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美景推介·贵州乡下的老篾匠

微信图片_20220816210520.jpg


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一些传统的工匠,如篾匠,铁匠,铜匠,木匠,补锅、补碗匠,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在大城市完全看不到的传统工匠,有时候在小城镇、乡村还能遇到。不过几率极低。

2022715日,在六盘水避暑的我,就在一个小巷口看见一老篾匠正在箍蒸笼。无所事事的我,一边和老人聊天,一边拍摄了他箍蒸笼、做蒸格的全过程。

微信图片_20220816210529.jpg


老人姓刘,年过花甲,是距六盘水市24公里的南开苗族彝族乡人。他说,现在篾活需求少,做篾匠挣钱不多,像他这样走街串巷做篾活的人很少很少了。

篾匠是一门古老的职业,劈篾是最重要的基本功。就是把一根完整的竹子劈开,对剖成青竹片和黄竹片,再根据不同的部位剖成各种不同用途的篾。

如竹皮部分被剖成粗细均匀,青白分明的青篾片、青篾丝。老人箍桶的篾片、篾丝,是早就在家里劈好,再随身带上以应所需的。

微信图片_20220816210558.jpg


篾匠手艺是一门细致活,要经过多年磨练才能达到精熟的程度。老人一双粗糙的手也表明这手艺也是一门辛苦活。

老人谋生的家什中,除了传统的篾匠工具外,还有几样现代工具:钢卷尺、小钢锯、老虎钳子。还有一个电喇叭,用于走街串巷时的吆喝。

经过编、织、拉、锯、削,在约40分钟时间里,老人用自备的蔑丝、蔑片,为蒸笼上了一道箍,做了一个蒸格,挣了30元钱。

微信图片_20220816210613.jpg


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塑料、五金及铝制品等日用品,人们日常器具也更新换代。传统的木质洗脸盆、洗脚盆、洗脚桶、蒸饭桶、水桶、洗澡桶、马桶等用品,以及竹篮、竹椅、篾篓、背篓、筲箕、撮箕、簸箕等竹制用品逐渐被替代,木匠、篾匠的活自然也少了。

随着篾制日用品的日益淘汰(篾制工艺品除外),篾匠这个行业也迅速衰退,相应的手艺也濒临失传。“箍桶噢”,“箍桶噢”的吆喝声已成为我们这老一辈人的记忆。

1659533008964974.jpg

作者近照

 

者简介:周家华,1951年出生,湖北洪湖人。副研究员、主任记者。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员、湖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曾任中国水运报社记者、副社长;长江航务管理局党委宣传部部长;《长江航运》杂志主编。出版有新闻文学作品选集《沧海擷浪》、摄影作品选集《镜头视野》,《京杭运河》等。

 

 



喜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