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中国制造佛山样本解密

大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实现转型升级,中小企业可以共同出资、联合攻关,利用产业集群的优势,引导共性技术、自主研发创新设备通过联盟的平台快速扩散

jpg制造业图.jpg

(广东佛山市顺德区利迅达机器人系统有限公司生产的打磨机器人正在打磨浴缸。图/视觉中国)

“中国制造不太可能整体实现升迁,只会局部区域突围,以星火之势燎原。”在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委员徐佳宾看来,佛山就是率先突围的城市之一。

佛山也引起北京大学教授周其仁的关注。这位中国经济转型问题专家,前段时间穿行于佛山的工厂车间,收集产业转型的一手资料。他告诉《财经》记者,“理解中国制造,要研究佛山故事。”

佛山自然资源禀赋浇薄,不是省会城市,也没有特区政策,改革开放30多年来,依靠本土经济、民营经济、实体经济,实现内生型增长。这一模式被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看成中国经济的根基。他对《财经》记者表示,佛山制造如果转型升级成功,意味着未来30年中国经济增长内生动能切换的成功。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顺德、南海的产权改革、土地改革,开中国改革风气之先。在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佛山又是唯一的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示范城市。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对全国两个城市采取重点观测、一月一报,佛山就是其中之一。佛山已成官学两界观察中国制造的风向标。

“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使全球制造产生板块漂移。美欧“重振高端制造”,新兴国家中低端制造崛起,陷入“双重挤压”的中国制造,能否穿越“卡夫丁峡谷”?

《中国制造2025》颁布后,全国30个省市先后制定行动方案,探寻制造业转型升级之路。早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佛山即已筹谋产业转型升级。“十年磨一剑”。通过工艺流程改造、自动化、信息化,佛山制造正在褪去“模仿、廉价、低端”的标签,开始诠释高品质“中国制造”的内涵。国务院曾通报表扬佛山“互联网+智能制造”的转型升级模式。佛山市市长朱伟对《财经》记者表示,“转型升级不是转而生产别的去了,或者转到虚拟经济上去了,转型转的是生产方式;升级升的是劳动生产率 。”

佛山陶瓷“向死而生”

尼日利亚大约2万亩的工业园区,几条新的生产线正在安装调试,佛山又一家陶瓷厂招工的消息不胫而走。英皇卫浴公司董事长庞健锋之前曾来这里数次,考察市场,考察这里的用能用工。这次他又蹲守十多天,最后拍了板,还带来了上下游配套的数十家企业。

庞健锋对《财经》记者说起他的“算盘”:尼日利亚有1.8亿人,生活水平就像中国上世纪90年代,房地产市场需要大量瓷砖,而土地、人工、用能成本却比佛山低20%。“佛山现有的生产线迁到这里,生产的瓷砖不愁销路;腾出佛山的厂房引进自动化设备,采用日本新技术和我们自主研发的新材料,创高端品牌,主攻中国和欧美高端市场。”

这是佛山制造转型升级、“腾笼换鸟”的一个案例。

上世纪80年代,佛山第一家国有陶瓷企业——佛陶集团成立。借着改革开放之风,佛山“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佛陶集团成为“黄埔军校”,工程师一到周末就到民企传授技术,成为当时有名的“星期六工程师”,佛山成为中国的“南国陶都”。90年代消费短缺,乡镇企业的陶瓷刚出炉就被排队的车子拉走。采访中,新明珠集团董事长叶德林回忆,那时上一条生产线就赚钱,“开动机器就像开动了印钞机”。

2005年,佛山陶瓷迎来一场生死考验。国际油价节节攀升,对于燃油费用占总成本三成以上的陶瓷产业来讲,压力陡增;电荒来袭,生产线只能“开三停四”,更是雪上加霜。紧接着2007年,环保风暴重创陶瓷行业,许多小企业被迫限期整改。佛山市发改局副局长朱小建告诉《财经》记者,那时候佛山的污染大户之一就是陶瓷企业:“佛山一年有153天是雾霾,是近邻广州的两倍。路边的树叶都是灰白的,运沙车一过飞尘滚滚,白衬衫不到一天就变成灰黑色的……”几百家陶瓷企业迁移到肇庆、江门,甚至远走江西、山东……

