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录·追思父亲

2dab7a5f3d0843ce9747f6cabb1eabef.jpg

父亲生前照



父亲1950年从武大法律系毕业,解放前曾参加地下党的外围先进组织,因爱好写作,曾任《武大学报》的主编。父亲毕业被分配到《长江日报》,在那工作了一辈子。

父亲喜好读书,每当读到得意之处,就有成段的京剧片段从他口中飘然飞出。

父亲从一名普通记者成长为《长江日报》最优秀记者,最硬的笔杆子。《长江日报》的社论由父亲担纲主笔。

父亲60岁离休后他说:“我人生的第二春开始了……”并自诩为“金秋少年”。因有厚实的文字功底和“金秋少年”的精神状态,他便顺利地被《人民日报》聘为特约高级编辑。

08d0aa678ece44789072c0e497afe8c6.jpg

 风华正茂的父亲母亲


 

清晰记得,小时候家里除了书还是书,一间不到30平方的屋子,大书柜就有三个,凡去我家的亲朋好友第一句话就是:哟,你家好多书啊!

解放前,母亲三代做童工出身,妈妈没有上过一天学。解放后,凭籍翻身热情给报社不断投稿,而成为最优秀的通讯员。父亲是高材生,又是报社优秀干将,自然成了妈妈的偶像,文化学习方面父亲给予她不少帮助。理想,志向和刻苦努力,妈妈终于成为《湖北日报》党报记者,在新闻战线工作了一辈子。

a1b6498556c643b3adca78c5b30b6ecb.jpg

 当年父亲和全国妇联 许云夫妇合影



3岁多,父亲就开始要求我背诵《唐诗三百首》。

5岁时要背毛主席诗词,在我的同龄人中,我算是最早登台表演的小男孩。

5岁开始,几乎《长江日报》的每次年会,我都会作为家属代表,上台为叔叔阿姨、哥哥姐姐们朗诵毛主席诗词或唐诗。时至今日三十多年过去了,毛主席诗词我一字不落脱口而出。

家庭的熏陶养成我良好的学习自觉性。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父亲便要求我每天写日记,若有一天未写,后果很严重。父亲还给我定了二个铁律:一是不许记流水账,二是不能重复,最好记下真实感受。可我哪来那么多东西写呢?沒办法,我除了在家看书,几乎每天必去的地方就是新华书店。中学后去得最多的除了新华书店,还有校图书馆。

 bd1fec55e0c4421fb43d4b218c025146.jpg

 父亲和我弟弟当年在“五七干校”的合影

 

父亲嗜书如命,既爱看书,又特别爱惜书(小时候,我认为书籍就是他的父母)。父亲不允许我们折叠或按压书,以至家中藏书几十年过去了还依然如新。

3a7d336b7df246cbb2c0d7cdc0ab0e24.jpg


 

记得,家中常备有一块大的有机玻璃(内核有彩色花卉),是专门用来压书的。

看书前必做三件事—一是检查指甲,长了要剪;二要肥皂洗手方可看书;三把书轻轻打开后,用有机玻璃压好后再看。看完书呢,父亲还要检查我的《读后感》。

我记得特清楚的一件事是;我开始读初中时(他沒发现我偷听),他有点自豪地对来访者说:“我儿子现在有了一点分析能力,他看了《斯巴达克斯》的三个不同版本,能说出每个版本的优缺点,这有点难得!”

父亲与同仁的对话有点深奥我不太领意,但父亲话语中的自豪感我能感受到。

我读书时,有不懂之处问到父亲,父亲的回答总是简洁而清晰。

有一次,我读到一个名词问其意,父亲略作思考。然后慢慢闭上眼睛,左右摇头,说道"苦思冥想",即“苦苦思索,冥想其中”,我会兴奋地大叫一声“我懂了”。

离休后,父亲被聘为《人民日报》特约高级编辑,还兼任《中国老年报》湖北记者站站长,先后担纲主编《武汉年鉴》,以及70多万字的《中国精神文明年鉴》。特别是《中国精神文明年鉴》,被原中宣部刘×山部长称之为"中国脊梁精神"。

父亲博学多才,为人谦和,对人永远是和善而真诚的微笑。我们家族中,几乎所有亲戚都以父亲为荣,论情商,论知识,论才学,论人品,我们家的亲戚和他的精神境界有不小一段距离,他永远活在我们家族心中,也永远是家族中的一面楷模!

13年前,父亲执意要只身前往汶川采访,问他为什么?他说:中国面临这么大的灾难,我作为老一代新闻工作者,不去将是这一生中最大的遗憾!

后来,父亲一去就将近两个月,凭着老新闻工作者独有的职业敏锐、职业精神、职业素养,在相关媒体刊发出一系列有温度、有高度、有影响力的纪实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后来,曾有多名汶川当地受难者家属不远千里,相继来到武汉,拜见父亲,以表达感激之情;父亲还帮助多位因为地震患有心理疾病的汶川百姓走出心理的阴霾,开始阳光新生活……

feeeedf2496e4bc48326732921feb162.jpg

父亲在北京参加全国人大会议

 

 

可是,可是父亲,自汶川采访归来后不久,却不幸染上了“鲍氏杆菌”的罕见病,两年后,因无法根治83岁的父亲与世长辞,永远离开了我们!精通医学的弟弟曾说,如果不是患上难治之症,父亲可能还会活很长时间。因为父亲临死时的脑沟,还相当于40岁中年人的脑沟年龄!

