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谷地的贵德
第二节 风情逸韵
风情,风土人情,来源于神,意在于韵味。青藏高原的风情独特、圣洁,是从天穹泻逸的风韵,精、气、神互生,也互动。其精,为衔远山汤汤无际的湖河;其气,为依近水凌云竦峙的高山;其神,为居山水守恬静不旁骛的前世后裔。“精充、气足、神旺”,是青藏高原风情昌明、持久的原动力。沙丘中,出土的石纺轮似乎还会月夜弹云,并发出悠长的絮语。湟水边,宋代的水磨上残留的露珠依旧是晶莹的,只是多了几分沉重感、沧桑感。
一、放声的求爱
这个地方名贵德,居黄河谷地,出小家碧玉,也出爱情。自古,贵德美女由松巴峡守户、龙羊峡锁关,一般不外嫁,要嫁就嫁给贵德,不是封闭,是贵德值得恋,值得嫁,恋了嫁了也放心,一辈子不后悔。
贵德的爱情是放声唱出来的,很磊落,也大方,不似潜流,似黄河。歌不是独唱,是对唱,一唱一和之间,爱情便波涛汹涌了,也如黄河。贵德山多,谷深,曲也密,这样的地方一定会有山歌,拉伊便是贵德山歌的一种,发声于隋末,或者更早,因为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了先民狩猎、放牧,与生息。那时,一定就有了劳动号子、韵律,乃至音乐,敲击石器、木器,发出的声响是原始乐器的雏形。从游牧文化到农耕文化时,音乐有了进步,男女对唱、集会对唱便形成了。达尔文有个著名论断,音乐与异性求爱、生殖需求有关。早于语言,人类便有了婉约、优美的音乐,虽说是啁啾,模仿鸟鸣,但已有了起伏、强弱,是音乐的初级形态。
贵德风光
不过,至唐初,山谷里才真正回响起了拉伊。藏语里,拉为山之义,伊为歌之义,拉伊即山歌,是藏族男女之间抒怀、觅爱的方式。这一点,与先民最初用仿鸟声求爱是一致的。
当然,贵德居民不止藏族,还有汉族、回族、瑶族、满族、苗族、壮族、撒拉族、蒙古族、东乡族、锡伯族、保安族、哈萨克族等,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于是,拉伊便有了多种语言,但都流露出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温婉、含蓄,秀而不媚,如一根丝带,或若一条溪流,是贵德各族姑娘的模样,这与贵德一沟的炊烟、一天的氤氲、一地的梨花相契合。但对唱起拉伊来,眼眸会一闪一闪,身段会楚楚动人,眉目也会传情,不比男声逊色。
贵德男女唱拉伊,清亮,疏朗,原生态,嗓子不会嘶哑,因为他们是喝黄河水长大的。黄河自龙羊峡流入贵德,经拉西瓦峡谷、三河谷地,至松巴峡出境,淌了76.8公里,一路的清澈,碧绿,没有一点沙泥,正所谓“天下黄河贵德清”。贵德有平川,有沟壑,也有草原,但又甘愿被入云的雪山环绕,拉伊之声就有了回音,有了绿色的旋律,有了白雪的嗓子,也有了类似江南之雨雾的缠绵。
如织的水网,是贵德的另一种景象,这在高原不多见。贵德海拔高,最高为5011米,最低也有2170米,但河流散布,单说在境内汇入黄河的河流就不少,比如,莫曲沟、暖泉河、高红崖河,从南岸入黄河;比如,浪麻河、多拉河、龙春河、多龙河、尕让河、松巴河、昨那河、曲卜藏河,从北岸入黄河。这样的水网,有一点苏州的形态,叫居于高原的贵德多了几分江南的韵味。于是,拉伊中有粗犷,也有细腻;有深沉,也有甜美;有端庄,也有奔放。说拉伊的音调丰富,又有色彩,是有根有据的。
拉伊好听,河声、鸟鸣、泉语、林涛、雨滴都入了拉伊曲,春草拔节的声音,夏阳普照的颜色,秋叶满山的景象,冬雪漫天的画面,也都入了拉伊词,拉伊是男声和女声的对唱,也是人与自然的合唱。拉伊对唱不止是一对男女的事,贵德的绿草、烟柳、翠杨、河滩、百鸟之类的动物、植物,也都参与进来了,或是拉伊的背景音乐,或是拉伊的一句词、一个音符,甚至,有时候拉伊的序曲是,藏原羚在河边、溪畔饮水的声音。拉伊开始了,藏原羚便站在原地,听悠扬的拉伊,也不害怕天敌狼、猞猁的突然袭击了。在拉伊声中,狼、猞猁也会柔情起来,藏原羚相信这一点。
拉伊如明媚的春光。
拉伊对唱
