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期间,与一帮朋友相约去苏州昆山的锦溪游玩。
车到锦溪,只见整齐的街道,精致的房屋,沐浴在爽洁的空气中,给人以柔美雅致的感觉。锦溪仿佛聪慧美丽的江南少女一般。
同行的朋友介绍,这里有一个水上皇妃墓。闻言,不知怎么,便突然有了很大的兴致和好奇心:皇妃?水葬?急切地想知道从来不是都城的锦溪,怎么会有一个水葬的皇妃墓?
跟着买好船票的朋友,来到进入景区必经的“莲池禅院”门楼前。对“莲池”二字,除了感觉到它的雅外,再就是感觉它该专属女人——后得知禅院果然是专为看护皇妃“水冢”而建。
进入门楼,一条平坦宽阔的湖堤与前方不远处的高大禅院相连。湖堤将湖水分为两个部分:北面是一个小巧的内湖。内湖沿岸有错落的房屋。房屋多为木质结构,黑瓦红柱,古色古香。房屋门前临水而生的树木葱翠灵秀,其婆娑的身影,立在湖岸,映在水中,给人以梦幻般的感觉……
内湖向北,变成一条窄窄的小河。不时有载着游人的小船摇进或摇出那小河……
湖堤南面、绕过禅院,则是一大片开阔的外湖。不远处,一座造型精美、多拱木质景观桥与莲池禅院相连接。远看去,就像一道彩虹挂在湖边的天际,引得游人还没进入景点,就纷纷以湖、桥及禅院组成的画面为背景拍照。桥外的水面,有一个类似湖心岛的土堡。有人告诉我,那就是皇妃水冢。远望去,绿树绿草掩映的圆冢上,矗立着高大的汉白玉石牌坊。四面绿水环绕下,“水冢”仿佛是一朵开在水上的莲花,静穆而亭亭玉立。想到那里躺着一个千年睡美人,心中便生出几许景仰几许怜惜之情。
在禅院门口的内湖登上小船。刚坐稳,我便急切地问,我们能不能上水冢参观?五十岁左右的船姑,一边调拨船向,一边说:“平时人多是不能上的,今天可以让你们上去。”闻言我们都为之雀跃!于是小船载着我们和我们的歌声笑声,很快绕过禅院,划向南湖,不一会就抵达了我心中所急切想登临的目的地。上得水冢,只见高大的汉白玉牌坊的顶端横向写有“昆山锦溪陈妃冢”。四根立柱上是两幅楹联。内联:“芳魂守节陈妃水冢悲歌一曲惊天地,皓月当空禅院莲池碧浪千重映古今”。外联:“水冢悠悠万顷碧波菡香骨,梵宫寂寂千秋冷月伴芳魂”。
我徘徊在牌坊下,面对浩淼湖水,咀嚼品味“芳魂”、“悲歌”、“皓月”和“碧浪”等词义,想象揣摩着“水冢悠悠”、“梵宫寂寂”、“万顷碧波”、“千秋冷月”等意象,似乎不仅感受到了这些文字所营造的意境美及悬念美,还感受到了“水冢”里那“菡香骨”的“芳魂”在碧波冷月下的孤寂与无奈……
“水冢”不大,圆圆的土墩,直径不足十米。站在牌坊下,墩上的景物尽收眼底。因欲了解妃子生前身世及逝后为何葬于这浩淼湖心,我着意要搜寻更多的信息。可是,环冢一周,除了楹联,再不见任何其他文字!我所能知道的,除了“陈妃”,还是“陈妃”!究竟是哪朝哪代哪个皇帝的“陈妃”?以及“陈妃”生于何时、卒于何时?等等,均无据可考!我不免有诸多遗憾和不解。想,在过去时代,就算一名村妇,逝后墓前一般也会立有一石,上刻:故先祖考妣XXX之墓,下有立石者之署(名)——让人知其所属关系。为何贵为皇妃的“陈妃”墓前,竟无任何表其身份的记载?陪我们上冢的不识字的船姑,面对我的疑问,一脸茫然。但她还是尽其所能地转述了坊间关于皇妃“死因”的几个版本:一说是皇妃同皇上巡游江南时,吃过量螃蟹而死;一说是皇妃在战争中替皇帝挡剑而受伤,在此疗伤不治而死……按此两个版本,我只能推测,这当是南宋某皇妃之墓了。因为,南宋都城杭州离苏州锦溪实在不远,出游和疗伤都是可能和方便的。
“死因”之说略减我心中疑问。但“水冢”的冷清与寂寥,让我更愿意相信妃子是食螃蟹过量而死。在我看来,如果妃子是为救皇上而死的话,按我国文化,无论是那已逝的时代还是现代,一定会大大地加以颂扬的。而眼前妃子的坟茔,其构筑格调高雅而文字记载却隐秘低调。再看那牌坊成色及楹联内容,可推测牌坊应为近年所立。为何新立牌坊却也不对妃子身世略加介绍呢?唯一的揣测就是可供发掘的历史资料有限,也就是说当年没有留下有用的文字记载。
应该说,将坟茔选择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水乡,建在这样一个温和、浩淼的湖水之中,体现了当时皇上对其爱妃的一片怜惜、怜爱之心。也许,皇上是为了自己的爱不被分享,自己的爱妃不被世俗所惊扰——而刻意不让留下任何文字的吧?当作如此想时,我的心倒也安然了。
小船离开“水冢”时,我回望那个有些悬念的坟茔,再看看为守护它而香火不断的莲池禅院,仿佛又觉得,那菡香骨的芳魂,孤寂虽孤寂,但安逸、恬淡,不受世事纷扰;日沐阳光,夜枕波涛,真的就像开在浩淼湖水中的一株亭亭玉立的莲花,高雅而美丽……
陈妃当是幸福的啊!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张华玲,女,湖北人,本科学历。南京长江油运公司高级经济师。武汉作协、南京作协会员;南京市鼓楼区美协、江苏省直机关老干部书画协会会员。1990年开始文学创作。共计发表散文、小说、诗歌等10万余字。主要作品有《雨中忆师》、《我家的白兰树》、《城市上空的飞鸟》、《湖畔忽闻京韵声》、《扭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