 5036a342d7ad460f87f3cbc61611ec31 (1).jpg

全家福

 

我父亲母亲都是记者。母亲退休后患上了老年痴呆症,生活质量相当差,一年有大部分时间是在医院中度过……。我心里很难受,尽最大程度尽孝。

前几年,我看到母亲走路都需要人搀扶,(她几十年记者风风火火,常常从武汉关走到黄浦路又返回)党和各级政府对老年群体十分关心,扶持形式多样的系列养老机构,让为新中国初级阶段建设者,老有所依,老有所靠。

知识分子家庭成长的我,应继承发扬父母的优良基素,承担社会责任义务。

我的艺术圈中的老朋友们,有追求,有艺术爱好,精神抖擞,活力满满;我应搭建一个健康、阳光的正能量文化艺术展示平台,把身边这些“艺术老人”热爱生活、热爱艺术、乐于奉献、宣扬美好、展示自我的精神风貌,更广泛地传播开来,发扬光大,退休后活的有质量。我组率百人去养老院慰问演出、率百人去革命老区扶贫演出、率百位音乐爱好者举办金秋艺术沙龙,建立《江城金秋才艺百佳榜》。我们百位优秀老人用诗歌、书法、绘画、刺绣或音乐舞蹈去大胆展示自己的才华与风采,共庆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该稿当年被某平台发表时,正值李为民组团在革命老区慰问演出


 

我计划在有生之年,编辑完成一本书,叫《中国中老年健康文化娱乐大全》。这本书,是一个没有围墙的老年大学,解决人们的终身学习问题,让天下更多的父亲母亲都能在退休后很方便地获取自己喜欢的最想要的健康和娱乐的项目。

艺术家佟文西老师,还有很多的老师和朋友特别支持我。

基此,我力争用两到三年时间,完成这项利国利民利老人的【文化康养】系列【工程】。启励全市乃至全省老年人退休后的更有精,气,神。活出老年人的风彩。

1716819245866541.jpg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 李为民,武汉大学 EMBA ,武汉音乐家协会会员,曾在外资和国内企业做过职业经理人。热爱艺术、文学、音乐,喜欢创作歌词、谱写歌曲及绘画艺术。文风简洁,语言朴实,描绘细致,观点鲜明,深受歌迷们喜爱。钢琴十级优。长期从事公益活动,曾多次率百余人团队到市级敬老院、武汉一些大型社区和革命老区红安等地慰问演出。坚持创作,配合著名诗人、词作家佟文西教授的词作,谱曲约百余首,最著名的作品有《做自己的英雄》《老年美少女》《老年美少男》《老年少先队员》《老了真好》《感恩好人》《干起来,拼起来》、《川江号子》《星辰未眠》《洪湖恋》《中国红我生命的红》《在东湖和屈原对话》《新疆硬石头》《快递小哥》《祖国啊我永恋的祖国》《守在人民心上》《紧紧跟着你》《江城大武汉》《我真想是你的手机》《喊西藏》《我要回西藏》《土家之恋》《土家情歌》《心在一起》等均获得听众好评,分别在省市电视台热播,并在武汉三镇热唱。与著名词作家佟文西举办过3场《佟文西、李为民作品音乐会》。

5dfb42106767e08800b4fd63600940e (1).jpg

作者近照



改编者简介:左惠荣,武汉市人,195410月出生。1961年至1970完成小初学业。19712月,响应毛主席号召,随知青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1975年招工回城。1980年发表作品《新七十二家房客》。1980年至1990年采写全国劳模及名流人物其中有《五.一劳动》奖熊汉仙,武商总经理毛冬生,相声大师马季,电影《严凤英》扮演者马兰,电影《开国大典》宋庆玲扮演者肖惠芳,电影《咱们的牛百岁》田福扮演者陈裕德等演员。2014年退休至2024年,用新闻通讯,散文,散文诗,中短篇小说《夜,飘飞的风筝》等不同体裁形式发表作品500余篇。



 

 

 

 

左惠荣点评

李为民老师的《追思父亲》,折射父亲的教诲令其健康茁壮成长。每段字句都带有感恩父亲的情感温度,令人感动。

三十四年前,在重要采访活动记者席上与李为民老师的父亲《长江日报》总编李泽同席。李泽语言精辟逻辑严谨的发言我记忆犹新……。

佛说:“人与人的相识相遇是上天安排好的,是来渡你的……”没想到30多年后我与李泽总编的儿子李为民相识。且担任由李为民组建《中国中老年人健康娱乐文化大全》一书的采编。愿为此书竭诚尽力,做好【文化康养】工作。



喜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