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自由行连载之三· 人文钟鼓楼

编者按:作者撰写的《京城自由行》系列,用笔简练,但文字生动;图片虽多,可吸引眼球,给人以强烈震撼。本网特予以连载,以飨读者。

1.gif+.gif

京城的钟鼓楼是一个有历史、有趣味,涨知识的好去处。它们承载着大量的历史人文信息,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民俗文化特征,具有独特的人文价值。

 2.gif+.gif

从什刹海过银锭桥,穿过烟袋斜街,就到了鼓楼和钟楼。在元、明、清时代,钟鼓楼是京城的报时中心,与京城百姓的生活起居紧密相连。

3.gif+.gif 

京城钟鼓两楼前后纵置,相距百米,一改钟、鼓楼左右对峙的传统。在城市钟鼓楼建制史上,北京钟鼓楼规模最大,形制最高,是古都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中国数百年历史的见证。(网上图片)

 4.gif+.gif

在古代中国,为人们的生息劳作提供时间参考的,最初是雄鸡,后来是晨钟,是暮鼓,是定制的计时刻漏、时辰香。汉语中的雄鸡报晓、闻鸡起舞、晨钟暮鼓等成语,就是那个时代的记录。

5.gif+.gif 

古人将一夜分为五更,即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每更为一个时辰,即现代的两个小时。

一更也称定更(约19-21点),五更也称亮更( 3-5)

清代报时规定是:每天定更(一更)及亮更(五更),先击鼓后敲钟,二至四更只敲钟不击鼓。定更时,钟声响,城门关,交通断,称为“净街”;亮更时,钟声响,城门开。这就是所谓的“晨钟暮鼓”。

6.gif+.gif 

鼓楼二层大厅中原有更鼓25面,其中1面大鼓代表一年,24面群鼓代表二十四个节气。

 7.gif+.gif

这面残破的主鼓为清朝末年使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城时,用刺刀划破了牛皮鼓面。

8.gif+.gif 

击鼓的方法是:快十八,慢十八,不快不慢又十八。如此两遍,共108下,和敲钟相同。

古人用108声代表一年,一年有12个月,24节气,72侯(五天为一侯,六侯为一月,一年七十二侯),这些数字加起来正好108

9.gif+.gif 

鼓楼现有根据清嘉庆年间尺寸仿制的更鼓。每天有七场击鼓表演,每小时一场,依据中国的二十四个节气而创作,反映一年四季的变化和古人的农耕生活。

 10.gif+.gif

鼓楼高46.7米,三重檐,歇山顶,灰筒瓦,绿琉璃剪边,砖木结构。鼓楼有两层,一层为无梁拱券式,有蹬楼小券门和一条蹬楼通道。我们要一次爬69级台阶,才能上二楼。

11.gif+.gif  

钟楼通高47.9米,重檐歇山顶,上覆黑琉璃瓦,绿琉璃剪边,是一座全砖石结构的单体古建筑,为清乾隆十年(1745)重建。1989年开始接待游客参观。

 12.gif+.gif

从钟楼的小券门蹬楼,一次要登75级台阶,才上二层。整个建筑结构强调共鸣、扩音和传声功能,这种设计在中国钟楼建筑史上独一无二。

 13.gif+.gif

钟楼二层陈列的报时铜钟,铸造于明永乐年间。铜钟悬挂于八角形木框架上,通高7.02米,钟身高5.5米,下口直径有3.4米,钟壁厚1224.5厘米,重达63吨,是目前中国现存铸造最早、重量最重的古钟,堪称中国的“古钟之王”。

据文献记载,这个铜钟采用传统的泥范法铸造,利用地坑造形,群炉熔铸。钟体全部由响铜铸成,撞击时声音浑厚绵长,“都城内外,十有余里,莫不耸听。”

 14.gif+.gif

古代天文计时研究专家说,古代有四大计时仪器:碑漏、铜壶滴漏、圭表(日晷)和香篆。其中碑漏计时最准确。鼓楼的二层,就陈列着一个依据相关史料复原的碑漏。

《元史.齐履谦传》载:都城刻漏,旧以木为主,其形如碑,故名“碑漏。”它曾用于唐宋金元时期报时,现已失传。

15.gif+.gif 

鼓楼的二层,还陈列着一个仿古的铜刻滴漏,它又称漏壶、刻漏、水钟,用铜壶盛水滴漏来计时。漏壶里的水滴完了,就表示一天已过完夜已深。唐代温庭筠《鸡鸣埭歌》中,就有“铜壶漏断梦初觉,宝马尘高人未知”的诗句。

16.gif+.gif 

这个铜刻滴漏为四级漏壶,由上至下分别是天池、平水、万分、收水。收水壶水中有一个箭尺,水涨箭浮,依刻显时。旁边的铙(青铜打击乐器)钟,每隔15分钟击八次报时。据称每天误差仅在20秒左右。(这是故宫收藏的铜壶滴漏)

 17.gif+.gif

鼓楼的鼓手们听到铜刻滴漏的铙响时,便击鼓定更,钟楼听到鼓声后撞钟报时。铜刻漏计时、更鼓定时和铜钟报时,程序规范而且科学。

18.gif+.gif 

日晷的本义指太阳的影子,是利用日影进行测量的古代天文测时仪器,由晷针和晷盘组成。晷盘上有时间刻度,晷针垂直于盘面,通过晷针日影在盘面上的方向测定时间。利用日晷计时的方法,是人类在天文计时领域的重大发明,被沿用了几千年。

这是故宫收藏的清代石质日晷。

 19.gif+.gif

京城的钟鼓楼现在是“老北京”的象征,如同西安、大同、南京等古城。“暮鼓晨钟”则成为现代人遥想古人生活的文字记忆。

近照.jpg

作者简介:周家华,1951年出生,湖北洪湖人。副研究员、主任记者。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员、湖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曾任中国水运报社记者、副社长;长江航务管理局党委宣传部部长;《长江航运》杂志主编。出版有新闻文学作品选集《沧海擷浪》、摄影作品选集《镜头视野》,《京杭运河》等。

 

 


喜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