接二连三的冲击,使一批陶瓷企业意识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紧迫性,开始酝酿关停中低档生产线,购进自动化的绿色制造设备。新明珠集团在各地新建的工业园采取“环保先行”,建起清洁生产的生产线,并建立防污治污、回收利废的信息化系统。成为当时陶瓷产业优化提升的先行者。“只有污染的老板,没有污染的企业”,叶德林的这句话在陶瓷行业中广泛流传。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给佛山陶瓷“致命一击”。国际市场紧缩寒风凛冽,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案例频发,出口市场一度下降50%以上。再加上高企的成本,又一批陶瓷企业顶不住压力悄然倒下。

剩下的佛山陶瓷企业被逼上了“华山一条路”——转型升级。

十多年去产能、大洗牌,佛山陶瓷业逐渐从“价格杀手”、规模取胜的模式,转向品质化、品牌化的竞争态势。南风古灶500年的窑炉依然薪火不灭,但佛山已经从模仿、追赶,到原创、超越,完成“世界陶瓷看中国,中国陶瓷看佛山”的嬗变,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的陶瓷生产信息、人才、技术中心。

过去佛山陶瓷企业给意大利、日本陶瓷品牌贴牌,如今佛山的品牌在意大利生产。由意大利企业贴牌生产的佛山金意陶的“缪斯”品牌系列仿古砖,在全球陶瓷专卖店里热销。正如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所言,“中国是世界的工厂”正在变成“世界是中国的工厂”。每年陶瓷界著名的意大利博洛尼亚展会,以前佛山陶瓷企业只能蜷缩在窄小的展会角落,近几年则挤进国际品牌区域。新明珠集团副总裁陈先辉说:“我们的金木水火土、水墨写意等中国元素在国际展会上引起轰动, 5000年文化赋予陶瓷的价值,正在体现出来。”

佛山陶瓷经历30多年,目前已基本实现清洁工艺,自动化流程,废物回收处理。20173月,国家质检总局和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发布区域品牌价值评价结果,“佛山陶瓷”以429.56亿元的品牌价值,及825亿元的潜在品牌价值,在中国制造业区域品牌价值评价排行榜上位居第四,广东省排名第一。

陶瓷业只是佛山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

佛山十大优势行业中,纺织、印染、铝型材、家电、家具等都曾遭遇过能源荒、环保风暴等多重夹击,经受了低成本要素驱动和跟随模仿“死胡同”的苦楚,以及发达国家高端制造业回归与新兴国家争夺中低端制造业的叠加之困。

一直跟踪研究佛山制造业的战略咨询专家王志纲在南海召开的“草根大会”上曾说:不改革要死,改革有可能死,也有可能生。中国草根的宿命,往往是置之死地而后生。

抵御经济虚拟化的诱惑,不依靠房地产、金融投资赚快钱,佛山坚守制造业,将经济的根深扎在实体产业的泥土中。这是佛山以民营企业为根、制造企业为魂的内在精髓。

当劳动力红利消减,土地成本上升,低端制造过剩,一切倒逼中国制造业转型之际,佛山没有单纯地“转”而是寻求“升”,即对佛山优势产业进行就地转型升级,率先通过自动化设备、机器人、工艺流程改造和现代管理等手段提质增效,推动产业链条向高端环节延伸。

2016年底,佛山先进制造业增加值1809.65亿元,占比达到38.4%,比2012年提高了5.1个百分点;2012年以来,佛山高技术制造业实现增加值两位数以上增长, 占比从5.9%上升至2016年的8.0%

jpg佛山图1.jpg

jpg佛山图2.jpg

转型还是进行时。佛山95%以上是中小企业,大部分制造企业仍处于工业2.0和工业3.0的阶段,中低端产品占比大,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技术和成本约束也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制造2025”百舸争流,佛山能否先行先试,为中国产业转型升级探路?