唱拉伊是冲着爱情的,一般是男方主动,女方含苞,守株待兔。唱也有程式,先是男方试探,所谓引歌,藏语叫则果祖巴。引歌不能直奔主题,一上来就喊那三个字,要有铺垫,有前奏,尤其要有问候,藏语叫角致。之后,用眼神、表情与声音,让女方感受到真诚、才华。有真诚,女方才觉得踏实,靠谱;有才华,女方对未来才充满信心。有一颗真诚的心,又有才华,女方便会动心。拉伊歌词是一种表达,更是肚中墨水的外现。男方可以随兴所欲,现编现唱,但要委婉,文绉绉的,多用比喻,深入浅出,叫女方心领神会。等双方都心向爱情的时候,男方便可循序渐进,开始对唱相恋,藏语叫如卓巴。接着,牵着女方的心,对唱相爱,藏语叫谢同巴,再对唱相思,藏语叫如珍巴。之后,唱向高潮。有时候,男女对唱了,也不一定就能产生火花,唱着唱着,就没激情了,找不着调了,甚至,火花喷出来了,但唱着唱着,慢慢熄下来了。贵德有个俗成的约定,拉伊对唱中,一方对另一方不热乎,即便要回绝,也要讲礼貌,用含蓄的歌词表达出来,一定要唱到最后一个环节,即尾歌,藏语叫德莫,意思是把平安送给对方。
至于对唱的空间,没有大的讲究,田野、溪涧、山林都可以,但不是没讲究,同一个家,男女是不能随便对唱的,拉伊抒情,是追求、酝酿爱情的,父女、母子、兄妹之间只能是亲情,不能产生爱情。即便是在家外,父母遇见儿子与一位姑娘,或女儿跟一位年轻小伙子对唱拉伊,应该马上旁绕开去,躲进不易觉察的地方,暗听,窃喜,在心里喝彩,但不能发出声响,干扰了对唱者的情绪。
同一座村庄,也不能想唱就唱,或许,这跟血缘有关联,一个村庄往往是一个家族,上溯起来,身上流动着同一个祖先的血液。另外,对唱的男女年龄要相当,遇上父母辈一样年龄的,要避开,不可对唱;少儿之间没到婚恋的年龄,也不能对唱。拉伊对唱,还要避开少儿,少儿不宜。
除了对唱,还有拉伊会,名曰会,自然不是一对两对男女唱拉伊了,是十几对甚或几十对,听歌的人也不止一人两人,是几十人甚或几百人,贵德人无论远近,都会跑到“会场”来,眼望戏台,耳听拉伊。戏台立在黄河南岸的西河滩。早在明代,贵德便有一个习俗,民众相约前往毕家寺、城隍庙敬神、奉香,与祈祷,以求神佑五谷丰登,岁岁平安。至民国末,贵德来了一位有头脑的县长,在西河滩开凿了一池湖,建了两座亭,一曰飞机亭,二曰八角亭,尤其是造了一座大戏台。
拉伊会
湖,亭,戏台,是这位县长用来传播意识形态的,贵德的百姓坐在湖边、亭间,以及戏台附属的边廊、厢房、看台、天井之类的地方,看戏台上的演员三五步走遍五湖四海,五六人势如万马千军,台上哭,台下也哭,看戏中人,也看前面观众的后脑勺,是是非非,真真假假,都从眼前过。县长要的是,百姓看戏,看出是非、真假,与功过,劝导百姓抑恶,向善。于是,以往敬神的习俗淡下去了,看戏、听戏、说戏有了蔚然之貎。另外,玩龙灯、舞狮子、拉花姐、划旱船、踩高跷、扭秧歌之类的民间娱乐,应有尽有,娱神,更娱人。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拉伊会便应运而生了。贵德有了一个新习俗,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二日,为拉伊会。
其实,拉伊会就是赛歌会。这一天,河阴、河东、河西、尕让、常牧、新街、拉西瓦的选手会登上戏台唱情歌,赛拉伊。后来,戏台不够用,观众的眼睛也伸不进戏台了,偌大的西河滩便成了拉伊会的赛场,彼一摊,此一摊,少则近20摊,多则近40摊,摊摊之间相距不远,每摊至少也有10名选手,有男声,也有女声。拉伊赛的不止是曲调、歌词、声线、抒情,更多的是比男女的默契、表情、机敏,乃至即兴编唱的才能,能夺冠者,是逐个唱败一摊又一摊对手的选手。
西河滩,是歌手,乃至歌唱家的摇篮。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田友国,湖北省长江文化研究院驻院专家、总编辑,《中华长江文化大系》主编,大学特聘教授,著名作家,已在《中华散文》《散文》《长江文艺》《作家》《安徽文学》《延河》《创作与评论》《山东文学》《北方文学》《奔流》《鸭绿江》《当代小说》《芳草》《都市》《时代文学》《特区文学》等纯文学期刊上发表小说、散文230多万字,出版专著7部,16部电视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曾获蒲松龄散文奖、全国人文地理散文奖、全国优秀剧本征集评选提名奖、文华杯全国短篇小说奖等,并入选《中国当代文艺家辞典》。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田旎,《长江航运》杂志编辑,武汉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在《工人日报》《中国交通报》《湖北日报》《长江日报》《武汉晚报》《中国水运报》《现代少年报》《少年文学报》和《椰城》《蓝铃》《百花园》《妇女生活》《莫愁》《幸福》等报刊上发表作品20多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