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推介·一幅多姿多彩的水乡风景画

——天门花鼓剧院新编现代大戏《米爹》跻身年度国家级重点打造优秀剧目行列

图片1(7).jpg 



图片5(1).jpg

 

 

“太阳啊一出呀笑哇呵呵呃/开口就唱幸呐福歌哇啊/天上的星星千呐万颗/村里喜事比星多哇(呀呵咿呵呀呵咿呵嘿)”—— 20231115日晚,橘子洲头,湘江之畔,流光溢彩,鼓乐喧天,当这首脍炙人口的江汉平原民歌小调《幸福歌》欢乐唱响之时,舞台上载歌载舞,剧场内掌声雷动,标志着参加全国第三届花鼓戏优秀剧目展演的新编现代大戏《米爹》演出获得圆满成功!

《米爹》由湖北省天门市荆州花鼓戏剧院创排演出,今年7月首演,9月参加第四届荆州花鼓戏艺术节展演,10月中旬,作为湖北省地方戏曲艺术节重点剧目登上江城舞台,10月底又成功入选由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举办的全国第三届花鼓戏优秀剧目展演名单,——一个地方剧种,凭借一台大戏,短短三个月之内,冲出水乡,载誉江城,享誉长沙,跻身年度国家级重点打造优秀剧目行列,实现了市、省、国家级舞台的三大跨越,令圈内同行艳羡称赞,创造了荆州花鼓戏“冲出湖北、走向全国”的新的艺术奇迹!这也是继上世纪八十年代《水乡情》名动京城、《飘逝的蓝印花》摘金夺银之后,天门荆州花鼓戏剧院倾力打造并大获成功的又一部艺术力作。假以时日,在不断调整、打磨、提高之后,该剧有望走上更为广阔的舞台,书写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传承、具有深厚艺术底蕴、始终在赓续艺术血脉中勇于探索求新的优秀地方戏曲院团新时代的动人传奇!

《米爹》一剧,以剧中主人公“米爹”命名。江汉平原,“爹”即“爷爷”之谓。田丰湾老支书米爹,忧心于村中青壮年劳力大多外出打工,耿耿于村中田地无人耕种,抛田撂荒,出于对土地的万般不舍,怀揣故土难离的深情眷恋,米爹不惜以死相拼,终于唤回在城里开办公司的儿子,与有志于科学种田的大学生一道,带领村民科学种田,实现共同富裕,重现水乡勃勃生机。剧目叙事手法简单质朴,以《二十四节气》起承转合、分幕推进,唱词清新顺溜,道白朗朗上口,核心唱段以荆州花鼓戏“四大主腔”中的“高腔”与“打锣腔”为主,《薅草歌》、《双撇笋》、《月望郎》、《幸福歌》、《小女婿》等极具地域特色的江汉平原民歌小调穿插其中,谷雨插秧、月下浣衣、夏夜纳凉、抢排渍水、置办年货、腌鱼晒肉、蛇咬蚊叮、犁耙水响、打工留守、家长里短、道听途说、打情骂俏、乡村爱情、直播带货……,林林总总,不一而足,构成了一幅江汉平原鱼米水乡多姿多彩的生动画卷,身临其境,观后真有归去来兮、欣欣然投身于新时代乡村振兴伟大实践的激昂慷慨与兴奋激动!——《米爹》一剧,以乡村振兴为时代背景,以田丰湾一村一隅脱贫攻坚奔小康所面临的困境阻力与矛盾化解为切入点,乡愁如丝如缕,亲情欲说还休,故土欲罢不忍,心结纷乱纠缠,在人伦亲情的血脉牵绊与无粮不稳的千年喟叹中,试图探寻中华民族千年农耕文明在新时代赓续发展的血脉源流,既雄心勃勃、立意高瞻,又扎根泥土、深接地气,浓酽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与绚烂的浪漫主义情怀交相辉映,其强烈的艺术张力与战斗性、鼓舞性、动员力,由此可见一斑!