“互联网+智能制造”驱动品质革命

上世纪90年代,商品匮乏,快速增长的中国消费市场让佛山制造的产品不愁销路。

“一个13亿人口的大市场,如此广阔的商业腹地,企业这口气长着呢,东方不亮西方亮,广告标语一直刷到农村猪圈的墙上。”周其仁在佛山调研期间感慨,萝卜快了不洗泥,企业并不需要专注品牌,也不愿意花力气提升质量。但是,制造成本逐升,消费需求升级,这两件事把企业彻底逼醒了,“过去一直打到村里的销售渠道无路可走了”。

出口面临更大困局。没有自主品牌,靠跟随模仿、低成本、低价格不行;以贴牌方式挤进国际大市场,为跨国品牌做嫁衣裳,结局也不行,“不贴牌等死,贴牌找死”。

“中国消费结构已经变化,如果没有品牌价值的提升,佛山制造未来30年将会走向末路。” 中国社科院工经所研究员吕铁在佛山调研时表示。

英皇卫浴的董事长庞健锋对此有切身体会,他告诉《财经》记者:“在国际市场靠恶性竞争没什么利润空间;国内低水平同质化产品也遇到销售瓶颈,十年前,我们开始琢磨以品牌立命,做高端品牌。”

“中国制造2025”佛山行动方案》,也提出要“产品提质”这篇大文章。佛山市委书记鲁毅认为,佛山要走“以质取胜、标准引领、品牌带动”的发展道路:从制造向智造转变;从速度向质量转变;从产品向品牌转变。

佛山确立以智能制造和“互联网+”为主攻方向,推动制造企业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生产产品智能化,通过实施“百企智能制造提升工程”、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应用“百千万工程”等方式引导企业技术、设备和工艺升级改造。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目前佛山采取智能化改造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300家。

在美的集团智能新产品的展示厅里,多款智能家电让参观者感受到人工智能和交互技术的应用带来的新体验,智能冰箱能对用户的动作和脸部进行识别,冰箱甚至可以根据储存物的变化,了解用户的健康状况。

“先做减法、再做加法”。美的陆续关掉缺乏品牌竞争力的30多类产品,收缩产能,关停部分厂房,并退还土地。加法是:加快布局全球创建研发中心,美的在佛山投资35亿元建设中央研究院,建设9个国内研发中心、6个国际研发中心。

美的以310亿元收购德国库卡, 跨入提供机器人及自动化系统解决方案的全球领先企业之列。以智慧家居、智能制造为核心的“双智战略”, 应用机器人近2200套。回报也是丰厚的:美的集团的盈利实现三倍增长、最高市值突破2600亿元。

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告诉《财经》记者,“企业的延展性取决于核心技术。我们希望能抓住世界制造价值链重新分工的机会,成为一个全球经营、全球资产配置、来自于中国的跨国公司。”

格兰仕集团也采取类似步骤,退掉土地,专注核心技术和智能设备的投入。

这些龙头企业从成本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在佛山催生了一批“隐形冠军”,通过智能制造和机器人应用,达到工业3.0水平,部分甚至达到工业4.0水平。2016年,佛山市先进装备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629亿元,同比增长11.7%,较2013年增长幅度达到58.4%。

据来自佛山经信局的数据,仅2016年佛山在陶瓷、纺织、家电等行业,就建立了100条机器人示范生产线。

在日丰企业集团佛山的工厂车间,看到了ppr管生产中人机协同的生产流程,机器人手臂进行自动化包装,整齐划一的机械手取代了人工,一条生产线看过去,只有一两位工人穿行在不同的自动化流程线上监测。日丰企业集团副总裁李白千告诉《财经》记者:“以前生产线上机械操作的工人变成了维护机器的技术工人。”

