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美景推介·花朝庙会走来八百年

——武汉市新洲区“旧街大庙”侧记 

旧街大庙欢迎您

               

 

大别山南麓在鄂东境内,沿山势南下有一条小河,蜿蜒十余公里的河畔,上中下游历史上分别建有三座古庙(民间俗称大庙、二庙、三庙),故此河被称为 “三庙河”。

图片4(1).jpg

花朝节大庙前盛开的油菜


三座庙中的“大庙”,就建在三庙河与素有“鄂东第一河”之称的举水河交汇处-武汉市新洲区旧街古镇上,人称“旧街大庙”。

据当地姓氏族谱和古庙遗址上出土的水井石碑记载,旧街大庙始建于南宋孝宗乾道、淳熙年间。由当地五十三姓祠堂出资共建,名曰“庆福禅寺”,又称“五三公庙”,后一度改名“东嶽行祠”。今以旧街大庙“庆福禅寺”名世。

大庙原为三排九幢建筑,分别为大雄宝殿、圣母娘娘殿、财神殿、焚字炉等。历史上,旧街一带人们敬奉佛、道、儒三教,因此在大庙内还建有文昌宫、魁星楼、关圣殿、五岳圣殿、四大公朝殿等建筑,宋代淳熙七年(1180年),开凿的古井即在庙内戏楼东侧。形成了一种独特信仰表现方式,庙门院两旁外立有大红石狮一对、铁树和节孝牌坊。元末罗田徐寿辉红巾军攻占蕲水、黃冈等地,旧街大庙亦毁于战火。

直至明代万历二年(1574年),旧街大庙才逐渐得到恢复,一年一度的庙会也就随之又盛行起来。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还在庙内设戏楼一座,供庙会所用。咸丰三年(1853年)庙毁太平军战火,至光绪六年(1880年)由当地民众筹资复建。1949年后,僧逐庙毁,改设区、镇政府等行政机构,“文革”时大庙建筑彻遭拆毁。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旧街当地五十三姓百姓为振兴优秀传统文化,恢复名胜古迹,将旧街大庙庙址选至龙头山重建,1989年春,请新洲籍僧人释无用法师住持中兴。2001年11月7日,当代高僧、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净慧大师有《新洲庆福寺大殿奠基法语》诗云:

策杖归来老夕阳,喜看乡梓耀佛光。

勉从四众殷勤意,寸草拈来作道场。

图片1(1)(2).jpg

花朝节农具交易

 

每年旧街大庙内有农历正月十五的“上元会”;二月十五的“花朝会”;三月初三的“孤灯会”;五月初五的“端阳会”、十五、十八的“龙灯会”…… 旧街大庙以二月十五的“花朝会”最为有名。

新洲区旧街地处大别山山脚下团(风)、麻(城)古驿道旁,既是山区与平原的交合处,又是水陆联运的水旱码头。

旱路,东可进入大别山腹地、西下武汉、北达豫皖、南至湘赣;水路,沿三庙河入举水直通长江。素来是商贾云集,为鄂东地区一大集市(山货集散地),旧志载此地有“河头山尾,堡埠共生”之称。旧街传统花朝庙会,即源于这一独特的地理位置。

图片2(1).jpg

逛花朝庙会的老小


民间有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是百花生日之说,俗称“花朝节”。宋代吴自牧《梦梁录·二月望》载:“仲春十五日为花朝……,以为春序正中,百花争放之时,最堪游赏。”

据明、清两朝府、县志书载,新洲旧街花朝庙会起源于南宋淳熙年间,迄今已有八百余年的历史,是目前武汉市历史最为悠久的民间传统庙会。

史载,南宋景定年间,棉花种植传入鄂东。旧街一带由于山河交织,大面积的河流冲积平原,形成独特地理环境,水土肥沃,非常适宜于棉花种植。勤劳的人们企盼棉花收成好,在每年二月十五“花朝节”时,常用糯米汤圆祭祀棉花神。所以在新洲民间流传有“汤圆大,棉花球子大”的说法(至今在新洲民间保留有“花朝节”早餐吃汤圆的习俗)。相传,从南宋棉花传入后,每年花朝节的那天清晨,旧街附近吃过汤圆的善男信女们,结伴到旧街大庙敬香礼拜神灵,企求保佑风调雨顺,年获丰收,时香火旺盛,远近闻名。

图片3(2).jpg

花朝节农业机械交易


农历二月十五花朝节,正值新洲农村春耕备耕之际,随着每年参加庙会人数增多,就出现了一些小买小卖的生意人。后来,参加庙会的人们发现此举有利可图,就顺便带来了一些农业生产用具和山里自产的竹木器到庙会出售,不想庙会的生意因此越做越大。

8.jpg


花朝节古玩交易


古时的交通要道一般依山旁水,旧街正处在团(风)麻(城)古驿道上,这条驿道至清末未废,不论是来去的地方官员,过往的客商和邻近州、县商家每年花朝节也赶来参加旧街庙会。这就是鄂东民间俗称的“赶会”,楚剧传统剧目《赶会》就是庙会的真实写照。

