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招在“新冠末班车”上

——中南医院全科医学科室就诊记

21d6c4358dda933658ffec09085f084.jpg



没有料到,我躲过了三波疫情,却搭上了“新冠末班车”,在高温的七月,发烧不退,浑身无力,夜不能寐。初诊的医生照着当前资料上说:只要多喝开水,多休息就会好。但是第五天,浑身无力加重,又有咳喘,有一口痰里还有血迹。听从社区建议到中南医院就诊。
                    

快捷诊断  精准用药

我住院就诊的是中南医院“全科医学科”。接诊的是朋友推荐的汤小燕副主任医师。首先给我做了检查,双肺感染面积较大,经CT、磁共振、核酸检测和抽血,汤医生很快确定为“社区获得性肺炎”合并“新冠病毒感染”,她立即确定治疗方案。经过输液、口服药和雾化治疗,很快控制了病情,不发烧也不咳嗽了,体力在慢慢恢复。五天后病情减轻,九天后基本康复出院。而我校一位老师在另一家医院就诊,住了一个月,瘦了20斤,近日才出院。我深感中南医院的专业医生做到了快速诊断、精准用药,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微信图片_20230730055122.jpg


   

严格查房  关爱患者
我住院后发现与其他医院不同,查房非常严格。上午八点左右,本科室主任医师金雅磊、副主任医师汤小燕分别带着团队,一律身着身着白大褂,齐刷刷的来到病房,对每一位患者亲切询问,了解病情。她们对每位患者均一视同仁,不分厚薄 ,细心安慰。我在的病房有一位92岁高龄的老太太,口不能言,只能喂流食。她已住院两年,我看到医生上午、下午几乎两小时就有人来查看,向护工询问病人的饮食、血压、呼吸和排便情况。因为我也是高龄(87岁),护士一再叮嘱护工:要盯好16床(就是我),避免我行动摔跤。当病人病情有变,需要补充药物,护士也及时送到床边。输液护士和管床的护士精心操作,无一失误;深夜还有值班护士查房,听到病人的鼾声才放心离去。我也住过别家医院,就是医生下诊断后,只有护士操作,很少看到如此认真查房的情况。我发现,医院的服务态度还是有差别的。

微信图片_20230730055131.jpg


 

医教结合  传帮带学
我住院这几天,恰有两所医学院校的学生实习。金、汤二位主任就把病房当课堂,向实习生讲清患者病情和治疗方案,并不时向实习医生提问,必须当场回答。主治医生把病患当做活教材,让学生学到生动、鲜活的知识。这个科室连护士也当起了老师,他们带领实习生输液、扎针、雾化,自己先讲一遍,然后要实习生复述一遍,才能进入操作,如果操作不当,还要实习生重述一遍,改正操作。实现了医教结合,老医生和老护士传、帮、带,实习生认真学。这种“医教教合”的模式令我大开眼界。

b0aa085f716fa692a283240343657b5.jpg



医者仁心  患者至上

在这里,虽然天气炎热,患者和护工住在一起,但是医护人员温馨、耐心、细致的优良医风医德,使大家觉得如春天般温暖。在这家医院,我从没有听说要“催缴医疗费”的言词。回忆2014年我第一次住进中南医院,那时社会上有的医院实行“欠费停药”制度,病人有些惴惴不安。当时接诊我的是一位留美医学博士叶梅主任,她第二天就对我说:你安心治疗,我们不会因为钱没到账就给你停药。她说的我当时心里一暖。谁知九年过去,中南医院依然坚持着这个优良传统。

微信图片_20230730055200.jpg



这家医院为解决老龄患者的家属不能陪床问题,和有关服务单位及护工都有签约,工资统一,合理收费,在上岗前予以培训,所以护工大多都显得专业,工作也耐心。

我住院还看到一个从未见过的景象,每天下午四点钟,全楼层的患者集中起来,听着音乐,看着荧屏,一起做健身操,然后一起唱老革命歌曲。因为这里都是80岁以上的老年人,(还有位百岁老人)。我看他们舞动手脚,高声歌唱。好像这里不是病区,而是一个养老院。
我临出院的一天,在走廊散步,才看到我住的“全科医学科诊室”被命名“优质护理科室”。中南医院在抗疫后期被评为“抗疫先进红旗单位”,真是名不虚传。

 

2023.7.29.

微信图片_20230730055208.jpg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尹均生,1936年生。1958年中文系毕业留校工作,曾任华师文学院教授,校出版社总编辑,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斯诺研究中心主任,《广播电视大学学报》、《中华文化论坛》学术顾问,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5S国际友人研究院”名誉院长。1999年获“湖北出版名人终身荣誉奖”。主要从事写作学、报告文学研究,著有《写作学概论》、《文苑萍踪》、《斯诺》评传、《国际报告文学的源起与发展》等18种学术著作。2012年获中国报告文学研究会首届“全国报告文学理论奖”。
 



喜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