一批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应运而生。利迅达公司搞了20多年不锈钢加工,现在转型到工业机器人系统自动化集成和工业智能化设备研发、生产中。总经理霍锦添告诉《财经》记者,原本是想解决自己企业抛光打磨难招人的问题,但从国外进口机器人,贵而且维修成本高,国外的工程师按小时收费,国外机器人与国内的上下游工序也不匹配。狠下心自己搞研发,又赶上了佛山制造机器人使用爆发期,不仅在几千家不锈钢行业,其他行业订单增长也很快,“2017年上半年订单超过2016年全年”。

威德力木工机械公司从最初制造木工机械单机发展到现在提供家具信息化、数控化制造整体解决方案的集成商。

业务重心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性制造过渡,企业的商业模式和营销业态也随之变化。

维尚集团从家具设计软件公司跨界进入传统家具制造,“创意+制造”只用11年时间就成为国内家具制造企业的龙头。每一件家具的设计方案出来,信息系统会自动拆分为各种规格的零部件,每一个零部件都被还原成一组数据,通过电脑与工厂里的机器连接,板材以最优的组合方式切割成不同规格的零部件。

公共事业部主任李冬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生产效率比传统模式提升8-10倍,材料利用率达到93%,产品出错率不到1%,并且实现了成品零库存。”2016年,维尚集团年产值突破40亿元,尚品宅配于20173月在深交所上市。基于维尚集团的大数据平台,一些抽油烟机、冰箱、彩电等家电行业希望与维尚结成联盟。

“下一步唯尚依靠大数据平台可以发掘更大的商业价值,可以掌控所有泛家居的消费信息,其他生产企业如果能进入平台就有很大的利润空间。”周其仁说。

互联网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已经成为佛山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众陶联由15家佛山陶企抱团成立,以“产业+互联网+金融资本”为核心路径,致力于打造中国最大的陶瓷产业供应链整合服务平台。目前参与众陶联平台的企业集团超过400家,平台交易流量超过280亿元,为陶瓷上下游企业降低采购成本12.1%。阿里巴巴顺德产业带、华南创谷等一批新业态的“互联网+”平台也活跃在佛山。

随着生产方式的革命,佛山制造正在重新诠释高品质“中国制造”的内涵。创建于1983年的意大利陶瓷卫浴博览会,是世界陶瓷技术及卫浴制品行业最具影响力的展会,1998年以前没有一家中国企业参加;1998年只有鹰牌卫浴单枪匹马挤进会展;如今东鹏、新明珠、简一等拥有自主品牌的一批佛山陶瓷企业进入会展。蒙娜丽莎总裁萧礼标告诉《财经》记者,2017年会展上竟有3000多家佛山陶瓷企业参展,“这个时间想找哪位佛山陶瓷界老板吃饭,很容易,一个电话就从展会上跑过来了”。

张燕生认为,“中国制造”的出路就是由低品质、低附加值转向高品质、高附加值。“佛山制造”必须有引领世界制造潮流的雄心壮志。

不少企业都将产品的标准设定为高于国家标准甚至高于国际标准。佛山市政府也推动在泛家居、先进装备、智能制造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高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联盟标准,并推动联盟标准向产业链延伸。

佛山市经信局局长刘恩铭对《财经》记者表示,佛山正在对标德国、欧美等先进国家和地区,挖掘和培育一批细分行业“隐形冠军”,开展民生产品质量比对研究,以质量优势对冲成本上升劣势,用质量支撑佛山制造。

破解中小企业创新“焦虑”

对务实的中小企业老板来说,智能制造、大数据这些“高大上”犹如隔着“玻璃墙”,看得见,但摸不着。

在佛山创二代企业家座谈会上,一位老板说,新的技术、新的商业模式不断涌现,“感觉特别焦虑,不知道怎么切入”。

《佛山市“互联网+”行动计划》,计划三年时间打造100家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培育1000家“互联网+”创新型企业,支持1万家传统企业与互联网实现跨界融合。但是记者调研中发现,在 “机器换人”,互联网+智能制造推进过程中,中小企业由于资金不足、技术能力不足、缺乏专业人才和激励政策,感到“老虎吃天、无从下口”。

