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腾黄河连载·第二章云端藏湾 第二节3

按语:或许,黄河边的一块化石、一抔泥土、一粒北粟,便是我们的祖先,或许,我们的祖先入泥为草、化霞如绮、缕若清尘了,但我们的血管里仍有他们的体温、基因。本书第一章总述黄河的地脉、文脉、龙脉之后,以空间为序,用第二、三章详解了上游云端里的山水、风情、艺术,河套中的美景、乡韵、马背上的柔情;再用第四章透视中游惊天的晋陕峡谷,以及两岸的名景、名吃、名建筑;后用第五章讲述下游的“悬河”,以及沿岸的古都、古战役、古土地上的环保情怀。

 

三、藏服的华美

关于服装的功能,一曰保健,说的是人与自然的相适,比如冬天御寒;一曰美感,说的是人与人的审美愉悦,悦己,也悦人。至于说服装的遮羞功能,是一个久远的话题,从猿猴进化为人类之初,人类的祖先便有了这种自觉。

t01499332d32da76c1d.jpg

阿坝风光


川西高原北隅,坐落着阿坝县。阿坝县地形特殊,有高山、盆地、峡谷,也有湖泊,比如溪沟、阿柯河、贾曲河、麻尔曲河,居长江水系、黄河水系之间,又位于四川、青海、甘肃三省交汇处。远古时代,阿坝县即有人类一边生息,一边听河声,一边听江涛。考古发现,距今四五千年前,这里便有了细石器、打制石器、磨制石器之类的工具,也有了珠、璜、牌饰、贝饰、项饰、片饰簪之类的装饰工艺品,尤以珠、璜最具美观元素,还有骨针,即用来缝织衣物的,说明当时已出现了服装,或许,这是藏族服饰文化的起源。不过,阿坝县不止居住着藏族,还有回族、满族、羌族、壮族、苗族、撒拉族等,以藏族人口为最多。所以,藏族最能表现阿坝县的服饰美。

藏族服装大多袖长、腰肥、襟大,却束腰,为右衽长裙。右衽,即衣襟向右,为汉族服装的风习,也是汉族的象征符号,正如古曰“中夏礼服皆右衽”。自古,少数民族服装大都与汉族服装有异,比如,前襟向左掩,即左衽,而藏族服装却是右衽,与中原汉族无异,这很少见。早在西汉初,阿坝县的藏族先民便设计制作了上述服装,并成为大众服装,他们穿上藏服,放牧、骑马、歌唱,采摘灵芝、杯伞、金耳、喉头菌,种植刺五加、果云杉、黄果冷杉、隐蕊杜鹃,与野驴、白鹤、金雕、白纯鹿、金丝猴相逐承欢,却不伤害野生动物。

当时,西汉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推行了和亲新举,除通婚之外,还赠与民生要物,比如,米、酒、缯、衣,意在沟通、团结、和平。于是,藏族的舌尖上有了中原的味道,与汉族的交流多了,感情自然产生了,服装也有了汉族的元素。当然,藏服也有蒙服、满服乃至波斯帝国服装的影响。

藏族服装更有自然、生态、劳动、生活的影响,阿坝县东南部耸立着阿依拉山,西北部终年积雪,南部为高山峡谷,西部、中部为深丘状草地,东部、北部是高原浅丘草地,加之,地势高,平均海拔3918米,气候寒冷,所以,长袖、长裙、腰肥、厚重,以保暖,是藏服的基本特征。阿坝人大多从事农、牧业,流动生产,又逐水草而居,与之相适应的,是服装上的大襟与束腰,一大一束,一放一收,便于生产。另外,胸襟还做一个袋子,内盛糌粑、茶叶、酥油、饭碗,吃喝俱全。有时候,袋子里还卧着一位小孩,表情如向日葵,也会哭啼,其声很清亮,如阿依拉山、草地的融雪,或溪沟、麻尔曲河的水。

0129d86212e7b311013e8cd0c53548.j.jpg

华美的藏服


这样的藏服,与作有关,也与息有关。日落归牧回到家,便是石砌的房子,内设火塘,由石围成,上置锅庄,甚至设有吊架,一家人便围坐于火塘聊天,炖煮新鲜的牛肉、羊肉;制作酥油、酸奶、奶渣、奶酪;喝酒,喝肉米粥,也喝酥油茶;吃焜锅,吃肉肠,也吃水油饼,还吃天然的蕨菜、沙棘、松茸、人生果。饮食之闲、安卧之际,家的感觉比室外温暖多了。于是,藏民会宽衣解带,从宽大的衣袖里抽出手臂,将衣袖系于腰间,省去了一些脱衣的麻烦。至夜,松开束腰的带子,脱下两条长袖,铺一半为褥,盖一半为被,可谓“乃安斯寝”了。

藏服多为长袍,袍袖长出手臂一尺之多,下摆长及地面,做工精细,选料考究,看上去大方、华美,蕴含了藏民的审美情趣,比如,羔皮袍、氆氇袍、羊毛袍、羊皮袍、单褂袍,主色调有黑色、白色、灰色、绛红色、深绿色。羔皮袍,多为礼服、珍袍。氆氇袍,质地柔软、细腻,却结实、耐用,很保暖,却不畏雨淋。羊皮袍,轻巧、柔滑,却耐磨,美观,有魅力。羊毛袍,保暖、轻柔,大众化。单褂袍,舒适、凉爽,适于夏季或相对海拔低的地区。当然,长袍还要有点缀,衬衣便是一种。藏民的衬衣有两款,一为对襟,二为大襟,多以兽皮饰边。另有丝制品、棉制品之别,还有立领、平领之分,领柱以压条为饰,有单扣,双扣之异。

