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民间气象
雀替,在古建筑中并不起眼,多置于梁、柱相交的地方,但它分散重荷,又有美学之趣,为古建筑细节之一,一直沿袭至今。一座城,一个村,也有许多的文化细节,比如,酒、小吃、鼓点、楹联、街巷、方言。没有细节,一座城、一个村的形象不会丰满。细节是一座城、一个村的魄力之源、韵味之源、品质之源。城、乡的细节有可能来自于官方的意识形态,但更多的是发源于民间的大脑,百姓是创造文化细节的动力,也是一座城、一个村文化的基石。
一、遍城的小吃
榆林城的小吃多,有风情,不止色香味俱全,意形养也兼备,其形,说的是小吃的形态、修饰,与美感;其意,说的是小吃的意境、文化内涵;其养,说的是小吃的补养、荤素搭配。榆林城的窑洞、长炕、青砖缝、四合院里都飘着小吃的美味,甚至,石窟上千尊浮雕石像的舌尖上也有小吃的风味。
榆林是一座古城,巷如迷宫,大巷、小巷、弯苍、蛇巷里都会冒出羊杂碎的味道。羊之肝、心、胃、肠、肺之类,便是羊杂碎的原料。榆林巷弄里,居着许多的羊杂碎店铺,专营羊之肝、心、胃、肠、肺,百姓一出家门,就能遇见羊杂碎铺,不讨价,也不还价,一手给钱,买卖之间,是一种由古而今的信任。榆林少有人吃大餐,大多爱小吃,不是小气,是讲究,是一种饮食观。若是吃大餐,还会肠胃不适,闹肚子,榆林人的肠胃适应小吃,还是在娘肚子里便有了小吃的爱好。
羊杂碎
羊杂碎可红烧,也可煮汤。单说羊杂碎汤,也有几种。把羊的五脏入锅,先武火,后文火,煮透,越煮汤越白,混浊越少,羊杂碎的味道也全入汤里面了,却不腥,也不骚,喝一口,人都会禁不住喊出一个字:鲜!再吃羊杂碎,嫩、脆、淡,还有一分青草的甜味。榆林的羊大多是放养,田边、河堤的青草是羊的主食,羊杂碎中自然含有青草的气息,所谓原汤杂碎。
另外,每一家都备有杂碎三味,一曰辣椒面,火红火红的;二曰香菜末,翠绿翠绿的;三曰食盐,洁白洁白的。红、绿、白,三色;辣、香菜、食盐,三味。喝羊杂碎汤,吃羊杂碎,可以“三味”调出辛辣热麻的,也可调出清香爽口的。不加辣椒面,能喝出原汤原汁的味来。加了辣椒面,越喝却越有味。也有加油泼辣子的,汤面上漂浮着厚厚一层的辣,喝这样的汤,榆林人觉得是一场艳遇。若是喝几两酒,那感觉就会更刺激。当然,榆林人喝酒要的是烈酒,酒淡了,提不起劲来。
油泼辣子,除了花椒,还含八角、良姜、桂皮、甘草、桂枝、毕卜、丁香、白胡椒、菜籽压榨油之类,味重,香辣,也是榆林的一种小吃。榆林人少有心血管病患者,与大众普食油泼辣子有关,说油泼辣子拉动血液循环、血管弹性,不是一句巫言。
至于羊杂碎汤,还有一种名曰清汤杂碎。与原汤杂碎相异的是,清汤杂碎舍了原汤,而突出清汤。其制作是先将羊杂碎入锅氽水,把汤倒掉,再将羊杂碎蒸熟、切成片,或段,或丁,再入锅,添水,置调料,文火煮透。清汤杂碎的味薄,隐藏深,但耐品,若是放几许麦粒,会更好。榆林人喝清汤杂碎,文绉绉的,不是摆姿势,是约定俗成的动作,动作快了,品不出清汤杂碎的味来。有些人家还会把清汤杂碎留一部分,下次再入锅续熬,熬到汤稠如油,杂碎绵软,所谓老汤杂碎。
据说,清乾隆帝曾私访榆林,也好羊杂碎汤,喝了几口,龙颜大悦,便将制作秘方带回故宫养心殿了。乾隆帝爱喝这道汤,其宠臣和坤也跟着喝,羊杂碎汤不再是小吃,是御菜了。公元1790年秋,乾隆喝过羊杂碎汤,才去观看徽班进京的演出,国粹添加了京剧。即便禅位后,他笔走书与诗,也会偶恋羊杂碎汤。
乾隆帝还爱吃豆腐,后宫有的是豆腐,他吃不完,自然对榆林的豆腐远没有羊杂碎那么上心、在意。榆林的豆腐是美食,也是小吃。榆林豆腐皮黄,里白,细腻,是活的,有肉也有骨,200多斤的重物压不跨,炒、煮、炸不碎,可口,鲜嫩。榆林豆腐好吃,有两源:一曰水质,榆林有一眼普惠泉,甜、清、润,常温10—12℃。二曰原料,榆林的黑豆兼得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地的营养,基因优良,颗粒饱满、壮实。采用这样的水、豆制作豆腐,不用石膏,用酸浆,自然是嫩而不碎,绵而有骨,又可袪火,美容,养生,益寿,降血压,降血脂,降胆固醇。