“米爹”的饰演者夏禹昭早年嗓音高亢嘹亮,会唱,会韵味(三十六年前,笔者与主演夏禹昭常常在练功闲暇之余,捧着一个录音机,穿着蓝绸的练功服,半趴半卧在穹顶高悬的无人的荆州南门外古教堂练功场内的软毯上,一起研究琢磨京剧《智取威虎山》中的核心唱段,一遍又一遍揣摩胡新中老师《磐石湾》中的经典唱段《怎能忘》。我们的友情就是在那朝夕相处的四载少年同窗时光中结下的,几十年来,惺惺相惜,情笃谊深。)随着年岁渐长与舞台艺术实践的日益丰富,禹昭近年来嗓音还挂出了苍劲与烟嗓味儿,颇有京剧谭祖“云遮月”的味道,深得恩师胡新中大师的真传,这就为他在本剧中成功刻画“米爹”这位既倔强固执又充满机心、既执拗守望农耕传统又积极拥抱农业科技现代化、既有着浓重的“家长制”因袭传承又与寡居的田嫂暧昧纠缠耳提面命、既享受说一不二治家威权又尊重妇女推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这个丰富立体、矛盾统一、处于新旧转换时期的农村老大爷准备了充分必要的艺术条件——没有哪一位“立得住”“叫得响”的艺术家,能够拒绝岁月的磨洗与心境的修炼,天分与勤奋,缺一不可。从1986年正式叩开艺术的大门算起,入行37年来,夏禹昭能够在艺术的道路上,一路披荆斩棘,笃定前行,取得今天的成功,屹立舞台中央,更多的是靠的那股子倔劲儿——守着水乡,守着天门,守着剧团,守着落寞或喧嚣的舞台,任你港台歌曲成天嘹亮,任凭同行下海风生水起,始终内心沉静,心无旁骛,一任行乡打场风吹日晒,遑论剧场草台雨雪风霜,守得云开见月明,禹昭的付出与定力,值得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半途而废、见好就收的同业诸君总结、咂摸。

图片2(3).jpg 

左一为“米爹”饰演者夏禹昭,右一为“儿子”饰演者刘柱纲


 

“死谏”是《米爹》一剧的矛盾总爆发点。当苦口婆心、好言相劝、好话说尽,盼望儿子能辞掉城里工作,返回故土,父子重操旧业,再次捍卫“种粮大户”的往日荣光不成,倔强的老汉心机用尽,不惜铤而走险,装作被毒蛇咬伤,以死相搏。儿子闻听“噩耗”,在父亲竹椅前失声恸哭,追悔莫名。哭活了老汉之后,儿子在惊愕之余,显得异常愤怒。米爹掏心掏肺,声泪俱下,一大段核心的“高腔”唱段,如泣如诉,诉说对故土的挚爱,对土地弃之不忍无人耕种的徒唤奈何,对城市化浪潮下日益“空心化”的传统农耕文明日渐式微的怅然若失,对炊烟袅袅的田园乡愁渐行渐远、不可挽留的失落与苦闷,都在这叙事与抒情轻揉重捣、快板与慢板交替演进中推波助澜、层层递进,时而声色俱厉,时而舐犊情深,时而苦情悲催,时而语重心长,高昂激越的花鼓戏的经典旋律,直击心坎,让人热泪难禁。—— “农业农民农村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要把十四亿人的饭碗端在自己手中”,正在全党上下深入开展第二批主题教育之际,学习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三农”工作、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讲话,包括广大文艺工作者在内,我们使命在肩,责无旁贷。《米爹》一剧,以艺术化的表达,生动诠释了“农业安,天下安”这一“国之大者”,呼应了党之所向、民之所盼的伟大时代主题,“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无农不稳,无粮则乱,江山社稷,天下归心!

舞台艺术是综合性的艺术。我注意到,《米爹》一剧的出彩出圈,既有主创团队敏锐的时代触角与艺术感悟力,还有演员、乐队、灯光、舞美、音响、化妆、服装等台前幕后演职人员高效协作共演一台戏的精诚团结。没有司鼓与马锣的高下,没有主角和配角的尊卑,更没有名家与草根的门户之见,大家不分彼此,发扬“一棵菜”精神,众人划桨开大船,一唱众和声震天。吴俊出身梨园世家,早年在京山县花鼓剧团担任专业司鼓。上世纪九十年代,正是港台音乐、架子鼓、霹雳舞风靡内地的热闹时期。年轻人嘛,少不了对新生活的无限憧憬,在固守清贫与追逐梦想之间,作出艰难取舍,选择离职下海,远赴深圳海南,改行唱流行歌曲。虽睽违舞台20余载,但对花鼓戏仍是心心念念,痴心不改。这次《米爹》在武汉与长沙展演,他都受邀担任打击乐组马锣演奏员。我听说,为了确保这次长沙国家级舞台艺术展演的成功,为了《米爹》一剧文场武场乐队音乐效果,多位荆州花鼓戏知名的音乐家与演奏家,闻令而动,带上马锣、竹笛、二胡、唢呐,还有大提琴,大包小包,赶汽车,坐高铁,不远千里,不计报酬,从四面八方,汇聚星城长沙,参加乐队排练,为《米》剧的成功展演,提供了浑然一体的美妙音乐烘托。我就在想,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呢?这是受一种什么样的信念驱使呢?或许,这就是艺术家的情怀,这就是我们这个有着百年艺术跋涉史的圈中人的一种刻在骨子里的使命担当吧——不计名利长驰驱,甘当绿叶衬红花,甘当铺路石,甘当无名英雄。想到这些,便会陡生敬意。

图片3(3).jpg 


 

