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报告文学·愿天下无病

——武汉市中心医院急诊科抗“阳”记

b2535e53f6365f191c83b84eb240df4d.jpg




元月5日早八点,我到南京路院区上班惊喜看到:急诊大厅一角竟然整洁安静了!幸福来得如此猝不及防,如同上月初的拥挤突如其来一样。

我欣喜地在明天的排班表上写上一句:大家终于可以松口气了!

自从12月初开始,职工也逐渐出现感染,科室排班就出现困难:本科室人员感染一个个倒下,医院安排的其余科室职工来急诊支援,再感染倒下再要人来支援,返岗的职工身体不适再倒下……所以只能一天天的排班,即使这样有时也会因突发情况一个班变动好几次。

好在急诊两百多名工作人员中的绝大部分都经历过三年前的那场刻骨铭心的磨炼,面对这次昔日重现的场景大家内心多了份淡定和从容,看不到丝毫的慌乱和无措。

挺着七个月大孕肚的李梦萍坚持坐在分诊台前仔细地进行着各种预检和解释工作;一向风风火火的余波主任感染后心率一直偏快让人担心,稍微好点后她对我说“艾主任,我现在吃药心率可以降到90,感觉好多了,我要不要来上班?”;来支援的血液科年轻医生高飞感染后对我说“艾主任,我以为能逃过,结果刚刚发热到38.5℃,今天的夜班我还是上完,明天的夜班可能上不了,给您添麻烦了!”;向来内敛话少的李凯告诉我:“我爸白肺了,刚刚上了高流量”,再过几天又对我说“艾主任,我爸爸下午走了,等料理完后事我回医院,谢谢艾主任的照顾”。

t01fb03ad8da87189d1.jpg


我泪目了。

我仅仅是让他在爸爸病重的时候多休息了几天,他本可为他爸爸的治疗提出更多的要求,却一个字都没有开口提。

我举的这几个例子仅仅只是全国众多医务人员的缩影,终究是这群人在面对这波如波涛般汹涌般疫情时用坚强的意志、奉献的精神、专业的态度扛下了所有。

同三年前相比,医院的准备工作也做得相当充分。

防护物资储备十分充足随时领取,呼吸机、高流量氧疗仪器随时增援急诊科,氧气接口不足设备科连夜在急诊候诊区域加装设备带。

医务处、门诊办公室、保卫科安排工作人员在急诊科值守,帮助协调收治患者、病人分流、尸体停放等问题。

信息科也紧急在急诊大厅加装了扩音设备让医患沟通更流畅。

院领导也多次到急诊一线视察情况现场办公,帮助解决了很多迫在眉睫的问题。

有一天我看到一个数据,12月28日武汉市中心医院在院病人数3012人,在院重症数1821人。

重症病人数与在院患者总数之比为比60.45%。

当天武汉市所有医院的这个数据的平均值是30.37%。

大量的重症患者到了我们医院,除了有我们两个院区处于武汉市中心地段的原因之外,也缘于广大市民对我们医院一直以来的信任。

但我们也有做得不好的地方。

一位90岁患者在急诊离世,家属找到我,质问为何CT交了费却没有及时安排去做CT?我给家属解释当时病人太多没有空余的推床,患者一直睡的是一块平板,本计划等平车空出来后再推去做CT,无奈病情突然发生了变化,但我们在治疗用药上并没有延迟。

家属质问道:你们难道不能弄几个人抬着去做CT吗?我迟疑了几秒钟,回复他:我们只能尽力去救治每一位患者。

是的。

我们不是神仙,只能尽力;我们也是凡人,力量也有限。

有死亡就会有痛苦。

某日上午在后湖院区急诊的一个角落里,一位女儿趴在刚离去的母亲身上低声地抽泣了很久,直到殡仪馆的人将尸体挪走。

死者面目慈祥,一看就是一位善良的老人。

这个场景让我想起了21年前,我也是这样趴在心梗猝死的妈妈身上不停地哭,哭着不让他们把妈妈从我身边拖走。

从那天起,我成了没有妈的孩子。

这次疫情,又会增添多少没有妈妈、没有爸爸的孩子呢?

人生最大的遗憾是什么?我觉得是“子欲养而亲不待”。

当子女的没有办法为父母尽孝,这将是子女终身的痛苦和遗憾

国家最重要的使命是什么?我觉得应该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让老百姓安居乐业,让他们生活在一个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健康环境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的科学价值观,就会获得真正的幸福。

武汉的这波疫情似乎过去了,我把平静的急诊大厅照了张相发了个朋友圈,有个同事留言:感觉啥都没有发生过。

微信图片_20230109171420.jpg


眼前的样子的确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急诊科如同每个人的人生一样,有暴风骤雨也有过后的风平浪静,还会有风雨过后的彩虹。

国家的命运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作者简介:艾芬,武汉市中心医院急诊科主任。



喜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