榆林豆腐大多产于民居。一家人摆一桌豆腐宴,围坐在长坑上,吃炒豆腐、炸豆腐、烩豆腐、清蒸豆腐,品人参豆腐、荷花豆腐、芙蓉豆腐、佛手豆腐,喝豆腐汤,美仑美奂,可谓“食素斋,整洁身心”。逢年过节,火盆上再蹲一只沙锅,把冻豆腐、鲜豆腐、炸豆腐之类放入锅中,吃得红红火火。再说说与豆腐相关的故事,其乐融融,唇齿噙香。
榆林的豆腐
其实,早在明朝中叶,成化帝便在榆林设卫,建城,是为长城线上九边重镇之一。那时,成化帝有点杯弓蛇影,或许是外患敌侵,便在榆林屯兵,却短食。于是,民间取普惠泉水,择黑豆,研制出了豆腐,民食,也军用。这是榆林豆腐的发端。远在西汉时,淮南王刘安便发明了豆腐的造法,不过,他的初衷是长生不老。刘安没万寿无疆,死于一场政治阴谋,但他的豆腐之法却流入了民间。榆林豆腐没抄袭刘安的技法,自然不是刘安味,是榆林味。
公元1518年,明正德帝巡游榆林,穿过怀德门,驻跸榆阳之心的凯歌楼,将凯歌楼易名太乙神宫。正德帝登高,看天下之云蒸、窟野;望远,看边寇之狼心、鬼胎。之后,榆林主官宴请正德帝,正德帝贪杯、御敌齐名,酒是要喝的。席间,榆林主官奉上一盘菱角豆腐。用小吃款待皇上,不合礼制,若是龙颜一怒,榆林主官的人头与乌纱帽会同时落地。榆林主官有胆,也有识,把本地著名的小吃推荐给皇上,皇上吃了一口,又喝了一杯酒,连赞榆林豆腐是一绝。后来,正德帝味蕾上的榆林豆腐经久不散,便将主官升职了。公元1521年,主政榆林的巡抚姚镆胆大包天,将太乙神宫还名为凯歌楼。或许,他任过副都御史,正三品,知道正德帝在西苑太液池建豹房,淫乐,会短命;或许,他有正义感,就是要还原凯歌楼的历史。翌年,正德帝驾崩于豹房,帝位易主,姚镆在豆腐巷转了几圈,也离开榆林,多次易位,却是闲职,甚或罢职。
小吃,都有特定的地方风味。榆林历史悠久,味蕾上传承的是小吃,更是世界观。榆林盛产洋芋,或曰土豆、马铃薯,榆林人几乎每顿都吃洋芋,比如,洋芋馍馍、洋芋凉粉、洋芋丸子、洋芋擦擦。洋芋擦擦做法简单,把洋芋切成条状,裹上均匀的荞麦粉,再上笼蒸熟,再盛入碗里,并与油、醋、辣面、蒜泥、肉末红椒、西红柿酱调和,色泽金黄,口感回味无穷。
洋芋馍馍
榆林的小吃远不止羊杂碎、豆腐、洋芋擦擦,圪凸、钱钱饭、炸韭饼、荞剁面、拼三鲜、清涧油糕、清涧韭盒之类,也是佳品。品榆林小吃,喝榆林老酒,当地人口里一定会飞出几句榆林小曲,或缠绵悱恻,或粗犷豪放,或苍凉悲壮。若是外地人,也会跟着榆树叶缝、血管似的古巷跳出的榆林小曲,吟几句,把自己不当客,当榆林人了。用“入乡随俗”这词来形容,有肤浅之嫌,因为那是一种随心的开怀与沉醉。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田友国,湖北省长江文化研究院驻院专家、总编辑,《中华长江文化大系》主编,大学特聘教授,著名作家,已在《中华散文》《散文》《长江文艺》《作家》《安徽文学》《延河》《创作与评论》《山东文学》《北方文学》《奔流》《鸭绿江》《当代小说》《芳草》《都市》《时代文学》《特区文学》等纯文学期刊上发表小说、散文230多万字,出版专著7部,16部电视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曾获蒲松龄散文奖、全国人文地理散文奖、全国优秀剧本征集评选提名奖、文华杯全国短篇小说奖等,并入选《中国当代文艺家辞典》。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田旎,《长江航运》杂志编辑,武汉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在《工人日报》《中国交通报》《湖北日报》《长江日报》《武汉晚报》《中国水运报》《现代少年报》《少年文学报》和《椰城》《蓝铃》《百花园》《妇女生活》《莫愁》《幸福》等报刊上发表作品20多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