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语:或许,黄河边的一块化石、一抔泥土、一粒北粟,便是我们的祖先,或许,我们的祖先入泥为草、化霞如绮、缕若清尘了,但我们的血管里仍有他们的体温、基因。本书第一章总述黄河的地脉、文脉、龙脉之后,以空间为序,用第二、三章详解了上游云端里的山水、风情、艺术,河套中的美景、乡韵、马背上的柔情;再用第四章透视中游惊天的晋陕峡谷,以及两岸的名景、名吃、名建筑;后用第五章讲述下游的“悬河”,以及沿岸的古都、古战役、古土地上的环保情怀。
地美、灵安、文昌,是晋陕的一大亮点。这里有一座裴柏村,豪杰、俊迈、名卿绵延,出过59位大将军、59位宰相,荣膺中华宰相村之誉。于是,祠堂之盛如林,尤以晋公祠为最,以祀晋公裴度。另有一座平遥城,坐落着300多处古建筑、近4000座民宅,苍老却不潦倒,年轻却不浅薄,所谓龟城,不是虚言。风水普及平安。自古,帝王与百姓都有一种风水意识,风水好,若培植其根而树叶茂。由此,弦歌醉皇宫,蛙声绕民居,流淌的都是古韵。
一、晋祠三绝
晋祠,一个根须发达的暖词。晋祠,不是晋地上群祠的总称,是立在晋地上的一座单祠,祭祀的对象为晋国开国始祖唐叔虞,故初名唐叔虞祠。
公元前1043年,西周王朝开国之君周武王驾崩,都城镐京发生动乱,蔡叔、管叔、霍叔又发动三监之乱,而太子姬诵才十二三岁,难以化解这样的危局,于是,姬诵怯怯的目光投向了周公姬旦。周公姬旦是周武王之弟,通政治,晓军事,曾协力兄长救乱、伐纣、克殷、立周,德高望重。而且,他还制礼乐,以规范天下,更不能容忍败毁礼乐。他没有篡权之野心,也不让别人长野心。很快,周公姬旦平定了三监之乱,又周旋于镐京维稳,给姬诵撑起西周的天。于是,姬诵历经磨难便即位,是为周成王。周成王年幼,周公姬旦不得不代理周成王治天下。
姬诵、叔虞是亲兄弟,姬诵年幼,叔虞更小,为王之后,姬诵还常与叔虞玩游戏、捉迷藏,兄弟情混淆了君臣界线。王宫植有泡桐树,秋叶落地之际,姬诵捡了一片,裁成玉圭形,送与叔虞,曰:“以封汝。”意思是他要封叔虞为唐国诸侯。也许,姬诵是随口一说,不是君旨,但年纪再小,也是天子,天子每一句话都是定鼎,岂能戏言!其实,“以封汝”也没走调,是他的权力,也合于分封制。周公姬旦听说后,认真了。也许,周公姬旦看出了小小叔虞的不俗,后来,他敦促周成王兑现承诺,封唐国于叔虞,西周历史上便有了一个典故,即桐叶封弟。
唐国,相当于今山西的版图。告别九经九纬的首都,越过黄河,赴唐国上任后,叔虞便以唐为氏,冠名唐叔虞。仿周公吐哺,唐叔虞尚贤、尚公、尚法,宽容,为民,辟良田,种庄稼,励精图治,又引水浇灌,出现了五谷丰登的图景,一管管炊烟升起,唐国一片欢歌、祥和。而且,边境的许多戎狄部落也归附于他,疆土日大,所谓天下归心。于是,唐叔虞的威望不止遍布唐国,还四达邻邦,成为了西周七十一封地国诸侯的楷模。后来,唐叔虞去世,唐国沉浸到了漫长的悲痛之中。再后来,其子燮父即位,迁都至晋水之边,易国号为晋,即晋国。燮父后代也迁过都,但国号一直未改。称唐叔虞为晋国开国始祖,这便是来历。山西简称晋,这便是源头。
人民怀念唐叔虞,更想奉祀他,便筑了一座唐叔虞祠。其祠好风水,紧邻晋水,又有悬瓮山拥抱,青苔、碧泉、黄瓦、玉栏、红墙、高殿、小亭、钟楼、鼓楼、树影、绿水、弯渠、古井、碎石,是一幅画,也是一首诗,更是古晋名胜。
