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所谓“二爨”(念串cuan),是说曲靖境内保存着1500多年前一小一大两块石碑,即”爨宝子碑“和”爨龙颜碑“,俗称“二爨”。
今夏到曲靖避暑,举目常见“爨”这个非常冷僻的字,曲靖也以“爨地”、“二爨之乡”为己荣。到大西南旅游,常有字不认识。去年在六盘水牂牁江避暑,查字典知道了“牂牁”的读音。在曲靖以字典为师,才知道“爨”字念”串cuan”。
“爨”字虽然笔划繁多,但用记忆技巧、分解法就能化繁为简。即“兴林大火”口诀:“兴字头、林字腰、大字底下用火烧”。只不过“兴”是繁体。
所谓“二爨之乡”,是说曲靖境内保存着1500多年前一小一大两块石碑,即”爨宝子碑“和”爨龙颜碑“,俗称”二爨“,1961年就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二爨”能保存至今,实属不易。网查得知,建安十年(205年),曹操以“天下凋蔽”为由下令禁立墓碑。278年,晋武帝司马炎下诏:“碑表私美,兴长虚伪,莫甚于此,一禁断之”。
惟其如此,二爨、尤其是立于禁碑很严的南朝刘宋时期的“爨龙颜碑”,便成为这一时期唯一现存的碑刻。于是,二爨有了“南碑瑰宝”的美誉。
7月8日,我慕名走进了设在曲靖一中校区的爨文化博物馆。国宝级的小爨“爨宝子碑”(真迹)就保存在这里。
“爨宝子碑”碑高1.9米,立于东晋“大亨四年”(405年) ,碑主是当年建宁(今曲靖)太守爨宝子。
399年,19岁的爨宝子就任建宁郡太守,世袭振威将军。23岁病故。405年上旬立碑。这块碑使“享年不永”的爨宝子名传千古。
英年早逝的爨宝子,事迹少,但碑上铭文字数却多达402字。称他“弱冠称仁,咏歌朝乡。在阴嘉和,处渊流芳”。
存于陆良县的“爨龙颜碑”
“爨龙颜碑”高3.38米,正文1200余字,因大于“爨宝子碑”,俗称大爨,立于南朝宋大明二年(458年),碑主爨龙颜(385—446年)。
“爨龙颜碑”系统追溯了爨氏的族源及其迁徙路线,以及爨氏进入南中后,从始祖爨肃到爨龙颜九代世袭的历史。
“二爨”铭文显示,在远离中原王朝统治的南中地区,存在一个长达400多年的爨氏世袭政权。
爨氏政权既“奉正朔”,即遵从奉行中原王朝的年号和历法,以示效忠和拥戴,也实行领主世袭制。爨宝子既是朝廷任命的“建宁太守”,又保留着世袭的“振威将军”头衔。
当中原王朝式微只能“遥授刺史”,对西南边陲实行名义上的统治时,“刺史”便成为爨氏自我封授的官职并父子世袭,成为名副其实,拥有超然地位的“土官”“土司”。
南中爨城牌坊
正是这种“开门节度,闭门天子”的生存智慧,爨氏政权得以在中原内地政权频繁更迭的混乱局面下,数百年称雄南中。
从225年诸葛亮率兵征讨、控制整个南中地区,任爨习为“领军”,大姓爨氏开始登上南中的政治舞台,到765年(唐代宗永泰元年),南诏王率兵攻占石城(今曲靖),统治南中540年的爨氏政权才退出历史舞台。远多于之后云贵高原上立国164年的南诏国(唐代),和前后立国317年的大理国(宋代)。
爨地长时间内和平安宁,远离战乱,生灵免于涂炭,经济得以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爨人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创造了融中原汉文化与当地少数民族乌蛮文化为一体的“爨文化”。
作者在海拔2160米寥廓山岩壁上的石刻“二爨之乡”留影
作者简介:周家华,1951年出生,湖北洪湖人。副研究员、主任记者。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员、湖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曾任中国水运报社记者、副社长;长江航务管理局党委宣传部部长;《长江航运》杂志主编。出版有新闻文学作品选集《沧海擷浪》、摄影作品选集《镜头视野》,《京杭运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