舞台,一时传为美谈。
读书像一粒“种子”,在他的心里播下生根。
读书使吴昊少年成名,也笫一次改变了他的人生。在推荐上大学当兵还是奢侈品的年代,高中刚毕业的他,先后在水利工地、粮食收购站当试用工,读书让他跳出了“农门”。随之,一篇篇反映粮食糸统工作的文字频频见诸报端。吴昊被抽调到县粮食学校担任教师。读书让吴昊完成了从学生到老师,从临时工到正式干部的转变。
这是一个更高更宽的舞台。除了教书,吴昊在这里完成了他一生向往的大学学习,拿到了文凭。他把自己学习的触觉伸展到更广阔的领域。
1983年夏天,他受邀参加秦皇岛中国古代文学研讨会。会上,他宣读自己的论文《论水浒人物绰号的艺术》,时任中国水浒研究会会长王利器和与会专家给予高度评价。青春葳蕤才华横溢的吴昊,在秦皇岛滔滔碧波中意气风发,面对苍茫大海发出“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的千古感叹!
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1987年,吴昊调任县委办公室秘书。读书让他再次华丽蜕变,也让他自觉把读书当作一生的事业和追求。
县委办公室人才济济,出材料出好材料是硬功夫,这让吴昊在读书上对自己有了新的要求。他除了补充政治理论学习以外,更多的走向社会,走进田野,他渐渐地在读中国农村这书本。他跑遍了全县的村村落落,田间地头,认识了许多庄稼汉,结实了许多真朋友。后来当他谈起时多次坦陈,这些最底层的朋友和最基层的工作,深刻影响了他尔后的工作和人生,他对社会对人生的理解无形中达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图片源于网络
他读书不止,笔耕不辍。写出《基本农田保护的完善机制问题》、《监利粮食生产的问题与对策》、《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等许多上档次有份量的调研文章。有的被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在《领导参阅》上,有的刊发《内参》、《经济日报》和《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等,引起省市县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注。不仅如此。这段时间,他写出一大批有份量的反映监利农村改革的新闻。其中,长篇通讯《风好正扬帆》在《人民日报》发表后,一度引发关注,也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1995年,吴昊走进了《荆州日报》办公大厦,完成了一个“读书人”的再次转身。
这一次,是他彻底从热闹喧嚣向淡泊宁静的转身,他坚守住自己的初心。东风吹雨不沾衣,我在桃花深处行。
读书人办报。他在担任《江汉商报》法人社长总编期间,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向读者。把准社会时代脉搏,倾听基层群众呼声,反映热点焦点问题。他身体力行,不忘笔耕。撰写数百篇文章约百万字,精品佳作叠出。在他和同事共同努力下,短短几年时间,把一个籍籍微名的小报办成江汉平原最具活力影响的媒体之一。可以说,这与他过去走基层读基层形成的思想息息相关。同时,也成就了他作为一个读书人事业追求的高峰。
中国报纸文艺副刊研究会会员,全国商报联合会理事。春华秋实,实至名归!
人生的道路是漫长的,关健时刻往往只有几步。“关健”时刻,考验人的不仅仅是智慧经验,更主要是道德人格以及心灵深处的追求和渴望,拷问的是一个人的灵魂!
我佩服吴昊先生,佩服他作为一个读书人,不畏浮云,淡泊名利,始终守住初心。无论是在县委办公室工作期间,还是担任报社领导岗位上,应该说面对多次伸来的“橄榄枝”,对比社会家庭的现实,对比过去老同事老朋友的“风光”,他的内心也曾起波澜,但他始终没有迈出这一步。他在想什么,他的灵魂深处饱受怎样的煎熬,他对自己的决定是否产生质疑?这一切已经不重要了,我们看到的依然是一个风轻云淡书香诗意的吴昊!
少年时代,立志求学,韦编三绝,因志而生的才气;进入社会后,读懂书本读懂人生,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因骨而生的傲气;退居二线,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深研《易经》,把玩紫砂,因儒而生的雅气。更主要的,他深耕泥土,深植百姓,不以上交诸侯为傲,不以下结黔首为耻,不忘初心来路,因土而生的地气。土生万物,万物归土,把自己的双脚根植于深深的泥土。自由自在,遨游天地。
他继续读书,享受读书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在读书中完善自己的人格和人生。
吴昊情到深处,不能自已。
吴氏家族,在江汉平原有着自己独特的地位和骄傲。立传叙谱,慎终追远,以启后人。去冬今春以来,吴昊融入浓浓的乡情之中。
索引文字,条分缕析,焚香沐浴,慎之敬之。吴昊先生被族人推举,主修吴氏家族族谱。这是一件吃苦耐劳,讲究奉献的工作,唯有责任,切无名利。吴昊欣然接受,他说:“家乡的水土养育我一生,我虽不能像那些达官贵人一掷千金,但我会用自己的方式报答桑梓。”他一头扎进谱海中,点校谱序,撰写谱文,架构谱式,历年余而成篇,一部洋洋百万余言的族谱,一举付梓。
“约春如佳丽,古寺小亭溪。时鸟鸣暖树,迟燕啄芳泥。围炉试新茶,席地即兄弟。山川风物好,归去吾来兮。”(吴昊诗《约春》)。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告别闹市,吴昊一路吟唱,回归故里。
赋闲之余,他也写反映农村疾苦的诗《六月》:“六月雨翻盆,潮起岸痕深。大江崩石浪,渔舟落雷渊。稻菽争高下,鱼虾破网分。城中月光曲,可有悯农人?”他甚至还破例写了一些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曹植式歌赋。正如那篇感人肺腑的《梦雁赋》。
去时西装革履,登堂入室,英俊倜傥。归来轻车简从,竹杖芒鞋,儒雅洒脱。
文化名人,归隐故里。社会贤达,商界名流,友好亲朋,挚意相邀,以期贴金脸庞,光耀门楣。吴昊依然“书生”本色,拱手相谢,我行我素。他热心与当地作协青年往来,切磋诗文,提携后进。还创作《七日来复》、《那些人那些事》、《青牛河》等系列中短篇小说,其现实主义和神秘主义色彩独树一帜。阳春秋日,携万林健平新洲诸君等一帮友人,踏青探景,吟唱应和,挥觥流觞,乐此不倦。
在“几壶斋”,吴昊似乎又步入到一个大彻大悟的世界。他读壶,读他四十多年来收藏的紫砂壶。氤氲儒润,五颜六色,千姿百态。所谓:以汉之铎,为今之壶;土既代金,茶当呼荼。
“不踏江湖㳽㳽水,借尔东风度春秋。”“我若因之踏青来,蓝天碧水任逍遥。”吴昊用他的笔他的心他的诗继续抒写属于他自己的书香人生。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刘敏,湖北监利人。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