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录·平凡而伟大的母亲

图片1.png

母亲朱文清遗照

 

 

我的母亲朱文清生于1916317日(农历214 日)。祖籍江西,本是客家人,随父母落户湖北均县(今丹江口市),我外公经营一家中药铺。母亲因为父母双亲早亡,她和弟妹均托养在亲戚家里。姐弟妹三人天天为那家富人挑水、做饭、做针线活。成为实际上的佣人,因此未能读书,成了文盲。这是她因为父母早付出的代价,也从此养成了同情穷人,不向富人低头倔强性格。那个托管亲戚是地主家庭,母亲出嫁后,终身不跟她们来往,不与她们相认。
独立生活后,父亲是个穷医生,母亲承担了全部家务重担。我们兄妹四人的冬棉夏单四季衣服,全是母亲用手一针一线缝制起来的。直到解放后,我读中学、上大学,还穿着母亲年年用手工制作的千层布底鞋。古诗云.”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非亲身经历者,难以体味其中无限的温暖与情意的。
母亲没有读书,但对我们的学习要求十分严格,经常讲孟母三迁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激励我们。除了要求学习之外,她没有为别的事唠叨或打骂过我们。父亲在抗日前线的年,一人承担了几个孩子的生计和读书。她的一双手和一副肩膀,如何能扛得起这样的重担?她怎么含辛茹苦把四个孩子拉扯大的?我们今天想起来简直像一个神话。因为家庭贫困,我读小学时,有时放学回家没有饭吃,她便烙个菜子给我充饥。抗日战争期间,民不聊生,家里生活无以为继,母亲便给商家糊“瓜壳帽”里子,糊一个挣几分钱,有时糊到深夜。抗战胜利那一年,我准备上中学,想要一本升学指导的书,但家中没有余钱买书,她便每天从吃饭的口粮中抓一把小麦,半年时间积攒了十来斤给我换回这本书。母亲的坚韧、刻苦,使我们无法不发奋学习。初中毕业,因为还有三个弟妹正在上学,父亲当中学校医,经济十分拮据,我自觉报考了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后保送上了武汉华中师范学院。每年放寒暑假,我都没有钱买回家的车票。母亲说:“你正好在学校多读点书。”于是我利用假期,读了上百本中外文学名著。正是因为没过书的母亲心抚育督导培养,我们兄妹四人一个成了大学教师,三个成了医师,这是至高的母爱创造地奇迹。我们成长不仅靠母亲的乳汁,而且有母亲几十年的心血、汗水精神营养。
母亲教育我们要“人穷志不短”。旧社会有定“娃娃亲”的陋习,眼看玩在一起的小伙伴都定了“娃娃亲”。我们家里穷,没有人提亲。妈妈不以为然地说:“会选的选儿郎,不会选的选田庄。”鼓励我努力上进。

母亲的爱不只是施于儿女,而且广施需要帮助的穷人。他在帮助父亲开一间小诊所时,有些贫苦农民取药时,讲到生活艰难,无钱买药,母亲毫不犹豫地把药送给穷人。她说:救人救命要紧。”这些受惠万分感谢地离去。直到她的晚年,我们寄给她的生活费,她自己省吃俭用,邻居老年人有了困难她也总是解嚢相助。

t015ed3bef60e73fd79.jpg



母亲勤劳一生,对党有着深厚的感情。她说:如果不是新社会,你哪能读到大学?我离乡在外工作,除了每个月给母亲寄去生活费,未能侍奉在侧,多靠弟们妹照顾,心中多有歉疚。母亲宽慰我说: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有一次,我提出调回家乡工作照顾她老人家。他竟有些生气地说:国家培养你不容易,不要为了小家,忘了为人民服务。你看国家把你放在哪里更有作用,你就在那里工作。这样的教育,使我们弟妹几十年,都在工作上不敢有所懈怠。她说吃了人民的饭,就要为老百姓做事,这普通的道理成了我们一生的座右铭。惭愧的是,工作一忙起来,回家的时间就不多了。在她去世前,我们经常通信、电话联系;因为要轮流看望母亲和岳父母,们每年都回去看望她一次,看到母亲身体尚好(她有病痛从不告诉我们),心中疏忽,那年因为想等帮弟弟的一本书出版后,带着书再回家看望她老人家让她高兴,陪她化解郁闷。但是母亲竟匆匆离开了我们。
母亲不仅是一位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而且注意学习。她不识字,却跟着父亲学了些简单的医疗知识。在近50岁时,她要我把一些常用药品和用法写出来,一个字一个字地认真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也能够处理人们一些简单的病痛。母亲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却时时关心着国家命运。1959年,《人民日报》号召“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加上当时正筹划丹江口水库建设,县城搬迁。她不顾自己年迈体弱,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志愿报名带头下乡。身披大红花,带着我的三个弟妹,坐着一辆牛车下乡,落户草店区农业生产队。我真想不到她怎么有那么大的决心和勇气!她下乡后,县委领导王书记还前去看望。1995年,她已过80高龄,患老年疾病,心里也不舒畅,我回去看望她老人家,并接她到武汉来住。她沉吟良久说:只要你好好工作,比天天看到我强。”她经常收听广播,听到有些干部腐化的事实,母亲一脸严肃地对我说:你可不要学那些贪官污吏啊!我对母亲说您尽可以放心自己的儿子,我一书生 ,常穷年忧黎元哀民生之多艰’的古人教诲。在您的教育下,我懂得严于律己、忠心报国的道理。”谁知道,这竟是她老人家的最后叮嘱。第二年她就与世长辞了。

母亲离开我们20多年了。现在儿子只有对长眠的母亲说:安息吧,亲爱的母亲儿女们将永远记住你的教诲,以有这样的母亲为荣,永远爱你!    

 

(2023年写于母亲节)

1603805103209232.jpg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尹均生,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央党刊《求是》杂志荣誉“第一读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为全国报告文学理论研究会顾问,中国国际报告文学研究会名誉副会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获“湖北出版名人”终身荣誉奖、首届全国报告文学理论奖、华中师范大学先进老人标兵称号。出版《国际报告文学的源起与发展》等著作18种。



喜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