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美景推介·鱼木寨:苏马荡的"世外桃园"

710早上,太阳刚从地平线升起,一首悦耳的歌曲回响在我的耳边:“清晨我站在青青的牧场看到神鹰披着那霞光……”悠扬动听的弦律回响在苏马荡风景区入口——马峰坳上空,是环卫垃圾清运车的音乐。和着轻松舒畅的乐,那些铺面的店主们赶忙出来清理垃圾,准备张罗一天的生意;那些熟睡中的“候鸟”们听到音乐也揉揉惺忪的眼睛,该起床晨练、买菜了,苏马荡又恢复了一天的生机和活力。

微信图片_20220715170127.jpg


我推开窗,凉风习习,天空格外湛蓝。党校同学立平今天特意从恩施赶往利川苏马荡来看我们,并特邀我们一家去天下第一土家寨——鱼木寨看看。

立平健谈,刚坐车上她和我寒暄几句后,她便向我们忙不迭地详细介绍土家族的生活习俗、土家文化、恩施人文景观等,她说不去鱼木寨,是无法了解土族习俗的。听完她的介绍我对鱼木寨产生了更强烈的兴趣,对一睹它芳容的心情更为迫切,更心驰神往。

鱼木寨, 是土家族山寨,位于湖北省与重庆市交界处,距苏马荡约二十公里,四周绝壁,占地6平方公里,居住着500多户土家山民。这里有土家古堡、雄关、古墓、栈道和民宅,是国内保存最为完好的土家山寨,景区内城堡寨墙、古栈道保存完好,数十座古墓石雕精湛,隘关险道惊心动魄,村民生产生活用具古朴传统,民族风俗别有风味。

鱼木寨有无数个神奇的习俗吸引着前来探访的游客。我们沿着盘山公路蛇行四十分钟后到达鱼木寨。远眺那崇山峻岭,不敢相信高山深林还有人家。想探访究竟,我迎着薄雾向正前方疾行。下坡约2000米后,又上坡走了近800米,古老的寨门楼便呈现于眼前。

微信图片_20220715170006.jpg


近距离打量着寨门楼,寨门楼依崖屹立,为山寨咽喉。正面墙壁高约7米,上端稍收,成长方形,左右侧墙壁较正壁稍低,人字瓦顶隐于正壁之后,正壁下方正中开独门,为进寨通道,门额上正楷镌刻“鱼木寨”三个大字 ,寨门楼内分上下两层。它的建筑风格独特,让人感叹土家人的智慧。

相传当年土司交战,鱼木寨的险要地势令对方久攻不下。数月后,守寨的马土司扔下活鱼挂在前来攻寨的谭土司帐前树上,谭土司叹道:“要攻克此寨犹如缘木求鱼。”从此,鱼木寨就有了这个名字。

世外桃园鱼木寨


该寨选址独到,悬崖三迭,仅有唯一一条石板古道可以进入寨内,长期与世基本隔绝,易守难攻。鱼木寨内有100余户居民,大都是土家族,至今仍保留有完整的古代土家人生活、饮食、婚丧、建筑习俗。

步入寨门后,我们沿坡道下行,迎面走来一位土家老人,拄着树枝,背着背篓。

我主动走上前和老人打招呼:“大爷您从寨子里走到这里大概走了多久?”

“一个半小时。”大爷气喘吁吁地告诉我。

“累不累?”我又好奇地问道。

“习惯了”大爷爽快地回答。

我仔细打量着大爷,他身高不足1.65米,瘦精瘦精,他那饱经风霜的脸上,布满了深深浅浅的皱纹,两只小小的眼睛有点浑浊,最难忘的是他的手只有小蒲扇那么大,每一根指头都粗得好像弯不过来了,皮肤皱巴巴的,有点儿像树皮。据了解老大爷在鱼木寨里生活了83年,他的年龄和沧桑见证了鱼木寨悠久的历史,他脸上的乐观印证着土族坚毅的民族精神。

眼前的鱼木寨尚在保护修复中,土家族老房子镶嵌在云雾中,村寨里的石板路成“波浪”型。石板路两旁山体石头大小均匀,像专门加工过一样,上面长满了青苔,像一个个绿茸茸的球,石板路的两侧泥土护坡上,山民种植绿油油的苞谷、鲜红的朝天椒、紫色的茄子、青青的毛豆,这些庄稼长势喜人。路旁高大茂密的云杉为我们撑起大伞,走在林荫小路上,心情无比清爽惬意,时而山泉叮咚,时而凉风习习,都市中的柏油马路,车水马龙,嘈杂闷热一扫而光,感觉进入了“世外桃源”。

4c0fdb3d9eba1328466207b9878b297.jpg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走在青板石路上,嘴里不禁吟诵着王维的诗句,此时如同步于仙境,那份恬淡,那份幽静令人流连忘返。

