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推介·海伦·斯诺寻访伟人诞生地韶山冲

 ——《毛泽东的故乡》出版纪实


图片1(11).jpg




图片2(7).jpg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举办《毛泽东的故乡》首发式(1993年) 


                                   

海伦·斯诺对丈夫埃德加·斯诺1936年访问陕北的传奇所吸引,1937年独自开始了自己的陕北之。她冲破重重险阻,机智地躲开国民党特务警察的追踪,翻越过西安城墙到了陕北。她第一次见毛泽东,就把斯诺在保安拍摄的头戴红军帽的照片给毛泽东看。毛泽东第一次看到自己如此漂亮的照片,大吃一惊。然后海伦又给唱了唱了一首《南泥湾》,两个人从此一见如故。为了她方便采访,中共中央给他配备了一位小红军做她的通勤,帮助他到处采访。海伦作为一位女性,她几乎采访了所有的红军女领导干部。如蔡畅、康克清、贺子珍等,为她们写了小传 都收集在她写的《红色中国内幕》(又名《《续西行漫记》中。在采访期间,毛泽东多次到她和史沫特莱(美国记者)所住的窑洞去探望,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42年,斯诺夫妇因为报道了皖南事变,被蒋介石驱逐出境。在以后的岁月,他单独住在麦迪逊小屋,专心写他在中国的见闻。然而,在美国法西斯麦卡锡横行期间,海伦遭受残酷迫害,失去自由达23年,她找不到工作,失去自由,她的著作在美国不能出版,文章没处发表。尤其是她写中国的书,要想出版简直比登天还难。然而她魂牵梦绕还是想念着中国的毛泽东。

35年以后,1972年中美关系解冻,海伦终于有机会重返中国。当时由于健康和其他原因,她没能见到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朱德夫妇会见了她,邓大姐代表周总理对她说:在中国,你想去什么地方就去什么地方,想待多久就待多久。而他的愿就是要到韶山看一看伟人毛泽东的出生之地。于是海伦便登上了南下的列车,来到长沙。毛主席知道海伦的行踪后离开了,便写了一封亲笔信,派人乘专机送到长沙。毛主席写道:

 

尼姆·威尔斯(注:海伦的笔名)女士:

你来信及《续西行漫记》都收到,信写的很好,书也早看过,很感谢你的。祝你归途一路顺风。

如果你愿意的话,欢迎你以后再来中国访问。

毛泽东一九七三年一月三日

       

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慰问和周到安排,以及两位伟人对她的情谊,海伦十分感动。为他这次的韶山之行增添了很大动力,也打开了方便之门,还特别安排外交部的女翻译邓秀梅和资中筠两位一路随行,照顾他的起居和访问行程。

从长沙到韶山104公里,66岁高龄的海伦乘汽车前往。他的采访顺序是:省会长沙、湘雅医学院、周南女中,而重中之重是毛泽东的出生地韶山。她认真参观了毛泽东故居、湖南第一师范、岳麓山爱晚亭、橘子洲、清水塘,以及秋收起义地浏阳文家市等地。

微信图片_20231212111914.jpg



对于这次访问,海伦颇为自豪。她后来回忆说:无论是她的丈夫斯诺和其他人都没有全面参观过韶山冲。因此,她自称是参观韶山冲的第一个外国人,至少是第一个外国记者。由于毛泽东给他的信函,使在湖南长沙、韶山一线的参观访问一律开放绿灯还破例为她开放了从未公开让人参观的处所;而且得到允许,他可以使用毛泽东曾经用过的床铺及相连浴室。她激动说:虽然我很热爱乔治·华盛顿,但是在美国,没有人邀请过我在他的床上睡觉。韶山乡亲们从板栗树上采下板栗给她做菜吃。毛泽东的乡亲们这种朴素而亲切的热情,使她有重返故里之感。