至于晋祠始建于何年何月,无从考证。《水经注》中,略有关于晋祠的描述,说明晋祠在郦道元生前便建了。郦道元为南北朝北魏人,仕助过太武帝、孝文帝,执法清刻,为皇族、豪强所恨而围攻。北魏的天空有一只孤雁,振翅飞翔,却是一路悲歌,政敌不让他悲鸣,一箭射穿了他的心脏,这一年是公元527年。幸有《水经注》留传下来。
这样推论,晋祠最晚也始建于北魏,之后,文宣帝建立北齐,也扩建了晋祠,比如,开凿池塘,新立楼宇。隋文帝时,增建舍利生生塔。唐太宗是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也是书法家,通隶、草、行、楷,更是诗人。公元 646年,晚年唐太宗巡视晋祠,或祭祀唐叔虞,由兴临池,行书碑文《晋祠之铭并序》,其书劲挺,有帝王气,旁若无人;其文富丽,也有帝王气,居高临下;另有史学含量。之后,唐太宗下诏扩建了晋祠。碑文中间额书:贞观廿年正月廿六日,贞观廿三年五月廿六日驾崩于含风殿,时间相距3年多。北宋初,宋太宗大建崇文院,以“蓄天下图籍,延四方才俊”,又兴土木修缮晋祠。天圣年间,发生了两件与晋祠有关的大事,一是唐叔虞被追封为汾东王;二是建了一座圣母殿,专为奉祀唐叔虞之母邑姜。当时,太后刘娥垂帘听政,宋仁宗尚未亲政,这两件事有可能是太后、幼皇联袂下诏的。
晋祠有三绝:
一曰周柏唐槐。好山好水养古柏,也养古槐,山状如瓮倒悬,瓮中又有一条晋水从上古流到今天,滔滔之势古今相一。于是,圣母殿北侧一个安静的角落,便长了一棵古柏。古柏植于北周,长生不老,距今已3000多岁了,故曰周柏。周柏身姿不算挺立,是倾斜,近似于横卧,身长过18米,皮裂,却有虬龙之象,又名卧龙柏。树叶滴翠,伸到圣母殿顶,古老的殿顶也翠了。周柏之干粗壮,围约5.6米,数人伸臂才可合围。周柏不雄伟,根也盘曲,却强壮、不屈,穿透岩石,并与岩石合一。当地人称,晋祠之根为周柏。
周柏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公元1044年,范仲淹因起草庆历新政,被诬“朋党”,从宋仁宗身边离开,到河东、陕西做宣抚使。其间,游晋祠,拜祭邑姜、唐叔虞母子,顿觉愧于前贤,而满目的澄泉、禾稻、锦鳞、人家,尤其是古柏冷清是清冷,却独享孤独,阅尽沧桑,如禅者,悟透天下事,又让他感叹,便作了一首诗《题晋祠》。与范仲淹命运相似的欧阳修,也主张革新,却为保守派不容,从知制诰之位上被贬。也是公元1044年,秋叶入泥,欧阳修下马拜谒晋祠。渠鸣水潺、稻花漠漠、幽深晚景、古柏含苍烟、月色照临半掩的庙门,这景这物感染了他,欧阳修临风怀想,低徊欲绝,便写下了《秋游晋祠》。
奉圣寺附近有一棵唐槐,据说,这棵古槐植于唐代,故名唐槐。唐槐苍枝屈虬,气质独到,如仙人,领悟了大千世界,一副超脱之象。唐槐挺拔,与周柏相比,年岁也老了,却是晚辈。曾经,这棵古槐干枯过许多年。公元1756年,清乾隆时一位老道士坐于枯槐下叫卖仙药,喊破了嗓,却没一人来购。气恼之下,老道士把仙药贴到了枯槐上,回到奉圣寺。奉圣寺之北,立一座舍利生生塔。有一天,他登塔凭栏,远眺晋汾景色,也近看晋祠景色,发现那棵槐复生了。之后,唐槐活到了今天。
二曰彩塑。晋祠中轴线上立一座圣母殿,深6间,宽7间,极阔,却无一根立柱的支撑,殿的体重全由殿外回廊上的木柱分担。圣母殿庄重、恢宏,距今980多年了,也没一点坠态。殿内,最有艺术价值的是彩塑人像,泥质,宋品,共43尊,主像当然是邑姜,圣母之位谁能取代!自有圣母殿后,唐叔虞也退居次位了,历代皇帝、朝廷政要大多先拜谒圣母,再拜祭唐叔虞,或许,是因为邑姜有懿德,加上她又给晋国生养了一位贤王。