不知不觉中我们已到达第一站:双寿居。

双寿居,当地俗称:“人鬼同屋”,即人死后葬自己家中,是鱼木寨典型的墓葬文化。

清代以前,鱼木寨人生时大多穴居野处 ,死后亦多弃置荒野岩穴。清代以后,人生前就将自己的坟基修好,所谓碑屋,并立于住处旁边,形成“阴阳合局”的现象。

将死者葬在其生前居住的屋舍中,土家族称为“碑屋”。鱼木寨内最华美的庭院复合式墓葬叫做双寿居。

据资料记载,双寿居始建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是一个占地近100平方米庭院式基碑,俨然一座宫殿。碑上雕刻忠孝典故,或本地风物,仅龙凤雕刻多达70余件。这种无视封建社会建筑法式的行为是土家人豪放性格的反映,“占山为王”。

沿石板路前行,嘴干舌燥,肚子开始“造反”,我们来到路边店——“杨姐农庄”歇歇脚,补充补充能量。

“杨姐农庄”依山而建,是一座四层小楼,住着一家四代人,他们开农家饭馆附带销售农副产品。掌勺的就是杨姐,她是中等身材,扎一个大马尾,上身穿一件白色体恤,脚穿一双黄色的胶泥球鞋,打扮简单大方,一双不大的眼睛始终微笑着。她是苏马荡人,1988年嫁入鱼木寨,当时她年仅17岁,在鱼木寨生活了三十多年的杨姐,如今已是5岁男孩的奶奶。

我们落座于“杨姐农庄”门前,杨姐的老公立马为我们撑起了遮阳伞,热情接待我们。我正准备点菜,杨姐说:“在我们寨子吃饭是按人头算,每个人30元,一个主菜——腊猪蹄炖山菌,几个人再配几个小菜”

“行,行”我连忙答应。

杨姐从房梁上取下黑中带黄的腊猪蹄,在柴火上烧烤,顿时猪油鼓鼓冒泡,香气四溢,大约十分钟后,又将猪蹄放入清水中冲洗,杨姐拿起砍刀,将猪蹄“咔嚓咔嚓”剁成一小块一小块,动作非常麻利。

食材准备好后放入砂锅,开始用柴火炖。一小时后,腊猪蹄炖野山菌汤做好了,我尝了一口。

哇!好鲜好醇!

酒足饭饱后我们前往第二站:向梓墓。

鱼木寨里住的是土家族,他们崇尚“厚死薄生”,自己可以在艰苦的环境下生活,但对于死去的先人则要倾力厚葬,祈祷先人为宗族降下福祉,护佑后代趋吉避凶,福运绵泽。因此,鱼木寨中最大看点就是星罗棋布的墓地,这里也汇聚了高超的墓葬艺术。

微信图片_20220715170040.jpg


向梓墓是墓葬艺术的典范和代表,寿藏碑象征的是一正两厢四柱三间的三层楼阁,底层正房为拱门,通向墓碑,拱门两侧以楷书镌刻楹联:“千秋功名承雨露,一声啸傲寄烟霞”,拱门内侧左右分别为深浮雕的茶婆婆与执事官,两侧厢房则各立墓志一通。

寿藏碑的二层主体为神龛,镶嵌“皇恩宠锡”书丹匾额,匾额四周是双龙抢宝透雕边饰,神龛内外布满浮雕,两侧是对称的卷檐翘顶,檐下正面为扇形匾书:“只在此山”、“其生也荣”,背面匾书对联:“今年花似去年好,去年人,今春老”,“桃花流水杳然影,有天地,非人间”,虽然算不上对仗工整,却十分隽永,耐人回味。

寿藏碑三层是方形龛顶,四角翘檐,高托印绶,象征着墓主向梓的官方身份。

寿藏碑前还建有一座抱厦,立柱上的楹联为:“秋信渐高红树老,日光忽暮白云封”。抱厦顶板十分引人注目,乃是一个直径约一米的圆形阳刻福字,由一对凤首龙身构成,线条流畅,富有张力,展现了山寨中人旺盛的生命力。

第三站:亮梯子。亮梯子始建于明朝,修建于寨东二迭绝壁之上,共28级, 每级用长约1.5米,宽40厘米石板,一头插入岩壁,一头悬空建成,每两级间互相亮开,故名亮梯子,人行梯上,头顶缥缈蓝天,脚下是万丈深谷,既惊,又险,又奇。我走近想看看,但还没来得及细看,我早已吓得两腿战战。我不敢上亮梯子,最终留下遗憾,恋恋不舍离开了鱼木寨。

丰富的土家文化,令人赞叹不已,民族文化是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沃土和精神支柱,保护民族文化是保护我们的精神支柱和生命家园。让中华民族文化更丰富多彩,更深厚博大,源远流长! 


2022715写于利川苏马荡

微信图片_20220715170203.jpg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廖生斌,男,湖北省武汉市人,198011月入伍,团政委任上退出现役。1999年转业至武汉市海事法院,现已退休。喜欢写作,习惯品味生活。

 



喜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