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深秋初冬漫山满园的红叶,不由得想起了20年前走近神女峰、神女溪的情景。那幽深的峡谷,那变幻的云雾,那碧绿的江水,还有那信号台、航标灯……无不历历在目,如在眼前。
20年前,在红叶浸润长江三峡的深秋,我陪央视《再说长江》摄制小组,到峡江拍摄长江航运。我们一行5人投宿于青石村易老汉家。青石村位于巫峡与神女溪交汇处,对岸是声名遐迩的神女峰,山脚下就是神女溪。
神女峰神农溪位置示意图。
在易老汉家阳台上拍摄巫峡和神女溪。
青石村原有50多户人家,200余人。2003年三峡大坝蓄水时,有30多户移民外迁。易老汉故土难离,在老房子淹没后,他就近沿山上移,用拆迁费和积蓄在半山腰盖了一栋二层楼房,与神女峰隔江相望。楼房左侧是山青水秀的神女溪,溪对岸是青石洞信号台,矶头上立着红白相间的信号杆。
央视《再说长江》摄制小组在易老汉家平台上。
精明的易老汉和女儿办起了神女峰旅社,每人每天收费几十元,包吃包住,生意红火,游客不断。我们吃住在他家,在阳台上迎朝阳,送晚霞,看舟楫往来。在屋顶平台上,观神女峰云雾,揽神女溪秀色,近距离感受巫山云雨的诗情画意。
2004年11月15日清晨,我们在青石村乘小船到对岸神女峰码头,再沿步道爬山,两个多小时后登上了神女峰。俯瞰巫峡,但见群山蜿蜒,群峰竞秀,山陡谷深,江流曲折,云雾升腾,变幻莫测。
穿行在峡谷中的客轮和船队如浮水的柳叶。
神女峰海拔1800米,是巫峡最高点。最低点就是我们投宿的青石村,海拔75米,相差千余米。两水四岸,山峰嵯峨连绵,层峦叠嶂,素以幽深秀丽闻名天下。
在巫峡十二峰中,神女峰是最灵秀、最神秘的山峰。在它的东侧次峰之顶,有一个高约8米的人形石柱,上窄中宽下略窄,远看宛如一个绰约多姿,亭亭玉立的少女。
近观被誉为“神女”的巫山人形石柱。
遥看巫山“神女”人形石柱。
因它每天第一个迎来朝霞,又最后一个送走晚霞,在云雾缭绕中时隐时现,在阳光中或明或暗,显得神奇而美丽,从而成为传说中的神女,“神女峰”“望霞峰”也因此得名。
陆游在《三峡歌》中描述:十二巫山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朝云暮雨浑虚语,一夜猿啼月明中。唐代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千古名句,则是对巫山云雾千姿百态、变幻莫测的生动描述。
号称巫山第一溪的神女溪。
神女峰下的神女溪,因传说神女瑶姬和姐妹常到溪中嬉水沐浴而得名,当地人称“美女溪”。它原只是巫峡的一条小支流,流淌在人迹罕至的原始山谷。站在上升峰的万仞绝壁上,深谷中的神女溪就像一条琉璃丝带,蜿蜒缠绕在两山之间。
青青的山,幽幽的峡。绿绿的水,粼粼的波。这条远离三峡大坝170千米、与巫峡“T”型相接的纤纤小溪,如果不是长江三峡大坝蓄水,恐怕永远养在深闺无人识。现在它水位抬高,水道加深,水面从原不足十米增宽至五六十米。往年只能通行柳叶舟,今天已能航行大游船了。千百年来,溪江相连,舟楫难通的历史也宣告结束。
神女溪畔的青石洞信号台。
在巫峡与神女溪交汇处,建有青石洞新信号台,两层小楼视野开阔,是巫峡中的地理坐标,在幽深、翠绿的峡谷中特别引人注目。往来船只远远就能看到它,并接受它的安全引导。
传说中的巫山神女因保行船平安,而受到后人的敬奉。其实,默默无闻坚守在峡江信号台的长航职工,才是真正的安全保护神。
作者简介:周家华,男,1951年出生,湖北洪湖人。副研究员、主任记者。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员、湖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曾任中国水运报社记者、副社长;长江航务管理局党委宣传部部长;《长江航运》杂志主编。出版有新闻文学作品选集《沧海擷浪》、摄影作品选集《镜头视野》,《京杭运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