清末至民国时期,旧街花朝庙会的影响越来越大,江苏的绸缎、湖南的湘绣、豫皖等省的名土特产品都来旧街赶会,使“花朝会”逐步演变成为一种地方性的物资交流会。会期也随着物资交流的需要,由二月十五一天改为十四至十六三天。无论是太平盛世,还是战乱之年,从未间断过。

图片6.jpg

花朝节卖灯芯草

 

抗战期间,国民党鄂东党政军机关撤退至大别山区。中共鄂豫边区党委、新四军五师一批后方机关,则由大别山区深入到新洲涨渡湖区,坚持抗日斗争。旧街位于山河交错的地方,也是新四军、游击队来往山里的重要通道。日寇占领新洲后,实行“三光”暴行,为了封锁湖区新四军与山里的联系,切断山区与平原物资流通,旧街一带常遭日寇“扫荡”。每年花朝节临近,日寇严禁民间集会,但旧街人民不畏强暴,他们在抗日民主政府领导下,设岗哨于附近的刀楼寨山上,监视新洲方向的日寇行动,照常在三庙河上游河滩上举办花朝庙会,利用赶庙会从涨渡湖抗日根据地运送衣物、钱粮。据《新洲抗日回忆录》载新四军老战士易新民“坚持冈麻搞征收”一文:“我们就靠打游击,钻空子搞征收。有时与顽军‘换防区’,王啸风部出山来搞我们,占领我们的地盘,我们就钻进山里三庙河一带搞征收;顽军回山区,我们连夜也回到平畈”。

1946年,新四军五师主力从大别山冲破国民党军队重重包围,中共新洲地方党组织和政权机构遭到破坏。国民党军队33师驻旧街某营营长牛心志趁机不准乡民集会,花朝期间人们则暗迁会址于旧街附近的枫树岗举办。

图片7.jpg

花朝节传统交牛讨价还价


解放后,“花朝庙会”在当时的新洲县人民政府的精心组织指导下,逐步摒弃了传统庙会中的封建迷信色彩,使之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节日娱乐和物资交流的盛会。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在新洲张店源于清光绪年间的“土地庙会”每年也在张店街附近的“帝王庙”举行。1952年当地政府将民间的“土地庙会”改称“张店街物资交流会”。鉴于建国初生产资料物资匮乏,新洲县政府为了扶持经济落后地区和交通不便的地区,以农村供销合作社为主导,尊重传统民俗,1956年起,每年农历二月初十开始,将物资交流会依次在新洲徐古、旧街、张店乡镇分别举行,会期每地三天,约定俗成,延续至今,三地交流会,旧街盛于张店,张店盛于徐古。改革开放前,长途贩运、小买小卖被视为资本主义,一度禁止主办物资交流会,但每到会期,远近人们仍携带钱物,自行赴会交流。、

旧街的会期为每年农历二月十四开始,在花朝庙会上,人流如织,商贾如云,土特山货,民间铁、木、竹器,各种农具、生活用品,手工艺品,耕牛,药材,土特产,花卉苗木琳琅满目,会址由大庙周边扩展到三庙河空旷的河滩之上。老人、小孩、年轻媳妇、青年小伙,穿红着绿;叫买叫卖、讨价还价,此起彼伏;茶摊、火烧粑、封肉、炒米糖、板栗糕等各种风味地方小吃;适合农村乡土的文化表演也丰富多彩,皮影、说书、武术、马戏、杂耍和鄂东民歌……应有俱有。

一时,三庙河南岸有楚剧“翁媳同演‘断桥会’”;北岸的汉剧是“叔婶齐唱‘双下山’”,民风民俗,热闹非凡。

9.jpg

花朝节中唱大戏


随着时代的步阀,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山间古驿道尽管己失去旧日的繁华。今天,武汉市新洲区政府以“繁荣花朝文化,发展旅游经济,广交四海朋友,促进物资交流”为目的,借“花朝庙会”之机宣传推介新洲。将每年旧街的“花朝庙会”定为一周,由新洲区人民政府举办。因此,“旧街花朝(庙会)文化旅游节”被办得红红火火。在武汉市新洲区政府的精心策划下,不断向社会推出了“赶花朝、逛庙会”的精品旅游路线,并以此来展示新洲文化、风景旅游,带动和发展新洲东部山区经济,使武汉市新洲区旧街花朝文化旅游节成为商贸、文化、旅游于一体的新型盛会。早春二月,也是广大老百姓春游踏青的好去处。

微信图片_20230227103207 (1).jpg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李森林,中共党员。笔名六木子,问津堂主,退休公务员。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孔子问津传说》代表性传承人。武汉地方志专家库专家; 武汉市摄影家协会会员;武汉作家协会会员。武汉科技大学国学研究中心终身客座研究员,民间文化研究领域首席专家。创办《问津堂文化工作室》,旨在“传承新洲问津文化、探寻江黄民风民俗、弘扬中华优秀传统。”著述、撰稿有《武汉通史》《江黄学府—问津书院》《问津人物》《问津院志》《品读武汉》《百姓回忆》《百姓发现》《百姓收藏》《百姓摄影》《新洲历史人物》《新洲风物采珍》等书。

 



喜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