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腾黄河连载·第一章 九曲怀珍 第二节2

按语:或许,黄河边的一块化石、一抔泥土、一粒北粟,便是我们的祖先,或许,我们的祖先入泥为草、化霞如绮、缕若清尘了,但我们的血管里仍有他们的体温、基因。本书第一章总述黄河的地脉、文脉、龙脉之后,以空间为序,用第二、三章详解了上游云端里的山水、风情、艺术,河套中的美景、乡韵、马背上的柔情;再用第四章透视中游惊天的晋陕峡谷,以及两岸的名景、名吃、名建筑;后用第五章讲述下游的“悬河”,以及沿岸的古都、古战役、古土地上的环保情怀。 

 

二、发明泽古荫后

古有四大发明,一曰造纸术;二曰印刷术;三曰火药;四曰指南针。四大发明是在华夏大地上孕育的,但胎动之后,产床却是辽阔的黄河流域。

《说文解字》曰,纸,从“丝”旁,说的是纸的起源,即以绢丝类物品制成。南朝刘宋范晔著《后汉书》,曰:“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说的是纸的发明与蔡伦有关,但早在蔡伦之前,纸就有了雏形。殷商时,先民在龟甲、兽骨乃至人骨刻字,另外,贵族还于帛上书画,民间著以竹简,如《墨子》所曰:““书之竹帛,镂之金石。”金石,钟鼎碑碣之属。

至秦朝,甲骨、金石退隐,竹简广泛用于朝廷公文,但竹简体重,据传,秦始皇每天批阅的公文量,依秦制重达120斤。西汉曾沿袭竹简公文,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征召天下之才。《史记》载:“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说的是辞赋家东方朔从山东陵县的一座小镇赶往都城,用3000片竹简,给刘彻上书,而且,是两个武夫抬进未央宫宣室殿的。东方朔运气好,刘彻耐着性子,读了两个多月,总算是诏拜他为郎了。

后来,西汉出现了麻纸,这是从新疆、陕西的出土文物中发现的。可以说,纸是西汉时发明的,并用于宫廷了。

东汉和帝娶了一位绝美佳人,名邓绥。15岁时,邓绥从南阳新野入宫,次年便为贵人,五六年之后,便晋升为皇后,成了六宫领袖,进步极快,叫群妃思逐,却只有望尘莫及的份。邓绥貌美,有德,母仪天下。和帝登显时德,但又短命,27岁就病死于章德前殿主幼国危之际,邓绥临朝称制,一眼看中了蔡伦,将宫廷御用手工作坊交给了他。

其时,蔡伦正在试验用树皮造纸。公元105年,取得成功。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但也要给邓绥记一功,是她识人,给了蔡伦实验的便利,并在东汉推广了这项造纸术。

t01005882cef52371d9.jpg



至魏晋南北朝,出现了楮皮纸,并与麻纸相映成辉,书法家王羲之笔势委婉,精妙,点画疏密相间,却如行云流水,他惯常用的就是麻纸、楮皮纸。唐季,藤、桑皮也成了造纸的原料。北宋,漂白麻纤维也成了制纸原料。南宋,出现了竹纸、稻纸、麦草纸。早在魏晋时,造纸术便传到了朝鲜,再传入横滨,乃至欧美。  

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是宋万历年间发生的大事件。

早在战国时期,玺就流行开来了。玺,私人印章,分阳文、阴文,刻有姓名或官爵,文字极少,多用于贵族。至秦朝,玺由帝王所垄断。公元175年,东汉文学家蔡邕以隶书上疏,向东汉朝廷建议在首都太学门口立石碑,以刊《六经》,校订误谬。东汉灵帝阅示,下诏蔡邕抵达洛阳,书写《六经》。蔡邕隶书骨气洞达,用了8年时间,将儒家经典20.9万字书丹于碑,又命石匠镌刻于46块石碑的正面、反面上。时值熹平年间,故名《熹平石经》。蔡邕一生有两个成就,一是《熹平石经》的推动者;一是生了一个著名才女,名蔡文姬。另外,汉代还发明了两种墨,一曰油烟、二曰松烟。

印章、拓碑,是印刷术的两源。

d06614881e5cb4b62572a281ce2a2841.jpg


东晋时期,印章扩大,能刻短文,长达100多字,并以结实的枣木、桃木为雕版。这便是雕版印刷术的前身。盛唐,拓碑、印章合流,出现了模勒,或曰刊刻,宣告了一个惊天的信息:雕版印刷术诞生了!时隔600年后,欧洲才有雕版印刷术。

雕版印刷术也有缺陷,比如,发现错字,更正很难;书版体量大,存放不便;刻版慢,又费料。毕升是平民,一个纯粹的印刷工,眼望气象延绵的文字,他在思考文字的舒翼、文化的传承。于是,他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技术,即将每个字单刻于一片胶泥上,火烧,冷却,至硬,存取轻便,也经久耐用,胶泥上的字便活了起来。这一发明,早于欧洲400年。公元1456年,毕升的活字印刷术已传入德国,德国才出版《戈登堡圣经》。欧洲文艺复兴,也与毕升的活版印刷术有着渊源。

战国时期,出了一位卫国籍大家,名鬼谷子,他通天悟地,开合有度,著 《捭阖策》,播权谋策略、辩论技巧。另有一说,《捭阖策》是由鬼谷子的后学整理而成的。该书载,郑国人常入深山采玉,有茂林遮眼,方向模糊,便身带司南,以识方向。司南,仪器,古人用于辨别方向。鬼谷子卒于公元前320年,时值战国,说明司南最晚也出现在战国时期。