一部好剧,立起一个院团,唱响一个剧种;一台好戏,必有绿叶红花捧出春色满园。饰演“米爹”儿子的青年演员刘柱纲,嗓音高亢,形象气质好,那一大段“哭爹”的“打锣腔”,行云流水,以情带声,催人泪下,令人印象深刻;“光头”群众,由董红祥饰演。戏份虽不多,但举手投足,分寸感都拿捏得十分到位;关注荆州花鼓戏抖音直播的江汉平原的粉丝们都知道,天门剧院有一位嗓子呱呱叫、以唱功见长的“网红”艺术家,她的名字叫代少平,抖音粉丝有十几万。这次她在剧中饰演女主角田嫂。多年的艺术积淀与网上人气,让她在舞台上得心应手,泼辣、大胆、丰满、圆润、勤快、干练,古道热肠、扶危济困,热爱集体、助人为乐,风风火火、咋咋呼呼,是田丰湾当仁不让的“知心大嫂”。要想知道江汉平原水乡农家妇女群像的风格个性,“田嫂”可以作为生动参照;搞艺术苦,对于荆州花鼓戏这样一个脱胎于“穿街过市流浪苦、沿门乞生唱花鼓”的草根剧种来说,就更是苦上加苦。《米爹》一剧中,一位有志于科学种田的待业青年,模样英俊,身段倜傥风流,嗓音高亢中带着厚实,唱功不错,表演带着些许青涩,是花鼓戏的新鲜血液,是一位可塑之才,他叫夏浩文。听剧院杨红卫副院长说,小伙子是剧院的重点培养对象,是院长夏禹昭的公子,荆州花鼓戏的衣钵传人。——衣食无忧的夏公子,有志于接父亲的班,想必是有着强烈的使命担当与舍我其谁的远大艺术抱负的,我们真诚祝福,报以期许。

图片4(2).jpg


 

1953年,由著名艺人沈山主演的《打莲湘》、《绣荷包》,作为天门花鼓戏的代表剧目,首次参加了中南五省和全国民间艺术会演,花鼓戏以其特有的表演风格和浓郁的乡土气息首次登上首都大舞台,获得了与会代表与专家的高度评价,受到了毛主席、周总理、朱总司令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从那时算起,到以《斩经堂》《站花墙》《秦雪梅》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经典剧目的挖掘整理重放异彩和以《双撇笋》《拦花轿》《借牛》为代表的多个具有浓郁时代气息的新编现代戏的创排演出,及至1980年由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天门花鼓戏彩色戏曲影片《花墙会》上映并迅速风靡全国,再到1987年该团创作的新编大戏《水乡情》应邀赴中南海演出,受到中央领导和首都观众与戏剧专家的高度肯定与热情赞扬,荆州花鼓戏的创演始终紧扣时代脉搏、与时俱进,影响力与知名度与日俱增。以沈山、吴群、萧作君、魏泽斌、赛云霞、陈尧山等开山鼻祖为发端,筚路蓝缕,打草开荒,奠定基业;以程云鹏、杨艾枝、舒晋萍、喻新才、戴莉、吕继亮、杨楚珩、田友璋、彭正华、邵诗忠、邱忠国、胡想英、彭云娥、熊惠敏、温小蓓、郭子亚、罗吾青、周志刚、宋群洲、徐伦玉等为艺术中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再到今天以夏禹昭、李明星、董红祥、代少平、杨平、刘柱纲、刘雄、胡少缅、张静、胡爱华、周池兰等为当家骨干,意气风发,豪情满怀——建团70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天门荆州花鼓戏艺术家,永葆初心,薪火相传,弦歌不辍,守正创新,践行“两个结合”,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始终扎根江汉沃土,坚持文艺“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紧扣“出人出戏出精品”的办院理念,艺术的根基扎得愈发紧实,艺术之花开得愈发绚丽浓烈!

荆州花鼓戏的根,是扎在江汉平原的广袤沃土之上的;荆州花鼓戏的魂,是融进滔滔汉水与蜿蜒东荆河水的。

泥土是她最本真的底色,水乡是她娇美的容颜。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创编现代小戏《借牛》《拦花轿》的成功实践算起,到1987年《水乡情》名动京华,及至《向老三招婿》《九哥闹湖》《荷花洲头》《十二月等郎》《河西村的故事》折桂捧金,再到新时代以来以《米爹》为代表的水乡风情大戏的崭露头角、广受赞誉——实践一再证明,扎根本土,到人民中间去采撷创作的灵感,始终同党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深刻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这是文艺创作走向成功的真经秘笈。习近平总书记一语中的:“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诚哉斯言。

                

2023111712:38分于上海

微信图片_20231118104620(1).jpg

作者近照(前排右一)



 

作者简介:刘赋,武汉大学法学博士后,教授级高级政工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喜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