“传统的路径依赖让企业家不知道怎么转型升级。”朱伟市长告诉《财经》记者,“我发现广大民营企业、制造业企业中,还存在一批企业不会转型。它不是不想转,也不是不敢转,是不会转、不能转。”

创新、技改、智造,这些意味着大量的资本投入,对于很难从银行贷款的民营企业家来说,拿自有资金往下砸,能否成功心中没底。“转型升级并没有说起来那么轻松。”德冠集团董事长罗维满告诉《财经》记者,“企业很纠结,不转型等死,转型担心找死。企业依靠自有资金购置机器设备进行自动化升级,成本比人工操作高,资金不能在预期之内回收,反而会使企业陷入困境。”

佛山引导企业转型有一套独门招式:政府抓标杆示范企业,总结不同行业转型升级的成功经验,通过场景化的示范,把这些招数教给行业内其他的企业。

“通过样板企业的升级做给周边企业看,让企业家看了就心动。” 周其仁对这一路径饶有兴趣,“企业家看到身边的企业在升级,生产的东西成本越来越低,产品质量越来越好,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企业家动心不动心?如果不转,不搞自动化,不采用机器人,自己的生产成本相对越来越高,产品越来越没有市场,怎么办?当企业感觉市场竞争的压力,政府及时伸手引导,解决企业公共技术的难题,才能让企业家放心大胆地转,解决好‘不会’和‘不能’的问题。”

佛山市政府还拿出了真金白银,连续三年、每年拿出8亿元扶持工业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但真正的“Big Push”是产业链条:龙头企业大幅技改,采用机器人,其他配套企业也更新换代。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吕铁表示,龙头企业担当“领头雁”,点带面、面带阵,会带动一个产业集群升级。

到佛山调研的多位专家表示,样板模式找准了草根民营企业的“穴位”。35年前改革开放伊始的“三来一补”,就是在一些先知先觉的企业从香港师傅那里引来的技术进行跟随,形成了遍地开花的制造专业镇模式。

佛山的另一引导企业转型升级的招式是对标德国。

中德工业服务区负责人对《财经》记者表示,通过德国精益制造的工厂样板间,让企业知道什么是工业4.0、什么是柔性制造,从而潜移默化,让企业老板找到转型升级的切口。

佛山的中德工业服务区2012年挂牌。在服务区落户注册的欧洲企业有近30家,包括欧司朗亚太总部、西门子等。中德工业服务区附近的陈村镇莱茵工业园就定位为德国智能制造产业园,主要引进具有核心技术、自主品牌等特质的欧美企业。这些机构犹如黏合剂,让佛山企业在对标德国“样板间”中逐步提升。

201710月,佛山机器人学院成立,对接“德国工业4.0”示范平台、示范线及自动化解决方案培训等。“佛山是制造业大市,正在谋求转型升级,而德国有技术,需要寻找技术外溢的大市场。”中欧城镇化合作示范区对外合作局副局长禤干华表示:“对标德国,佛山制造知道在国际制造价值链上自己的差距和位置,跟着德国当小学生,才有机会实现弯道超车。”

过去海天酱油集团使用的是2.4万瓶/小时的生产线,需要30名工人;海天与德国一家企业共同研发全自动灌装生产线,现在采用的是4.8万瓶/小时的全自动化生产线,仅需5名工人。

采访中多位专家表示,佛山制造业的主体大量属于低技术企业。佛山在推进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发展高端智能装备和新兴产业,更需要注重培育那些没有研发投入能力的中低技术产业的创新能力。这些中小制造企业通过工艺创新、机器人采用、新型机械装置等方式逐步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产品品质,又不需要大量的资金成本。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正是德国大量中小企业的创新升级之路。

20173月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借鉴德国工业4.0,推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研究报告称,中国制造业整体处于由工业2.0向工业3.0过渡的阶段,尽管有一些企业实现了智能化、自动化生产,但总体上仍处于探索阶段。

