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以史为鉴 警醒后世。
一篇文章让我对二战中纳粹屠杀犹太人的历史,以及相关的人产生了深入了解的冲动。我花了较多的精力和时间,从多个资料中精选、摘录,编写了《纳粹屠夫审判掀起的波澜》、《纳粹大屠杀与犹太人的“自我毁灭》、《一个犹太领袖的官司》三篇文章,并在网上下载了一些让人毛骨悚然的大屠杀照片,用图文再现当年纳粹的罪恶,及其对人类的警示。
阿道夫.艾希曼是纳粹大屠杀的主要组织者之一,是欧洲犹太人“最终解决方案”设计师之一。他不仅为屠杀犹太人出谋划策,还乐意到现场观察用各种手段屠杀犹太人的效率,如直接枪杀、毒气车厢等。为高效灭绝犹太人并减少屠杀成本,他提出建造了包括奥斯维辛集中营在内的三座大型固定毒气室。
艾希曼心肠歹毒。在他凶残的职业生涯中,将三百万犹太人送进了死亡集中营。他主持辨别、隔离、抓捕、关押、掠夺、运输、屠杀犹太人,如同在操纵和管理一个专门制造死亡的工厂。他因屠杀“有序”“高效”被晋升为中校,是不折不扣的纳粹党徒,货真价实的刽子手,被称为“纳粹屠夫”。
1960年左右,艾希曼在阿根廷圣费尔南多的隐居。
1945年德国投降后,艾希曼从战俘营中逃脱,改名换姓,最后藏匿阿根廷长达17年,直到1960年5月11日被以色列摩萨德特工秘密绑架、押回以色列,并于1961年2月11日在耶路撒冷接受公审。
媒体对艾希曼被抓到以色列的报道。
这场备受国际社会关注的审判持续了一年零三个月。因有很多在大屠杀中幸运活下来的犹太人出庭作证,法庭外还有大量群情愤怒的以色列人,为保护艾希曼的人身安全,他是在一个特制的防弹玻璃房接受审判的。
美国学者、犹太人汉娜.阿伦特作为《纽约客》杂志的特派记者,旁听和报道了审判的全过程,并将报道集结,出版了引发巨大争议的《艾希曼在耶路撒冷》。
阿伦特说,当她看到的艾希曼被带进法庭时,一时感到紧张、意外,手中的笔还滑落到地板上。艾希曼西装革履,外表平静文雅,怎么看都不像一个恶魔,远不是她想象的和常人眼里的魔鬼形象。
在法庭上,艾希曼佯装无辜,表现出体面、冷静、有教养的一面,偶尔还引用康德的名言。他甚至宣称“他的一生都是依据康德的道德律令而活,他所有行动都来自康德对于责任的界定。”
被纳粹关押在集中营里的犹太人。
艾希曼竭力否认自己在引以为豪的过往中所发挥的主力作用。面对他犯罪的所有指控,他都以“一切都是依命令行事”为自己的行为辩解,拒绝认罪。他说纳粹德国的法律是以元首的命令为核心的,按照元首的命令行事,是每个德国公民的基本义务。他不仅是在服从命令,还是在遵守法律。反复强调“自己是齿轮系统中的一环,只是起了传动的作用罢了”。
现场审判的情景使汉娜.阿伦特认识到,艾希曼所犯的罪不是对犹太人犯罪,而是对人类犯罪。纳粹极权是人类之敌,艾希曼罪行是“由国家机器所组织的行政谋杀”。
二战结束后对战犯的纽伦堡审判。
国际社会在二战后纽伦堡审判中,首次把“行政谋杀”确定是“具有现代特征的新型罪行”。
阿伦特还认为,令犹太人瑟瑟发抖的刽子手只是一个级别不高的公务员绝对服从了帝国命令而已。在极权体制之下,个人成为了庞大的国家机器上的零部件,一套完整的制度和意识形态彻底消灭了每个人的人格个性,然后在他们头脑中植入另外一套以谬论和邪恶为基础的新的“正义观”。
阿伦特认为,艾希曼正是在这套“正义观”指引下,成为道德的附庸者、顺从者,毫不怀疑的实践者,从而犯下突破道德底线的“平庸之恶”。这便是《艾希曼在耶路撒冷》这本书的副标题——一份关于平庸的恶的报道。至此,“平庸之恶”被作为一个概念而广为流传,并引起学者长达半个世纪的巨大争议。
德国哲学家贝蒂娜·施汤内特反驳了阿伦特,说艾希曼身上既体现出了极端之恶,也体现出了平庸之恶。她在卷帙浩繁的文献资料中梳理出一个带着“平庸”面具下丰满的艾希曼。
贝蒂娜在她的《耶路撒冷之前的艾希曼——平庸面具下的大屠杀刽子手》中,以大量证据证实,艾希曼是一个杀人如麻的刽子手,一个不思悔改的阴谋家,一个老练世故的操控者,在伪装中粉饰罪行、毫无愧疚地生活,并热切地规划着重组战后极右派势力的复辟者。
在研究了大量一手史料之后,贝蒂娜在这本书里,说艾希曼:“他或者是一个完全正常的人,却在极权主义之下被调教成缺乏主见的谋杀犯”,一如书名的副标题:一个平庸面具下的大屠杀刽子手,根本不是一个什么都不知道的法西斯国家机器上的“小齿轮”。
改名改姓改不了铁证。1962年6月1日,潜逃藏匿17年的艾希曼,以反人道罪名等十五条罪名被判处绞刑,结束了十恶不赦、死有余辜的罪恶人生。
汉娜.阿伦特,1906年出生,德国犹太人,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1933年纳粹上台后流亡巴黎,1941年到了美国。专门从事犹太问题和极权主义的批判性写作与研究,著有《极权主义的起源》,是20世纪思想家、政治理论家之一。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周家华,男,1951年出生,湖北洪湖人。副研究员,主任记者。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员,湖北摄影家协会会员,曾任中国水运报社记者、副社长,长江航务管理局党委宣传部部长,《长江航运》杂志主编。著有多部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