公元1087年,邑姜头戴凤冠,雍容华贵,双腿盘坐在圣母殿内正中帏内的凤椅上,至今一直保持着优雅、慈祥的神态。圣母坐像两边,以及殿内多处,还有42尊彩塑,包括33尊侍女像、4尊穿男服的女官像、5尊宦官像,全是侍奉圣母的。这些彩塑或梳妆,或手拿侍品,或弹拨丝竹,或长袖歌舞,仪表各异,却是姿态自然,面容圆润。帏内,圣母之旁立一位少女,消瘦,清秀,头微倾,双手贴胸,有点拘谨,也有点紧张,或许,她刚入帏,心里还在忐忑。也有老成持重的侍女,或许跟随圣母多年,资深了,洞悉了帏事。
三曰难老泉。难老泉为晋水三源之主源,另两源一是鱼沼泉,二是善利泉。难老泉居圣母殿之南,其名取《诗经·鲁颂》“永锡难老”锦句之意。有一亭,名难老泉亭,始建于北齐天保年间。难老泉晶莹,夏凉,冬温,遇寒冬水汽蒸腾。难老泉不是单泉,是一个泉系,所谓七孔八眼,而且,都置有建筑体,比如,真趣亭、不系舟、张郎塔、洗耳洞、人字堰、水母楼。泉塘长生萍,冬夏一色,有点水的蜻蜓、穿花的蛱蝶飞来飞往,又有一横匾悬于亭中,上曰:清潭写翠。的确,灵泉圣水泽汾西千顷田、十里稻畦,却淆之不浊。
难老泉
关于难老泉,还有一个民间故事,说的是晋祠之边有一座古唐村,村里没水吃,柳姓村姑顺婆婆之旨,每天要到很远的地方挑水回家。一天,遇马夫向她讨水饮马,村姑挑水辛苦是辛苦,却没犹豫,把两桶水给了马夫。马夫心一暖,赠与她一根马鞭。之后,村姑一提鞭子,缸里便立即注满了水。有一次,村姑不在家,婆婆一挥鞭,缸里的水向外溢为汹涌的洪水,淹了半座村。村姑赶回家,以石盖缸,飞身坐于石上,水溢成细流,不绝,且灌溉万顷良田,所谓村姑坐瓮,饮马抽鞭。于是,在当地人的心中,她便是水母,或水神。公元1563年,紧邻圣母殿,建起了一座水母楼,以供奉这位村姑。楼为两层,上下各悬一横匾,一曰霑濡悬瓮,一曰:悬山响玉。楼内有9尊塑像,铜质,明代作品,正中央神龛里是水神,表情善良,发未挽髻,也无配饰。两侧各立4尊侍女塑像,体态轻盈,如美人鱼。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田友国,湖北省长江文化研究院驻院专家、总编辑,《中华长江文化大系》主编,大学特聘教授,著名作家,已在《中华散文》《散文》《长江文艺》《作家》《安徽文学》《延河》《创作与评论》《山东文学》《北方文学》《奔流》《鸭绿江》《当代小说》《芳草》《都市》《时代文学》《特区文学》等纯文学期刊上发表小说、散文230多万字,出版专著7部,16部电视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曾获蒲松龄散文奖、全国人文地理散文奖、全国优秀剧本征集评选提名奖、文华杯全国短篇小说奖等,并入选《中国当代文艺家辞典》。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田旎,《长江航运》杂志编辑,武汉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在《工人日报》《中国交通报》《湖北日报》《长江日报》《武汉晚报》《中国水运报》《现代少年报》《少年文学报》和《椰城》《蓝铃》《百花园》《妇女生活》《莫愁》《幸福》等报刊上发表作品20多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