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留影
8月27日下午,作家曾庆伟新书《吃喝那些事》品读分享会在武汉炎黄文化研究会隆重举行。应邀嘉宾有武汉炎黄研究会会长戴新民,作家柴志钢,作家、编剧张海龙,文化学者谢力军,画家李瑞洪,画家袁伟民,湖北省烹饪洒店行业协会秘书长王巧云,蔡林记总监周争光,湖北日报卢振雄,抖音大咖姬图米,自媒体大咖代你玩,作家、文化学者曾庆伟之妹曾庆玉,武汉炎黄文化研究会学者罗德毅、周志能等。作家柴志钢主持了今天的会议。
戴新民首先致欢迎辞。他说,今天高朋满座,不仅有来自文化界的专家学者,还有新闻界的朋友,主要是为曾庆伟新书《吃喝那些事》举行读书分享会,曾庆伟现已出版十多部书藉。前天研究会抖音栏目《相约星期二》推出了画家李乃蔚先生在湖北美术馆的一个展览,我们今天的分享会也会作为《相约星期二》一档节目推出。接着他一一介绍了与会嘉宾。
主持人柴志钢高度赞扬了《吃喝那些事》,他说曾庆伟虽然写的是生活中常见的大俗,其实就是大雅。该书史料翔实,谋篇布局独到,可读性强,是一本雅俗共赏的好书。他至今写了十多部书,都十分接地气,受到了大众好评。
曾庆伟致答谢辞
作家、文化学者曾庆伟在答谢辞中说,他写书实在是当作文化养老,现在虽然写了十多本书,但其实是个小聪明,因为过去研究饮食是不待见的,还会扣上帽子。那时研究饮食,是宣扬资本主义腐朽生活方式。所以,在这方面留有一些空档。现在,饮食文化单元是个蓝海,比较能出成果,希望年轻的朋友加入进来。举个例子,你知道喝开水骀于何时?在古代只有九卿以上才能喝上,因为那时没有保暖的器皿。1934年四月,蒋介石在南昌鼓励喝开水,减少肠道疾病;还要感谢英国人库伯发明了开水瓶,喝开水才得以推广开来。
文化学者谢力军是《吃喝那些事》的首任责任编辑,其中的文章都在他本人的微信公众号《鸿渐风》上推发过,他有责任向大家汇报学习体会。
该书有30万字,内容丰富。基本上将吃喝有关的事物一网打尽(食材、食具、烹饪、饮食方式、地域特点等);考证翔实。书中列有参考文献87种,而且经史子集都有引证。实际上远不止87种。比如《史记》,一条引《淮阴侯列传》,一条引《齐太公世家》,完全不同的史料,应该单独计算。所以,我的统计,是全书引证资料为253种。还有考古发现,全书23处引用考古发掘资料;这是一部不乏学术硬核的好书。本书较好地平衡了学术性与趣味性的关系,兼顾了读者层次的雅俗差异。引用“韩熙载夜宴图”的垂足散坐,到“清明上河图”里的围坐,再到《东京梦华录》里的讲究座次,还有专门负责排座次的人员。有图有文有事实,生动令人叹服。如讲“胡椒”、讲“醋”。既有足以立论的依据,又有引人入胜的社会风土人情,实现了完美逻辑自洽的同时,充分关照了文章的可读性与趣味性,令人印象深刻,过目不忘;该书具有原创性。
所谓“曾庆伟现象”,是“泰山不让土壤而成其大”;是“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是“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就是这样的学术成果,这样的行业影响,这样的成名人物,是大武汉理当具有的文化份量和品质。这样的大武汉,应该出《吃喝那些事》这本书,应该出曾庆伟这么一个人物。
所以我认为该书具有学者之眼、作家之笔、文化之旅、有趣之书。
作家、编剧张海龙认为《吃喝那些事》,是曾先生历时四载潜心完成的力作。我曾有幸在《四川烹饪》期刊上拜读过本书部分章节——该刊在饮食文化界素负盛名、极具权威,曾入选国家级期刊方阵。在我看来,《吃喝那些事》这本书并非寻常意义上的美食指南,而是一部追根溯源的饮食文化学术随笔。其一,考据扎实,溯源深远。例如详细考证中国人从一日两餐到三餐的演变历程(始于唐宋,普及于明清),剖析“过早”这一武汉独特饮食习俗如何因明清商业城市发展与市民阶层兴起而形成,甚至比较武汉人“过早”平均耗时27分钟与广州早茶平均1小时15分钟的文化差异。这些内容既关乎饮食,更涉及社会史与生活史的深度解读。其二,视野宏阔,体系严整。本书突破地域局限,致力于构建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整体框架。从分餐到合餐的演进、美食的评判标准、饮宴座次的讲究,到“食在当地”与“食在当季”的理念,无不体现出宏大的文化视角,引领读者超越单一菜系或风味,从更广阔的背景理解中华饮食之道。其三,贴近生活,启迪人心。其四,文笔精湛,可读性强。它是一部“微观的历史”,见证宏大社会变迁。对一日三餐制取代两餐制的考证,揭示出唐宋以来社会经济飞跃、城市文明繁荣与市民阶层兴起如何重塑人类最基本的时间规划与生活节律。
它是一次“文化的解码”,破译深层行为密码。从分餐到合餐的演变,不仅是进食方式的改变,更是中国人家族观念、伦理秩序与社交哲学在餐桌上的具象化体现。它是一种“哲学的沉思”,回应现代生存焦虑。在全球化和快餐文化席卷的今天,重提“食在当地,食在当季”,不仅体现文化自觉,更是对工业化食品生产中“味道”同一化、季节感消失的温柔而坚定的反抗。
它引导我们重新思考与食物、与自然节律的关系,在疾速变化的时代中寻找一种确定的、有根的生活方式。
湖北日报刘振雄认为该书美食学养丰厚,旁征博引,有理有据;故事性强,有可读性。虽然今天初读,却感到书香气满满。
湖北省烹饪洒店协会秘书长王巧云在发言中,回顾了与曾庆伟先生相识的经过。二十年前她参加工作时,有幸认识了曾庆伟先生。那时曾庆伟先生与姚先生主编了一部《楚菜大典》,对于我们餐饮行业帮助很大。2018年鄂菜改楚菜,曾庆伟先生功不可没。现在我们餐饮行业正在加大美食推广力度,计划把饮食类著作、非遗产品专门搞个展区,还将利用新媒体开办直播间,把湖北美食食材进行展示。欢迎曾庆伟先生到我们那儿著书立说,共同推动湖北美食走向更大的舞台。
抖音大咖姬图米认为《吃喝那些事儿》,在推广上有非常大的价值。他会在为楚菜正名上多下功夫,廓清一些缪误。
曾庆伟的妹妹曾庆玉,见到今天大家对哥哥写作的赞美,激动的眼泪婆娑。父母都是工人,他们都是农民的孩子,今天哥哥在写作上有如此成就,除了他个人的努力外,当然就是大家的抬爱。她介绍说哥哥写作用功非比寻常,有时为了写一部书,曾把自己关在屋里78天,我们兄妹之间一年也见不上一面,有时哥哥经过我家门口,也不进去歇一会,因为他眼里心里只有写书。
本次分享会上,大家发言争先恐后,都发表了自己的真知灼见,回顾了与曾庆伟先生相识的经过,及对这本书的喜爱,表示今后在推介传播方面会不遗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