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首《碾子的记忆》以石碾为意象纽带,通过时空交错的视角,完成了对乡土记忆的深情回望。全诗在物的生命史中寄寓时代变迁的哲思,语言质朴而意境深远。
第一段:阳光与石头的生命对话
"阳光拉不动碾子"起笔不凡,以不可能的动势确立物的重量与时间的无力感。但"一点温暖"即让"千年的石头感动",在微小与宏大之间建立联系,使无生命的石碾获得情感维度。雨点的"热烈"与"潇潇洒洒"进一步赋予自然以人格,营造出物我交融的意境。
第二段:循环时空中的生命轨迹
"蒙着眼睛/只管走一身的汗"既写推碾人的劳作状态,又暗喻农耕文明中循环往复的生存哲学。"圆满的路"是诗中第一个重要隐喻,既指石碾周而复始的运动轨迹,又象征传统社会中完整自足的时间观念。
第三段:春天路上的声音地图
口哨声与春天的声音并置,打破前文的循环节奏。"峰回路转"既是实写山路,又暗喻现代化进程对线性时间的引入。花香弥漫的丛林,预示着改变即将来临。
第四段:年轻碾子的高光时刻
"蜂蝶环绕"的生机与"不会说话"的缺陷形成有趣张力。诗人偏说这沉默的碾子"很年轻",实则指向那个充满生命力的农耕青春时代。碾子作为沉默的见证者,比言语更能保存真实的记忆。
第五段:破碎与失语的当下
"堆积的石头"的比喻将抽象的时间物化,与昔日"圆满的路"形成尖锐对比。"残缺""破碎"的不仅是石碾的物理形态,更是乡土记忆的完整性。结尾"渐渐沉默寡言",将物的命运与人的处境完美融合,完成了一曲淡淡的挽歌。
这首诗的独特之处在于:诗人通过石碾的"记忆",让物成为历史的主体。全诗在温暖与冷峻、圆满与破碎、喧响与沉默的多重张力中,构建起一个关于传统与现代的对话空间。碾子虽然最终走向沉默,但它在诗中获得了永恒的生命,成为所有逝去事物的诗意纪念碑。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彭建新,1947年生,武汉市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武汉作家协会原副主席兼秘书长;2003年任武汉市文联副巡视员。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1995年前,创作以诗歌、散文、随笔为主,亦涉猎中短篇小说及报告文学创作;1995年起,开始了以武汉城市发展为背景的地域风情长篇小说创作,至2003年,已创作并出版系列长篇小说《红尘》三部曲:《孕城》(34万字)、《招魂》(50万字)、《娩世》(40万字)。另有《凝固的记忆.武汉老街巷》、《模糊的背影.武汉老行当》、《武汉老街巷》、《武昌老街巷》、《人间情话.彭建新散文随笔选》等多部,迄今,已发表、出版各类文学作品800余万字。
喜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