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丝剥茧A、B、C说案例之六
近年,我国的传媒业伴随着经济获得同步发展,新媒体形态更是极具崛起,新闻“炒作”已然成为了许多旅游景区“一鸣惊人”的撒手锏。当年,木兰天池因为“炒作”男女“混帐”事件,更是成为了全国各地媒体,包括“央视”追逐的焦点,达到了一招制敌、拳拳有肉的功效。当今“互联网”时代没有不可能的事,保持传统思维模式不变的旅游企业必将受到冲击。笔者正是基于此点,撰写了题为“木兰天池‘混帐’露营惹争议”的新闻报道,文中有如下一段文字:“木兰天池为了配合‘消暑夜游’,推出了廉价帐篷。促销价为每人15元,不分大小帐篷(原价30元、40元、50元),共计200个铺位。……住帐篷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同一个帐篷里均要求男女搭配。这样的一种露营方式,在户外圈子里叫‘混帐’……”笔者担心会被编辑和读者忽略,一阅而过,便故意往容易引起群体关注,话题热度高的“事件”上引导,文中接着写到:“而且,‘混帐’不排除一对陌生男女共挤一个帐篷,如此‘混帐’不免有了那么一丝的‘暧昧’,给人留下了一些浪漫的想象空间。”如此,使得人们分享、传播的兴趣大增,媒体传载、民众微博、微信转发掀起了一轮高潮。不过,成为了社会热点“事件”受影响的人次多了,往往也有转向负面的风险。因为,“炒作”不单一是为了提升景区的知名度,增加社会的关注度,其形象以及品牌也需要做好推广和维护。
木兰天池位于武汉市黄陂区北部的石门山,总占地面积13平方公里,笔者邀请武汉市作家协会秘书长张炳绍给景区写了一首五言律诗:石门锁大别,天池秀木兰。古道接悠远,山气入青岚。溪涧听天籁,飞雪落幽潭。空山不见人,但闻溪流声。希望凭借文化来提升景区的美誉度,进一步扩大知名度,文化是一种“润物细无声”思想灵魂的浸润,然而对营销直接兑现的效益甚微。当前,我国是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游客们对信息的选择和处理也快,景区要想产生深度、长远的影响,在人们脑海里打下深深的烙印。显然,还是需要策划有创意的“事件”来实现,景区不能够吸引人们的目光和关注,游客怎么可能会主动地来了解你?同时,景区还必须避开“炒作”的同质化,否则会适得其反,造成人们的反感。景区大门前宽敞的绿色生态停车场,旁边有五星级既清洁又亮堂的卫生间;海拔300公尺“大天池”的高山草原,同样也是设施配套齐全,山下、山上的两处地方均非常适合搭建帐篷露营。走近自然,亲近水,恰恰是城区人们休闲生活的一种追求。“炒作”的创意策划是一个关键,笔者以“走进大自然中,领略天池柔情”为主旨做文章。于是,景区专门针对大学生和年轻人这个消费群体,推出了户外露营、水上游乐——溪水摸鱼、打水仗、溯溪和攀瀑等“消暑”活动,让游客在玩耍中获取乐趣和凉意。笔者为多家景区新闻发言人与媒体均保持着良好关系,与跑旅游战线记者们更是达成了一种相互支持的默契。为此,笔者把握不同类型媒体与记者的报道特点,主动地引导媒体的报道方向。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媒体,故意含糊不清地解说“混帐”这个户外拓展的专用名词,发挥不同类型媒体的特点,形成互补结构和跨媒体平台的集聚效应,最终实现了传播效益的最大化。“混帐”新闻报道之后持续发酵,个别媒体为了吸人眼球,抢发头条新闻更是抓住“男女混帐”重点关注。为此,引发了全国各地媒体的莫大关心,新浪、网易、腾讯、搜狐等数10家知名新媒体也纷纷转载,“央视”二套的“读报”栏目也给予了报道。致使“混帐”的关注度不断地攀升,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为了预防负面效应,避免新闻转向负面,笔者与媒体记者们始终保持沟通,将正面的信息及时地传达给他们,牢牢把握媒体报道的方向不走偏。