中国近代出现了一位地质学奠基人,名章鸿钊,他治学渊博,不囿于地质,以诗人的目光和语言著《古矿录》,说司南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的磁山一带。磁山居古黄河之北,洞蛰龙,峰回合,盛产天然磁铁矿石,是指南针的发源地。当时,先民便以这种磁铁矿石磨为杓形,置于光滑的盘上,盘上刻着八卦、天干、地支、二十四向,便可识南北、端朝夕,所谓指南针之始祖。朝夕,朝是太阳升起的东方,夕是太阳落山的西边。于是,司南也用于宫廷,早朝,晚朝,听政,议政。另外,礼仪、占卜、祭祀、军事也用司南了。早在黄帝与蚩尤相战时,黄帝便用上了指南车。不过,这是传说。

历史行进到西汉,司南失传,但磁学向荣,对司南的考古也如云霞蒸蔚。至东汉,天空中出现了一颗璀璨之星,名张衡,南阳籍天文学家。他博通经籍,制作浑天仪,荣膺“科圣”之誉,又著传世之作《二京赋》。二京,一曰东京洛阳,二曰西京长安。张衡赋东京,用了一个空前的词:指南。

兵燹中,历史向前,向前。至宋,宋人采用钢片磁化,发明了指南仪,较司南先进多了。后来,沈括制成指南针,并早于欧洲400多年,发现了磁偏角。当然,这不止是沈括一个人的发明,北宋民间,早就有了指南针的装置方法:一是蚕丝悬挂磁针;二是水浮磁针;三是碗口边上放磁针;四是指甲上放磁针。

t01e1aeb1d35a536351.jpg


北宋朝廷经天纬地,在南太平洋、印度洋上开通了一条条航线。指南针的问世,给航海业带来了蔚蓝色的惊喜。明朝万国朝贡,有汉唐盛世之象。公元1405年7月,朱棣召见郑和,坐在龙椅上,下诏郑和下西洋。郑和是大太监,更是外交家,不日,他便率240多艘海船出发,探险、远航,便是指南针导的航。

火药起源于道士的炼丹。炼丹,以秘法而烧制丹药,内服,化阴为阳,长生不老,是一种追求生命长度的态度。最初,始于战国中期,秦汉尤盛,经唐宋,至明末,逐步衰落。西汉经学家刘向著《战国策》,便有道士炼丹,敬献荆王的记载。汉武帝通西域,建太学,推行集权统治,当然,他想长生,后妃云绕,万世久仰。于是,向民间征集灵丹,甚至,在国事繁忙之际,还亲自炼丹。汉武帝舍不得死,还是死了,死在了五柞宫。

t01a943dfb97b05503c.jpg


炼丹,有点愚昧,也有点虔诚,步态踉跄,实验、失败、实验,反反复复。于是,炼丹起火,便有了一种化学药品,名硫化汞。后来,又发现了炭、硫磺、硝石,以及三者化合的“火药”。唐代有位药王,名孙思邈,兼通儒、道、佛、医,曾于皇后房外悬丝诊脉,隋文帝曾拜他为国子博士,唐太宗曾下诏授他爵位,唐高宗曾拜他为谏议大夫,孙思邈疏绝仕迹,却在黄河边上行医、采药,采集到了硫磺伏火法,即火药制造的配方,并著《丹经》,以详尽记载。孙思邈卒于公元682年,可见,火药最晚也在1300多年便发明了。

火药,是道士、帝王追求长生术的产物,但火药的发明,立即用于兵事,用来杀人。晚唐,黄巢义军攻克京都,唐军夺回长安,潼关、华州、长安沿线,一路厮杀,两军激战,不止于以往冷兵器的较量,火药也成了一种新型兵器。至宋,出现了炸弹、铜铳、火箭、火枪、火蒺藜、霹雳炮之类。公元1075年,宋神宗南望交趾的虎视,坐听西夏、辽的磨刀声,置军器监,兴火药与火药兵器,主持了对交趾的反击战、对西夏的讨伐。

当然,火药瓦解了清帝溥仪的皇位,乃至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经印度、西班牙传遍欧洲后,又动摇了西欧的封建统治。

作者田友国.jpg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田友国,湖北省长江文化研究院驻院专家、总编辑,《中华长江文化大系》主编,大学特聘教授,著名作家,已在《中华散文》《散文》《长江文艺》《作家》《安徽文学》《延河》《创作与评论》《山东文学》《北方文学》《奔流》《鸭绿江》《当代小说》《芳草》《都市》《时代文学》《特区文学》文学期刊上发表小说、散文230多万字,出版专著7部,16部电视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曾获蒲松龄散文奖、全国人文地理散文奖、全国优秀剧本征集评选提名奖、文华杯全国短篇小说奖等,并入选《中国当代文艺家辞典》。


作者田旎_看图王.jpg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田旎,《长江航运》杂志编辑,武汉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在《工人日报》《中国交通报》《湖北日报》《长江日报》《武汉晚报》《中国水运报》《现代少年报》《少年文学报》和《椰城》《蓝铃》《百花园》《妇女生活》《莫愁》《幸福》等报刊上发表作品20多万字。



喜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