社科院工经所黄阳华告诉《财经》记者,佛山制造企业的转型升级,并不是颠覆性的创新技术突破,而是技术和管理的持续改进积累,更多是通过生产工艺与流程革新,实现循序渐进的转型升级。这种升级模式非常符合中国大量的中小民营企业。

产业集群的逻辑

佛山提出建设面向全球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目标。然而随着国家区域经济再布局,长江经济带、环渤海经济圈、东北工业走廊等新的区域崛起,对人才、技术等各类资源的竞争日渐激烈。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朱森第认为,佛山拥有十几万家中小企业,特点是散、小、乱,缺乏基础研发能力,缺乏整合全球资源的能力。在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浪潮下,佛山如何推动中小企业进入全球制造链的主流,成为在全球竞争的强企业,已是佛山制造由大到强并实现创新突围的新挑战。

佛山市市长朱伟也很警醒:如果不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那么佛山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就是一句空话。但目前龙头企业少,缺乏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大型跨国公司和品牌企业

佛山没有像样的大专院校,没有国家支持的基础性研究机构,也没有研发创新的高端人才,这成为佛山制造业向高端演进的最大阻碍。记者采访中发现,即便是兴起一批机器人公司,但许多核心零部件还是需要从ABB等外国公司进口。

对此,佛山采取航空母舰+小舢板,龙头企业+隐形冠军,外资企业+行业龙头企业+产业集群的模式,让佛山制造企业的创新能力与国际创新能力接轨。

“装备制造技术升级需要时间和技术积累,要追赶欧美、日本的先进技术,依靠自己的研发能力,比较缓慢,还需要引进国际技术实现弯道超车。”朱伟说。

2015年广东省明确把珠江西岸打造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制造业创新中心。佛山被作为珠江西岸先进制造经济带的主角,亦提出了三年实现万亿先进制造计划,并发展六大领域的先进装备制造。

为获得国际先进技术,佛山采取“产业链招商”,用32个产业集群为先进技术企业配套,目前德国库卡、日本安川、日本发那科、瑞士ABB、意大利柯马、日本川崎等世界装备制造巨头络绎进入佛山,佛山装备制造产业的升级向外“借智”,“转识成智”已取得初步成效。这些世界巨头带动利迅达、嘉腾、南方风机、新鹏等一批本土的隐形冠军跟随其后,学习借鉴。随之,“龙头企业+隐性冠军”形成的一批“工作母机”类先进装备制造业企业带动整个制造集群升级。佛山务实、低调的企业家喜欢“工匠式”的精益制造,专注于制造业特定细分领域,小而强、小而美的隐形冠军正不断涌现出来。

“这种产业升级方式以前发改委等部委提出过,但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黄汉权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产业集群内部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有利于技术外溢和信息共享。

正是这种产业集群式升级模式黏合了企业,很多企业不愿意离开佛山到成本更低的地方发展,它们在别的地方孤零零的,没有上下游配套,没有技术交流氛围。而在佛山,上下游配套,一个电话,零配件、原材料就送上门了。无论是行业人才、行业协会、技术咨询,在家门口全部“搞定”。

“企业家不再单打独斗,而是技术分享”。利迅达总经理霍锦添告诉《财经》记者,上下游联动升级,可以帮助我们这样的设备集成商,与金融机构合作,解决佛山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自有资金不足的难题,“我们一起搞设备租赁,便利制造企业使用更先进的设备”。

黄汉权认为,提到产业升级很多人认为是技术创新、科研,其实更适合中国企业实际的是技术应用的扩散机制。中小企业没有研发能力,也没有必要每个企业都投入研发,大家可以共同出资、联合攻关,利用产业集群的优势,引导共性技术、自主研发创新设备通过联盟的平台快速扩散。“当然需要政府牵头、商协会+龙头企业主导。这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最有效、成本最低的路径。”

(《财经》记者 王延春 焦健/文 张燕冬/编辑)

 


喜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