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气息:那么近,那么遥远

一、渐行渐远的乡土气息

 

715-21日,我作为“桂馨·南师乡村教师”项目成员,参加了北京桂馨基金会组织的“2018馨火访学(南京行)——看见教育的多样性”活动。在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小学,找到了渐行渐远的“乡土气息”。

1-1.jpg  

 

1-2.jpg

“环山皆楼也,其南方诸楼,奇特尤美。望之颜色红绿者,理工实小也。入校百步余,遂有牌坊迎余,谐苑也。人随路转,有楼巍然,临于苑边者,教学楼也。造苑者谁?今已不可知也。赋词者谁?本文作者也。作者与同学常戏于此,尽兴辄归,而爱打油诗,故自字曰达幽也。达幽之意不在诗,在乎谐苑之景也。谐苑之景,得之心而寓之诗也。

“若夫日出而金光照,云归而天如墨,晦明变化者:谐苑之朝暮也。春芳发则幽香,夏木秀而浓阴,金秋桂芳,冬日水结冰者,谐苑之四时也。下课去,上课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习者学于室,憩者戏于苑,前者勤,后者逸,一张一弛,如此之变换者,上下课也。苑中捉虫,草密而虫多;观虫细研,千奇而百怪,植物标本,杂然而前陈者,达幽研也。研究之乐,人非皆知。有人喜,有人恶,表情各异,交头接耳者,同学感也。一人专注,时露微笑着,达幽得也。几而,夕阳向西,人影散乱,童子归而诸师护送也。小树无阴,鸣声起伏,同学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游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达幽研玩之乐,而不知达幽之乐其乐也。玩能同其乐,后能述以文者,达幽也。达幽者谁?六五姜令闻也。

“谐苑(小学生科普教育实践基地)建成于二〇〇八年秋,二〇一四年春,我校六年级五班学生姜令闻同学题记”

——这是矗立在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小学“小农夫”实践园的《谐苑记》。该校地处寸土寸金的闹市,竟然拿出9亩土地建设小学生科普教育实践基地,足见理工人的“雄伟气魄”和“乡土情结”。

园地里面长满了瓜果蔬菜,果树上挂满了桃子、梨子……许小娟副校长告诉我们,学校利用实践园这一资源打造了特色课程,孩子们不仅在实践园里可以体验种植的快乐,还可以在实践园里上课,进行探究式学习。

3-1.jpg

 

3-2.jpg

 

二、南理工实小的实践园

 

我们从《南农大专家与南理工实小“城市小农夫”合作搭支架》校园新闻中便“可窥一斑”:

“炎炎夏日,一盘凉拌黄瓜往往能让我们胃口大开。黄瓜为中国各地夏季主要菜蔬之一。南理工实小“小农夫”实践园种植的果蔬中就有黄瓜。

67日下午1时,在黄瓜生长结果的关键时期,学校小农夫代表们在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的张蜀宁专家和李艳艳两位园艺专家的带领下走进试验田为黄瓜搭支架。

“说起黄瓜,相信每个同学都吃过,可是黄瓜是怎样生长以及怎么结果的,很多同学并不清楚。所以张爷爷和李阿姨先科普了一下黄瓜的相关知识。黄瓜起源于亚洲热带雨林地带,根据黄瓜茎软而蔓长的特点,现在几乎全部采用搭架种植,蔓顺着架杆向空间伸展,叶与叶之间减少了遮挡,通风透光,减轻病害发生。尤其是吊在架杆上的瓜,由于受下垂重力的作用,瓜条顺直,品相好。

“搭架所用的架杆多为手指粗、2米多长的小竹竿。一般是每棵黄瓜l根竹竿,要插在植株外侧10厘米处。孩子们早已按捺不住,拿着手里的竹竿跃跃欲试。张爷爷及李阿姨就带领着孩子们开始了搭架,边操作边指导,插架后,两行竹竿在架顶倾斜交汇呈“人”字型,在交叉处横穿1根竹竿,然后用绳子绑扎,这样架子牢固性很好。

“架子搭好以后,老师接着指导同学们,要想让黄瓜秧沿着架子爬,需要将它的须帮忙绕到棍子上,最好进行绑蔓。一般当瓜秧长至25厘米左右时开始绑蔓,以后每隔3-5片叶绑一次,这样黄瓜秧就会更加稳定,就可以多结果而不会被坠弯了。