海伦说写《毛泽东故乡》的原因要了解新中国,就必须站在毛泽东诞生的这个院落的地面上,去触摸他与大地密切关联的环境。所以,他既写了韶山迷人的风光、毛泽东故居的宅院和房屋陈设,仔细欣赏了毛泽东父母的照片,他非常哀痛的陈述毛泽东的一家有六人为革命而牺牲的事情。她说毛家人为此付出了多么可怕的代价。她写到了毛泽东的战友邓中夏、恽代英等人,称赞这些革命者不为求名,不为求利,冒着生命的危险从事革命事业,一旦被捕,就显示出英雄本色,宁死不屈。他在湖南韶山拜访了饱经风霜的红军老战士,赤卫队员,看望了农民老大娘和农村小姑娘,询问他们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生活变化这位66岁年近古稀的老记者做如此深入的采访,真是我们新闻工作者的楷模。

海伦参观了韶山,使她对毛泽东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他认为毛泽东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化身。他以如椽大笔写道:毛泽东的一生就像一幅宋代的万里山水长卷,在他的一生中,人们可以透视到从2500年前的孔子到原子弹装置的重大变化。……横跨中国的万里时空。

海伦作为一名正直监毅、独立性极强的女记者。在麦卡锡迫害时,年迈体衰,没有工作,但她坚决不接受任何救济与施舍,这次到中国访问,也不接受我方资助,她是卖了家中的毛毯作为路费来中国的。回去后,1972~1973年,海伦是在极端贫困和艰难的日子里,写下了这本《毛泽东的故乡。过了14年,也就是1986年,中国研究斯诺的学者安危先生到美国访学,再次拜访了海伦·斯诺。那时她已80高龄,贫病交加。海伦要安危帮助他清理家里存放的著作、手稿、书信和文献等资料。海伦的卧室只有八平方米,客厅有30多平方米,却堆满了家具、工具、大大小小的纸盒、纸箱等杂物,安危在清理工作收尾时,从一堆手稿中发现了一部长达数百页的手稿(MAO  COUNTRY),即《毛泽东的故乡》。安危看了以后十分惊喜,问海伦这本书为何没有出版?

老人敞开心扉,十分忧伤的说:我写书主要是写自己在中国不寻常的经历,我写作不是为了赚钱,而是表达一个纯正的美国人民的思想感情,出版商赚不了钱就不愿意出版。她接着说:1950年到1960年的麦卡锡时期,没有一本进步书籍能够找到出版商,甚直到1970年还是这样。但我一直不停地写作,一共写了40本书稿,.......大部分书还堆在这里,因为我在等待,等待着一个有利的时机到来。

也许是历史的巧合,这个时机终于来到了。上世纪90初,我正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担任总编辑。我的朋友安危把《毛泽东故乡》初稿,送给我参阅。1991年,我正为毛泽东诞生100周年组织图书选题,便立即把这本书列入纪念毛泽东诞辰百年的选题中,并告诉了安危先生。

微信图片_20231212111937.jpg

安危后来回忆这本书的出版经过时回忆说:海伦说她的书在美国不能出版,讲的是实情,当时我国出版业并不太景气,大小出版社都以有无经济效益为前提。但是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尹均生教授却不完全这么想。早在两年前,他就看到故乡的手稿,我开始还有些犹豫,能出吗?尹教授肯定的回答:能出,赔钱也应该出。我写信告诉海伦这个消息,她高兴的没有病了,又是翻照片,又是写中文前言。称她多年等待的那个时机到了。海伦说:他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才算有远见卓识。

1992,我们出版社申报《毛泽东的故乡》选题后,湖北省新闻出版局和国家新闻出版署很快就批准这个选题。为了赶在19931226(毛主席生日)前出版,在炎夏的酷暑中,我亲自担任责任编辑,初审后,我觉得《毛泽东故乡》真是一本难得的艺术化的人物历史传记,思想深邃,文采斐然,风格独特。对有疑问的地方我请安先先生转致海伦·斯诺女士。海伦当即回复,慷慨地说我的书不要稿费。编辑对文字可以删节,但不能改动原话。我们就按照海伦的意思处理。然后又邀请中文系和历史系两位专家终审。他们一致认为:这本毛泽东的历史传记对于我们认识毛泽东本人和毛泽东思想都具有指导作用,无论从现实角度或者历史角度看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在国内出版业不太景气的条件下出版这本好书是难能可贵的决策,是该社坚持两为出版方向的生动体现。

