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那么,乡村振兴的核心与关键是什么?能否抓住要点一举打开突破口?怎样创新经营体系适应变化了的产业格局?谁是乡村振兴的经营主体?用什么样的体制机制才能凝心聚能,让党中央的战略部署按照预期目标推进?能否创造无愧于历史的新时代的辉煌?!为此,《当代名流》特别策划:从今天起,开辟《乡村振兴纵横谈》专栏,围绕乡村振兴这一话题,各位网友既可长篇大论争鸣,也可片言只语点评,发表真知灼见,我们期待“希望的田野百花齐放”。对卓有见地的文稿,将编辑《乡音锦言》文集出版发行。
本网近期将陆续推出陶武成先生关于“乡村振兴”的系列文章。陶武成先生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产业改革与企业发展委员会特聘研究员,世纪之交曾主动请缨参与大别山扶贫攻坚,“解剖麻雀”,成为全国第一位具有大学和研究生学历的村官,第一位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当选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他长期以来致力于实践、探索“三农”发展与乡村振兴。他的系列文章,善采百家之长,敢开一家之言,阐述乡村振兴中的核心——“产业兴旺”必须面对的一系列问题及其破解难题的思路与方式方法,可操作性强。当然,仅是一家之言,在此发表,以期引发“三农”专家、经济学家以及研究、关注“乡村振兴”的各界人士、热心网友积极参与讨论,为“乡村振兴”出高招,支实招,“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和美家园。”
农业产业再有特色,市场前景再好,没有资金启动、运作,要想实现理想目标谁万万不可能的。这个问题,农民很揪心,很无奈。
绝大多数未能融入城市、游走在二元社会边沿的农民工或农二代、农三代,辛辛苦苦积攒的几个钱,除了回乡攀比性地在家乡做了楼房或在城镇买房、买车外,所剩无几的钱大多在春节回家过年时,送礼、聚会、赌博,弄得荷包干瘪行囊空空再远行。即使留在家里种责任田,也没有农业的投入;想成为种植大户、养殖大户,投入资金更不知从何筹措。中央三令五申搞活农村金融服务农业,可银行是金融企业,必须考虑效益与风险,而农房与责任田做抵押贷款,始终难以破题。因而,即使留在家里务农,也只能是守着自家早已荒芜的几亩薄地,用传统的方式耕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无从谈起,乡村振兴遥遥无期。三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就将这一问题暴露无遗。
面对此情此景,必须大胆改革传统的农业贷款模式,创新支农资金的运作方式。
首要的是确定前提:农户种植、养殖的品种,必须符合经中央农改办审定的“三区”内县域经济主导产业的发展规划,种养殖户必须加入某个优势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即以项目预期的资信为基础,才能给予信贷扶持。以县市区的主导产业专业委员会为单位,集中国家多头扶持农业、支持乡村振兴的资金做担保平台,并通过县级担保平台与专业农业合作社和村集体经济组织三重担保,方可放贷。当然,最好精简担保层次,直接由县级专业合作社给从事专业服务的经营主体担保,经营主体以房屋、门店等不动产及营业执照做抵押;村集体经济组织绑定乡村振兴的扶持资金给农户担保,农户以房产及土地承包经营权做抵押。既有主导产业的预期效益评估,又有双重的担保与抵押,农业银行、农业开发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就可放心地向给经营主体发放贷款。这是主要的农业投入的资金来源。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来双重平台担保,确保农户和专业服务公司等经营主体有资金来源做必要的投入;二来农户、专业服务公司有贷款压力,自会精心务农或专业服务;三来县级担保平台与村集体经济组织有承担连带责任的风险,自然会加强督促与监管,促使经营主体“好钢用在刀刃上”,以防信贷风险;四是相关银行也拓展了业务面,可实实在在地履行服务“三农”的职能,实现双赢和多赢。
其次,可在专业农业合作社组织内设置互助合作基金,俗称“内置基金”。农户、专业服务公司,根据出资额度,平日若有急用,可在合作社“内置基金”中挪借周转,只要还本无需付息。但要防止重蹈世纪之交“农村合作基金会”之覆辙。
当然,有实力、愿转型的企业集团,自带资金投入乡村振兴与县域经济发展,那是再好不过的。不过,一定要防止手眼通天的利益集团“上套国家资金,下圈农民土地”!