“同学们干的热火朝天,看着搭好的黄瓜架,大家开心的笑了,他们期待黄瓜早日结果,他们期盼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最后,老师因势利导,希望大家能从黄瓜搭架这件事上受到启发:每个学生的成长也像黄瓜藤,不能漫无目的,要有方向,这样才能少走弯路,这样才能硕果累累。”

2-1.jpg 6-2.jpg

一直以来,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小学大力进行学科融合教育,不仅创造了极其丰富的“实践园”,而且进行了资源与学科的融合,让实践园真正成为儿童的“实践园”。语文老师将作文课搬进了葡萄长廊,让学生置身于美好的大自然中,去悟、去思,用实践园植物所具有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影响学生的精神领域。数学老师利用实践园资源上了一节《轴对称图形》课,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美术教研组将实践园作为第二课堂,利用园中的自然素材引导学生收集、观察、临摹、组合、绘制。科学教研组,在星光基地验收活动中展示的4个项目研究活动:土壤的pH值的测试、蚂蚁的观察、树叶的研究、农夫菜园的蔬菜汁水分的含量对比。

城市学校尚能如此,那乡村学校又是怎样的呢?

 

三、我校自然教学生物园

 

我所在的学校早在1998年就建有“自然教学生物园”——

生物园面积为1800平方米的生物园,由水生生物园和陆生生物园两部分组成。园中分为“种植区”“养殖区”“草本区”“扦插区”“苗圃区”“花卉区”、“木本区”“藤本区”等8个区域。园中共有生物128种。其中本地生物96种,引进外地生物32种,与课文相关的生物占96%。生物园为教学提供了观察材料;为学生栽培、饲养等活动提供了实践基地。

在这个生物园里,曾经举办过“荆州市农村小学自然课教学改革现场会”,被荆州市教研室科学教研员周继雄老师誉为“荆州市第一生物园”。

在这个生物园里,聂利同学观察到《蜜蜂并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章梦妍同学做过《荆江一带萤火虫的现状调查与研究》、邹乐乐研究过《“空絮萝卜”现象的形成研究》……这些散发着泥土芬芳的科技作品,从生物园走进湖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走进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走进中央电视台。

20153月,学校做房子,生物园用来堆放建筑材料。房子做好后生物园被铲去兴建了“绿化带”。我很纳闷,校长对我说:“这是学校发展的需要”!

4-1.jpg

 

4-2.jpg

 

四、在“小农夫”实践园的思考

 

徜徉在“小农夫”实践园,不禁想起一则离我们很远却又很近的寓言:

在墨西哥,一群人急匆匆地赶路,突然,一个人停了下来。旁边的人很奇怪:为什么不走了?停下的人一笑:走得太快,灵魂落在了后面,我要等等它。

——是啊,我们都走得太快。原本距离我们那么近的“乡土气息”,从此变得那么遥远。

还是让我们停下匆忙的脚步,等等自己的灵魂吧——

让农村学校“乡土气息”与现代化共舞。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教育管理评价的城市化取向,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城乡教育的差距。现代化浪潮扑面而来,在办学乡土味与现代化之间,农村学校校长陷入了向左走还是向右走的两难境地。其实,农村学校的“乡土气息”与现代范化完全可以并行不悖、相得益彰。农村是乡村教育的根据地,信息化浪潮把城乡学校紧紧裹挟,“乡土气息”铺就农村学校的民族风,现代化让农村学校跟上时代潮流。无论是“乡土气息”还是现代化,都是学生发展的营养素。

开发校本课程,造就农村学校“乡土气息”。你的童年在哪里?不同年代的人有着不同的回答:50后在山野里、60后在麦田里、70后在大院里、80后在胡同里、90后在家里、00后在电视、电脑、手机里。答案令人深思。“赏蕊知物理,探春悟天真”,大自然的青山绿水正是农村学校课程建设的金山银山。

 5-1.jpg

 

5-2.jpg

亲近泥土文化,回归乡村学校“乡土气息”。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小学“小农夫”实践园告诉我们:中国文化是泥土的文化,泥土是中国人的根,更大的意义是传承中华文化的根脉。让校园活动更具儿童味、泥土味,培养“亲自然、懂实践、肯动脑、勤动手”的新时代儿童是乡村教育不可或缺的。

 邓近照.jpg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邓从新,男。正高级教师。湖北省特级教师、湖北省名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现任湖北省监利县黄歇小学教师。

 

 


喜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