湖北广播电台的一档节目,因为与栏目编导和主持人及时沟通,在直播节目中邀请了相关的专家和学者。“武汉大学”的一位女教授对“混帐”作出了“有伤风败俗之嫌”的评价。对此,我反驳说:“您持这样的观点主因是受了中国‘男女授受不清’的传统思想影响,完全是一个思想观念的问题。许多人一说男女私下在一起,就会觉得有情况。‘混帐’其实是个很纯洁的事,只是一些人把它想得过于复杂了,因为掺杂了自己内心的不纯洁……”女教授一时语塞,那个窘态难以言表,进入一个进退维谷的尴尬状态。这样的尴尬和冲突场景,恰是栏目组想要获得的效果,主持人拦住镇定下来后还想争辩的女教授,巧妙地转移到了下一个话题。为此,景区利用“混帐”事件做营销获得了较好的传播效应,媒体做报道的同时也将景区产品自然而然地揉入了进去。“混帐”事件的“炒作”其实是一种双赢,其一,提升、扩大了景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其二,延伸和增强了媒体新闻报道的题材和可读性。
古人言:天有不测之风云。不曾想到,木兰天池辖地的公安民警找上门来,说景区搞“不良产品”要罚款1万元。当时,笔者及景区负责人均有压力,做任何事情不仅需要心智,还需要有担当。常言:林子大了啥鸟都有。忽地冒出一家新成立的拓展公司与笔者主动联系,说愿意帮助景区承担“混帐”造成的一切麻烦和不良后果。因为,该公司一直苦于没有找到行之有效的办法——扩大自身知名度、影响力,此后记者的采访全由他们承揽接待,对罚款等所有的事务也是全盘接收。他们提出的要求则是能够持续将新闻做下去,还要加大“炒作”的力度,不让“混帐”事件的新闻热度降温。他们的希望与景区是不媒而合,寻找到了共同利益的契合点。于是,笔者分析各家媒体的特点,适时地提供最新的信息,合理安排报道的进程,想尽一切办法增强“混帐”新闻报道的持续性。“混帐”第一阶段的传播有了效果,实现了精典铸就、口口相传、行销传播的目的;第二阶段就是猛添柴、急加温了,不然就会成为一哄而上,又一轰而散,导致一个好的策划案蜕变成为一次性的普通新闻。
说到这里,笔者认为“混帐”之类的策划还要学会借助外力,在与媒体保持沟通和默契的同时,还要协调好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寻求支持、化解矛盾。因为,现今社会是互联网信息时代,特点是时空互通与知识共享,人们越来越热衷于舆论的个人化和自由性,迷恋社交平台上转发各自的所喜、所爱、所恨。此后,木兰天池在武汉市首家投资打造了“玻璃天桥”,为了能够一炮走红,给游客带来好的消费体验,笔者又策划了“木兰天池‘玻璃天桥’惊现‘偷窥狂’”的“炒作”案,“楚天金报”竟然做了一个整版的图文,湖北、武汉的电视台、电台和新媒体等相继做了追踪、转载报道,又喧嚣、热闹了好一阵子。尽管,“偷窥”得到了公众舆论的高度重视,获得了大众眼球,引来了围观,然而在传播形态发生巨变的当下,单向灌输的宣传方式已经靠不住了,移动互联网快速、巨量的转发容易授人以柄、被人误解、造成被动。不久,上级部门的领导便来了指示,让景区停止对“偷窥”的“炒作”。领导认为“偷窥”事件会让人反感,使“玻璃天桥”宣传效果打折扣,还会对旅游景区品牌造成负面损害。
显然,凡新闻报道都带有很强的自我立场,互联网信息时代大众更需要公开、公正、透明的信息,人人都希望可以参与,并且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往大众从媒体上得到信息,只能选择接受,有质疑也得不到回应。因而,策划类似“偷窥”的事件“炒作”,在考虑抢人眼球的同时,还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不过,笔者认为也不能因此而自缚手脚,不敢迈步,策划事件“炒作”真实性原则不得缺席,不让新闻丧失了应有的尊严和存在根据。只有这样,才可以让新闻“炒作”做到无懈可击、无可挑剔,发出来的声音更加响亮和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