农副产品卖给谁?能否卖个好价钱?这是农民最发愁的事。
因此,未来农副产品的市场,应该是在 “三区”优势产业区域确定、乡村振兴融入县域经济主导产业整体规划格局形成的前提下,依托 “三园”、 “一体”打造的“特色小镇”。
特色小镇之“特”,不在于街道及其绿化美化的特色,也不在于房子建筑风格的特色,更不在于千篇一律的杂而乱的所谓“田园综合体”撑门面,而在于特色优势产业及其产业链做支撑。特色小镇的主要功能就是为特色产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其中产后服务是最主要的功能——特色小镇成为农副产品就近销售的市场与初加工的园区,一是鲜销,二是整理后冷藏运销,三是粗加工,有条件的小镇可以拓展深加工、系列加工。经营鲜销、冷藏、加工的企业,可直接到田间地头或农户家里去收购;或者农户就近卖到特色小镇的鲜销市场或加工厂。一言以蔽之,特色小镇,就是周边乡村农副产品的销售市场。
在这种格局下,特色小镇运作的“信息农业”、“订单农业”才能真正产生正效能,避免一家一户的农业经营主体盲目闯市场,起到较好的稳定优势农业产业的导向作用;农业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才能有效的实施;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才有基础;大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才有坚固厚实的载体。
凸显农副产品集散地和加工基地功能的特色小镇,既是农产品最便捷、最可靠的销售市场,也是周边农民宜居宜业的家园,周边乡村农民可以在特色小镇的工商企业务工;也可围绕特色产业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产业链某个环节创业,发展成专精特新的中小微企业;还可以忙时务农,闲时就近务工。小镇居民也可同农民一样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甚至可到周边乡村与亲朋好友或熟悉的农民,建设“共享农场”,不仅仅是体验农事,更可充分享受农村有机食品、新鲜空气、自然风光;更具有社会意义的是小镇的教育、医疗、文化等等公共资源周边农民均可就近享受,有条件的地方,公共资源可以延伸下村。这才真正实现了乡村农民城市化,城市居民乡村化,这才是连接城乡二元社会的“桥头堡”。特色小镇以主导产业为纽带,成为农副产品的销售市场及其加工增值的产业化基地,以城带乡的产城一体化、城乡一体化的健康发展,乡村振兴才能真正得以体现、得以实现!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陶武成,男,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现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产业改革与企业发展委员会特聘研究员。1956年出生于湖北仙桃农家。1977年,在湖北国有中洲农场工作,先后在办公室从事地方志《中洲农场志》编簒、在政治处负责宣传等方面工作。1997年,主动请缨参与大别山扶贫攻坚,湖北省委经严格考察后,选送到罗田县凤山镇晒谷石村任党支部第一书记。次年,当选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代表履职期间,提交“取消农业税”、“改革县级领导选拔制度”、“重视城乡二元社会桥头堡——中心乡镇的建设”、“三农建设重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的七个问号必须拉直成感叹号”等议案,被多家主流媒体关注。2002年任中国改革杂志社湖北记者站站长。期间,与湖北电视台合作,撰写脚本并指导拍摄《三农困境突破口》三集电视专题片,获湖北省新闻一等奖。曾受聘兼任《美中晚报》国内主编。先后在国内外媒体发表长篇通讯、报告文学、新闻评论、杂文逾200万字。作品多次获奖,其中撰写的论文《传播优秀文化 促进世界和谐》及采编的报纸图文报道《天府风光惹人醉》,于2007年在成都市举办的第四届“世界华文媒体论坛”上双双获一等奖第一名。2007年,在湖北人民广播电台开办的《名家讲坛》栏目连续三年主讲“三农问题”。善取百家之长,敢开一家之言。2013年至今,被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特聘为产业改革与企业发展委员会研究员,研究的主要方向:农业产业、健康产业、文旅产业。关于县域经济、重点小城镇建设、乡村振兴的创新思路,具有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