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陈潭秋故居纪念馆收到一份特殊的“礼物”-郑凯卿的外孙女钟小霞向纪念馆捐赠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红书《我的父亲郑凯卿》。
与会嘉宾留影
黄冈市黄州区文旅局党组书记、局长祁志龙,副局长董志伟,黄冈市博物馆馆长刘焰,陈潭秋纪念馆负责人孙在本,陈潭秋烈士夫人王韵雪长女方蕾、长婿高德铱夫妇,以及相关单位人员出席了隆重而简朴的捐赠仪式。报社资深媒体人、《陈潭秋》电视连续剧的作者李长胜促成了这次意义深远的捐赠仪式。
钟小霞介绍红书内容
在座谈会上,钟小霞追忆了外公郑凯卿与陈潭秋艰苦卓绝的革命事迹、深厚的战斗情谊。一百年前,中华民族遭遇内忧外患,中国人民深陷苦难之中,那时,陈潭秋和郑凯卿都是二三十岁的热血青年,他们将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和道路。
1920年秋,董必武、陈潭秋和郑凯卿等7位青年,创建了湖北武汉共产党的早期组织,点燃了荆楚大地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缕星火。他们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成为志同道合,生死相交的亲密战友。他们办学校,建工会,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革命和劳工神圣,积极开展工人运动,领导组织了声势浩大的汉口租界人力车工人大罢工,著名的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使湖北武汉工人运动走在全国前列。大革命失败后,董必武遭反动派通缉,郑凯卿在雨夜化装成人力车工人,秘密护送董必武安全撤离。按照董必武的指示,郑凯卿奔赴江西、江苏协助陈潭秋工作。在白色恐怖下,郑凯卿的夫人带着孩子东躲西藏,艰难度日,3个小孩因病不幸夭折。1931年,郑凯卿遵照陈潭秋的嘱咐回到武汉,以文华大学(今华中师范大学)作掩护,从事革命工作。抗战时期,他经历千难万险,护送难童到四川,并在川东为游击队送药送粮。解放前夕,他鼓励进步学生到解放区,送他们走上革命道路。解放后,他婉谢董必武进京的邀请,没有向组织要一官半职。陈潭秋烈士一生以解救民族危亡、人民苦难为已任。他为了革命,将亲生骨肉托付给外婆和兄弟照顾,年仅47岁就为祖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讲到动情处,钟小霞几度哽咽,她说:正是因为无数革命先辈的牺牲、奉献,才有了今天我们祖国强盛和人民幸福,我们将永远地铭记、感恩。
赠书仪式
百年的邂逅,陈潭秋烈士的后代、郑凯卿的外孙女在建党百年的特殊日子里,相聚于黄冈纪念馆,他们表示要追寻先辈的足迹,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贡献。捐赠红书《我的父亲郑凯卿》补充丰富了纪念馆的馆藏资料,生动展现了当年两位早期党组织创始人的风火战斗情谊,更为当代青少年提供了鲜活的党建教材。
正可谓:
百年归来是铜像,
赓续基因有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