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语:或许,黄河边的一块化石、一抔泥土、一粒北粟,便是我们的祖先,或许,我们的祖先入泥为草、化霞如绮、缕若清尘了,但我们的血管里仍有他们的体温、基因。本书第一章总述黄河的地脉、文脉、龙脉之后,以空间为序,用第二、三章详解了上游云端里的山水、风情、艺术,河套中的美景、乡韵、马背上的柔情;再用第四章透视中游惊天的晋陕峡谷,以及两岸的名景、名吃、名建筑;后用第五章讲述下游的“悬河”,以及沿岸的古都、古战役、古土地上的环保情怀。
二、飞溅的鼓声
延安是一个响亮的名字,居黄河西岸。鼓,延安的一种乐器。鼓点,延安的主旋律。延安五鼓,则是延安的一种方言。延安五鼓,一曰志丹扇鼓,二曰安塞腰鼓,三曰宜川胸鼓,四曰黄龙猎鼓,五曰洛川蹩鼓。看上去,五鼓外貎没二样,鼓身圆桶形,空心,两端均蒙皮,但,鼓与鼓表达的细节、内涵却不尽相同。
志丹扇鼓,鼓面扇状,鼓皮采用春羊皮,皮薄,却有韧性,击之不烂,响之清脆,尤其经久耐用。自古以来,志丹的身上流淌的一半是游牧血液、一半是农耕血液。这样的地方,马多,牛多,羊也多,挑春羊皮不是什么难事。春羊产于万物复苏之中,吃青草长大,自然胃、皮都有青草的气息。志丹人有一种感觉是,扇鼓在敲击中会散发出青草的芬芳。
志丹扇鼓
最初的鼓点源于民间,有点惊慌、短促,却在梁峁、沟壑、山坡间缭绕不绝。北宋,志丹一位放牧人望着草原,灵光一闪,便在簸箕形外框上绷了一面羊皮,用手击,以取乐。远在战国时期,庄子便有鼓盆而歌的惊举。鼓盆而歌的典故,这位放牧人不一定知道,但,他一定有鼓盆的经历。一天,狼群偷袭这位放牧人的羊群,青草上滴下鲜红的血。情急之下,这位放牧人便敲击“簸箕鼓”,狼群从未听见过鼓声,慌忙逃窜。
之后,志丹人开始试制鼓,鼓不是随便制的,时间上就很讲究,而且,要观天象,一定要是晴夜,从星斗满天之际动工,赶在晨曦透出之前完工。颜真卿说过,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而志丹人自觉五更鸡不是制鼓时。
这样一来,制鼓有几分神秘。志丹人心目中,鼓能驱邪、逐恶、通神,大白天制鼓,是对鼓的不敬。志丹人尊奉鼓,是与远古的先祖发生了心灵感应,他们当中一定有人知道,早在新石器时代,先祖便开启了陶鼓的制作。试制几次后,志丹扇鼓便诞生了。当时,名曰神鼓。志丹人俗尚鬼神,患沉疴便觅巫师。巫师以神鼓治病,肯定是故弄玄虚,但不能说病人就一定愚昧,毕竟向往着病愈。其间,巫师一边敲神鼓,一边配以歌舞,或许,这就是扇鼓舞的原始形态了。
志丹扇鼓偶为群舞,多为独舞,男人舞,女人也舞,其表演形式分过街鼓、鞔头鼓、踢脚鼓、散跑鼓、对峙鼓、马步摇头鼓、贵子鞠躬鼓、踢腿转身鼓之类。表演者左手抱鼓,右手拿藤条,一边起舞,舞姿奔放,粗犷,没有序幕,自始至终都是高潮,红色灯笼裤旋转出一浪浪的涡流,口中配以唱词,或念白,唱如虎啸,说也若狮吼;一边以藤条击鼓面,鼓面发出清脆之声,鼓上的三组铁环也颠出洪亮之声,而且,长辫一甩,辫梢上的铜线也击着鼓面,发出拙朴之声。
有一种鼓用于战争,名曰战鼓,其鼓取鳄鱼皮制成,有凶猛、壮威的寓意。鼓与钲相对,击鼓出征,鸣钲则退兵,所谓鼓行。若敌溃乱、马瘦、兵哀,击鼓追杀,所谓鼓险。安塞腰鼓曾殷酣,秦汉两季,朝廷在这里置县,名高奴,高奴县倚山筑城,居安塞境内。那时,秦廷在安塞屯兵,以御黄河之东的来犯,装备在全国称冠,配备刀枪、弓箭之类的常规冷兵器外,还给士卒配了腰鼓。腰鼓,军用,随身佩戴,遇敌情击鼓报警,与敌军交锋,击鼓以助我军威,乱敌军心。汉廷防袭,也在安塞驻军,配刀枪、弓箭、腰鼓。
止戈后,汉军不用击腰鼓了,腰鼓退役,转入民间,用以祭祀、敬神,祈求头顶上游动一片祥云。于是,腰鼓沾染的血迹、烽火淡去了,在一炷一炷的香影下,渐渐浓起来的是黄色的泥土味。不过,腰鼓军用的历史证据不会遗失,依然保存在安塞人的记忆中。