微信图片_20231212111924.jpg



本书出版后,国内外反应热烈,1993年获得湖北省优秀图书奖,并列为中国图书奖入选佳作之一。武汉、西安两地举行了简单而隆重的首发式。后来在北京纪念海伦诞辰100周年的大会上。华师出版社向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捐赠100册《毛泽东的故乡》送给中外学者。美国著名记者索尔兹伯里说:海伦是幸福的,她的书在美国不能出版,在中国却一本接一本的出版,这对海伦晚年那孤寂的心是多么大的安慰呀!日本《中国报告文学》杂志刊发了我写的《毛泽东的故乡》内容介绍和评论。国内人民日报(海外版)、新闻出版报、中国日报(英文版)、西安日报、党史博采、湖北日报、长江日报、湖北广播电视、书刊导报、中国出版年鉴等权威报刊纷纷发表书讯和书评。

86岁的海伦本人更是兴奋异常,他不仅为本书出版写了新的序言,她说:《毛泽东的故乡》在中国翻译出版,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里程碑。1991年是历史潮流大转变的一年,……1993年,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时,中国出版了《毛泽东的故乡》,是有其历史意义的。她委托安危在武汉《长江日报》上发文说:《毛泽东的故乡》在中国翻译出版是中国现代文明的体现,它显示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及安危、剑华两位译者的远见卓识。她深有感触的说:我多么希望美国总统们及其他人都能够读一读她的《毛泽东的故乡》和《重返中国》两本书,了解一下中国作为一个进步的、革命的国家,在其蓬勃发展的阶段所取得的令人震惊的成就。他还满怀激情地渴望中国的青年一代能够研究历史,能够继续从事架设(中美友谊)桥梁的事业。海伦还特别感谢武汉有敢为人先的精神和出版社具有远见的决策。可惜的是,这是海伦.斯诺生前出版的最后一本著作,这成了海伦一生写作的绝唱,也是她和毛泽东的友谊绽放出的最美的花朵,鸣奏出最绚丽的华章。

1997111日,海伦在康州麦迪逊家中溘然去世,享年90。中国人民失去了一位最好的朋友。

追思这位伟大的女作家,我不仅禁想起 1981年和1982年,美国学者南加州大学乔治·奥·托顿教授和苏珊·布·东尼博士两次提名海伦·斯诺为“诺贝尔和平奖”人选,被该评委会否定。1995年,美国学者海尔曼、众议院议员罗斯·德劳路、国会议员约瑟夫·利伯曼写信给克林顿总统。后者在信中说:“斯诺夫人以毕生的时间,充当了这个国家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友好使者之一。……很少有人能以斯诺夫人那样的方式,给我们源源不断地提供有用的中国信息,她帮助我们打开了中国大门,我们大家都很感激她。我希望您对这一请求(授予海伦·斯诺“总统自由勋章”)予以考虑。因为斯诺夫人确实是一位值得全国认可的人物。”但是这一请求遭到了白宫的拒绝。然而我认为,历史永远是公正的。西方某些政客和学者的偏见永远不能掩盖海伦·斯诺在文学方面的灿烂光辉,以及她为中美人民友谊所做出的伟大贡献!总有一天,斯诺夫妇的作品不仅书写在大地上,而且会高高悬挂在蓝天上,为全世界人民所仰望。

 

谨以此文纪念毛泽东诞辰130周年 !                                         

2023128写于武汉

微信图片_20231212111959.jpg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尹均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斯诺研究中心主任,《求是》杂志荣誉第一读者,已发表著作、诗文400余万字。

 



喜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