帽子与服装的搭配,也是藏民用心而为的。在藏民眼里,帽子不止御寒、护头、实用,更重要的是美观,而且,这是一种大众心态,所以,男人戴帽子,女人也戴帽子;冬天戴帽子,夏天也戴帽子;僧人念经戴僧帽,牧人放牧戴牧人帽,民间艺人弹琴、唱歌也戴艺人帽。至于款式,有礼帽、金毡帽、羔皮帽、狐皮帽,或圆形,或椭圆形。金毡帽高雅,富丽,多以珍贵兽皮毛丕、金丝缎为料,帽体环状卷叶纹、水波纹。狐皮帽更突出,高约尺许,形若一口钟,上端皱褶,为簇角;也有圆顶,不皱褶,自然垂于脑后的。

阿坝藏民追求完美,讲究佩饰之间的呼应、佩饰与服装的协调。佩饰是点缀,是装饰,但不止是点缀,也不止是装饰,阿坝藏民佩饰多,从头到脚散布着发饰、耳饰、项饰、胸饰、腕饰、手饰、腰饰、足饰,另有衣袍边饰。除此之外,还有腰间饰刀或银器、侧身吊饰、胸中卡乌、脖子上的罗赛尔。

单说发饰就很多,骨架为琥珀、珊瑚、玛瑙者最显贵气,女性戴于头上还添了几分亮丽与风姿。牧区辫套也是头饰的一种,长方形,或正方形,四周分布着23个小银盾,中间排列着6个大银盾,银盾若碗,辫套下方续以红穗。农区辫套多为长方形,配有佳仑、扎序,与银盾,银盾如草帽,辫套下方也续以红穗。

衣袍边饰,始于军功。先秦时期,这里便是战场,便有用虎皮、水獭皮、豹子皮之类奖赏居功将士的先例,受赏者炫耀功绩,便将兽皮缝在衣领上、衣襟边。之后,民间也仿制,多以兽皮点缀衣袍,一直沿袭至今,并有发展,水獭皮饰衣袍的用料多少,竟成了富贵的一种标志。的确,藏袍一旦镶上兽皮,男性穿上身,剽悍、威武;女性穿上身,妩媚,阴柔。现在,阿坝女人爱打扮,不能虚荣,是好美,她们在穿衣的乐趣中陶醉,并以美丽的衣服装点人生,乃至生命。

阿坝县盛产牛羊,挤奶是藏族妇女的劳动之一。于是,她们有一种特殊的佩饰,藏语名曰雪龙,银白色,有银制的,也有铁制的,形似环,约5寸高、2寸宽,有的镶着珊瑚,有的嵌着绿松石。藏族妇女挤牛奶、羊奶时,把雪龙系于腰带,帽子贴在牛或羊的腹间,袍裙的下摆接着草原的地气,极尽人与动物的密切,极尽人与自然的融合,也极美。

0104e120009232crkE0C3_R_1024_100.jpg

这里的牛羊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藏族服饰还有宗教意蕴。宗教是神圣的,也是藏民信仰之一,藏族拜天、崇地、敬神,以祈求牛羊的肥壮、农牧的丰收,与人丁兴旺,远不止是寻求心灵的慰藉。阿坝县城郊有一座郎依寺,占地约17万平方米,僧人约1300人,香火已持续1000多年,辖寺遍及中国四川、青海、甘肃、云南、西藏、香港等地,以及美国、印度、加拿大、尼泊尔等国,计300多座。阿坝县城西北角有一座格尔登寺,始建于公元1870年,占地1.8万平方米,僧人约1000人,僧舍如群,佛殿入云,经堂与每一天的第一缕晨曦、每一滴晨露相会。阿坝藏民拜佛,总是穿着藏服,佩戴藏饰,前往郎依寺、格尔登寺,敬香,朝拜,留下深情的足音与静穆的跪语。

作者田友国.jpg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田友国,湖北省长江文化研究院驻院专家、总编辑,《中华长江文化大系》主编,大学特聘教授,著名作家,已在《中华散文》《散文》《长江文艺》《作家》《安徽文学》《延河》《创作与评论》《山东文学》《北方文学》《奔流》《鸭绿江》《当代小说》《芳草》《都市》《时代文学》《特区文学》文学期刊上发表小说、散文230多万字,出版专著7部,16部电视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曾获蒲松龄散文奖、全国人文地理散文奖、全国优秀剧本征集评选提名奖、文华杯全国短篇小说奖等,并入选《中国当代文艺家辞典》。

作者田旎_看图王.jpg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田旎,《长江航运》杂志编辑,武汉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在《工人日报》《中国交通报》《湖北日报》《长江日报》《武汉晚报》《中国水运报》《现代少年报》《少年文学报》和《椰城》《蓝铃》《百花园》《妇女生活》《莫愁》《幸福》等报刊上发表作品20多万字。

 

 



喜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