安塞腰鼓有文腰鼓,优美,流畅,似蝶,似蛇;也有武腰鼓,彪悍,激越,若虎,若龙。舞者有男,也有女,男的角色名叫踢鼓子,女的角色名叫拉花。镲、锣、大鼓、唢呐的伴奏一响起,踢鼓子与拉花会心一笑,鼓点绽放,便在石磨前、枣树下、斜阳中,以及一片高梁地边,忘情而舞,衣衫飞扬,鼓点如骤雨,脚下生旋风,耳畔有马鸣、鸡啼。如果是十几个人舞,甚至上千人舞,那更是气势磅礴,前进、踢腿、后退、转身、腾挪、跳跃、翻卷,变化多端之际,刮起滚滚的黄尘,鼓声、吼声浑厚,如黄河的咆哮,也如天边的春雷。其势勃勃,天空中的白云也陶醉了,目光不肯移开中国腰鼓之乡——安塞。
安塞腰鼓
安塞有一座东滩山,山顶上立了一座腰鼓楼,七层建筑,22米高,钢混内框结构,中部直径7.6米,底部与顶部直径6米,是安塞腰鼓尺寸的放大,为安塞的新地标。
宜川胸鼓也诞生于古战场,后转为民间,成了一种艺术。腰鼓,胸鼓,都是鼓,只是置鼓的部位有别,胸鼓挂在胸前,一边敲击,一边起舞,所谓鼓舞。宜川胸鼓通周代之脉,周代之鼓领八音风骚,多为民间乐舞,尤以欢庆为最。宜川胸鼓也是这样,每逢佳节时,会以场地鼓、过路鼓的形式表演,轻盈、诙谐、明快。有意思的是,舞者男女各占一半,成双成对,颤步,摆头,眼传神,二起脚,秧歌步,跑跳步,前弓后箭,舞步多姿、纯朴;双龙摆尾,葵花向阳,雪花飘飘,荷花怒放,阵形多变、绚丽。
鼓声清脆,有节奏,鼓点不乱,却急骤,这就是宜川胸鼓。不过,宜川胸鼓有着兵器的基因,今人击鼓而舞,也会认宗,戴武士缨、英雄结,穿裹缠裤、登云鞋,一派驱虎豹、逐熊罴的气势,威武,不俗,又有几分临战的庄严,唯宜川胸鼓独有。
黄龙猎鼓由男性青年鼓舞,女性不参与。一个“猎”字,彰显了鼓的用向。围猎,始于远古时期,晴猎,雨也猎,对制鼓的要求高。但,黄龙制造的鼓“晴雨天,同样音”。黄龙群山绵亘,猛兽多,古时居民好以斧、刀、棒、鼓之类狩猎。今天,以生态之虑,黄龙人少有狩猎行动,但风骨刚劲,血脉中还有狩猎的人文地理因子,所以,大兴猎鼓表演。
黄龙猎鼓
这种表演人众,少则150人,多则300人,却只有两种角色,一曰野兽,由鼓手饰演,腰挎猎鼓,身着豹、虎、狮、熊、狼的兽衣,头戴配套的五兽面具;二曰猎手,袒胸,光背,斜佩虎皮图案,腰系树叶围裙,脚穿草鞋,长发飘飘,手执花杆猎具,却是击镲、敲锣。鼓舞有程式,出巡、兽现、围猎、庆典,依次上演,演出却不落俗套,镲喧、锣鸣、鼓啸、幡旗风卷、花枪飞动,紧迫五兽仓惶奔突,维妙维肖,大拙大朴,还原了原始野性的光芒,也追寻着人类生命的神圣。
洛川蹩鼓,舞在蹦跳中,故名。战国时,洛川便为晋、秦、魏所争夺,蹩鼓也随之上了前线。所以说,洛川蹩鼓的远祖为兵器。于是,洛川蹩鼓都是男舞,战巾裹头,战裙缠腰,连背上还插着战旗,而且,阵形也有狼烟,比如,四壁合围,白马分鬃,蝎子拧尾。但女性可在蹩鼓队后扭秧歌,这不是歧视女性,是这舞刚劲、雄健、威武,说是蹦、舞、跳,却是拼杀、冲锋,要复原古代士卒在沙场上的形象。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田友国,湖北省长江文化研究院驻院专家、总编辑,《中华长江文化大系》主编,大学特聘教授,著名作家,已在《中华散文》《散文》《长江文艺》《作家》《安徽文学》《延河》《创作与评论》《山东文学》《北方文学》《奔流》《鸭绿江》《当代小说》《芳草》《都市》《时代文学》《特区文学》等纯文学期刊上发表小说、散文230多万字,出版专著7部,16部电视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曾获蒲松龄散文奖、全国人文地理散文奖、全国优秀剧本征集评选提名奖、文华杯全国短篇小说奖等,并入选《中国当代文艺家辞典》。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田旎,《长江航运》杂志编辑,武汉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在《工人日报》《中国交通报》《湖北日报》《长江日报》《武汉晚报》《中国水运报》《现代少年报》《少年文学报》和《椰城》《蓝铃》《百花园》《妇女生活》《莫愁》《幸福》等报刊上发表作品20多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