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沿江天逸文脉
皖南的肌体上,有一条血管叫青弋江。青弋江衍曲,回湍,自远古开始,便是一条勤劳的河流,一直流淌到了今天。几千年来,青弋江由雾淋湿,清澈,飘逸,有老子、庄子哲学的柔意,又有仙气从古代神话中灵动出来。对动物、植物,与人类,青弋江有着普爱的平衡力,但不矫情,更不会煽情,只会用平静的河流语言,抚摸万物,或生灵。于是,便有了万物兴茂、生灵情密的景象。流动,是青弋江的生命形态。至今,青弋江流动的地方,仍有先祖生息的脉动、百姓临水而居的精神坐标,与古色的小镇,或码头,还有宏峨的庙宇、炷香的虔诚,与并席说话的佛道。而且,青弋江养人,是一条有灵魂的河流。于是,沿江两岸天逸文脉,名流滚滚,水文化、徽商文化、徽派建筑文化奇肆合一。
第一节 水韵流淌
长江的奔腾,源于百川持续的入流,与众多支流的汇盟,比如雅砻江,也比如青弋江。青弋江蜿蜒,是长江的一条支流。她忠贞不渝,坚守着一个方向,向着长江奔流,从不见异思迁。关于青弋江的源头,人类寻找的身影总是前驱的,承袭的,但,青弋江总是一片舟楫世界,流淌着千古的水韵,也流淌着白帆、竹筏,与唐诗。江水涵养的地方,有良畴、林莺,与啼翠。青弋江奔涌了几千年,不绝于今,也源于支流多,水经与溪纬交织,群脉相连。
一、 江名溯源
早在春秋之前,青弋江便诞生了,没有称谓。这条河流流入西汉时,开始有了名称,叫青水,有时候写作清水;流入东汉时期,这条河流有了一个新名,曰冷水。名冷水,名青水,都与青弋江本身没多大关系,却与水阳江水系发生了关联。水阳江水系卧于青弋江右边,名噪两汉。两汉时期,帝王的视线从长安、洛阳伸向皖南,御光看到的是长阳水系。当时,长阳水系名气大,淹没了青弋江。从《汉书·地理志》《说文解字》中可见,冷水,与青水,都是出宛陵,再西北入江的。汉时的宛陵,便是今天的宣城。宣城之旁,有一条水阳江贯注,水阳江从汉代或更久远的时候流向了21世纪10年代,并于芜湖境内与青弋江合流后,再注入浩浩长江。看来,西汉的青水、东汉的冷水,指的都是水阳江水系,不是青弋江了。
当然,也有历史地理学家认为,青水,或冷水,就是青阳江在两汉的名称。
至隋朝,这条河流便有了新名称,曰青弋水。隋朝人用水命名,不用江,也许是目光所限的原因,还没看到这条河流的滔势,或只看到了这条河流的某一段。然而,隋朝官方给了这条河流一个名分,专属的,不是依附于水阳江的。在隋朝皇帝眼里,这条青弋水迤逦,也是隋帝国的一条血管。是隋文帝时代命名的,还是隋炀帝时代命名的?这不重要,重要的是,隋朝存活了不到40岁,很短暂,却能俯视到这条青弋水。于是,青弋水更流畅了。当隋朝大厦倾覆之际,青弋水依然是一河的清澈,她不会哭泣,不会用混浊的眼泪给隋朝送行。
李唐时,也沿袭了杨隋时的名称,叫青弋水。不过,李唐时,青弋水是指南陵至宣城之间的河段。芜湖境内的河段平缓,名芜湖水。与青弋水、芜湖水并称的,还有泾水,但,泾水不指这条河流的某一段,指的是支流徽水。徽水发源于绩溪徽山仙严岩尖西麓,从海拔1117米的高度启程,一路向北奔,再注入青弋水,青弋水便有了徽水的气息,说她是泾水,也就少了几分牵强。
北宋时期,承祧了李唐的叫法,一曰青弋水;一曰泾水。
公元1127年,赵构在应天府创置南宋。称这条河流为青弋江,便始于南宋。南宋长达152年之久,是从何时开始叫青弋江的,没有找到文字记载。南宋的青弋江,依然指的是南陵至宣城之间的河段,芜湖水、泾水的所指,也与李唐时是一样的。对于泾县境内的河段,南宋另称为赏溪。至朱明帝国,泾县境内的河段名赏溪,又名泾溪。泾县之上,石台县境内的河段,名舒溪;太平县即今黄山区境内的河段,名麻溪。泾县之下的河段,统曰青弋江。而支流徽水,便更名为藤溪了。至于泾水之名,却退出了南宋朝野的嘴唇。
清朝时,对于这条河流的称谓,大体与明时相近,只是将泾县之下的芜湖河段独列出来,名长河。另外,对于支流徽水,改藤溪为泾水,恢复了原名。
从以上称谓的演变看,青弋江之名始于南宋时期。南宋有位地理学家,名王象之。他弃仕隐居,用了30年的生命,著成《舆地纪胜》。在书中,王象之论及了这条河流名的脉络,以及长度的异动,最初是南陵至宣城之间,继之,是泾县以下至入长江口,后来,是泾县以下至芜湖之上。这说明,青弋江之名涵盖的河段是局部的,不是这条河流的全长。
青弋江之名,始于唐朝,也是历史地理学家的另一种认知。《新唐书·地理志》曰,“有永丰陂,在青弋江中,咸通五年(865)置”。
至于为何名曰青弋江,唐时,或南宋,都有一个依据是,南陵至宣城之间的河段边上有座名镇,曰弋江。西汉时,弋江便是宣城府的首都了。弋江之前,加上一个“青”字,说的是这条河流的颜色,清凌凌的。《汉字宫》曰,甲骨文和小篆的青,上面是荧,表示读音;下面是月,表示月亮。这自然就有了透明的意思。
往往,一条河流的长度增加,总会与源头的寻找相随,距源头越近,河流便越长;越逼近源头,河流的长度就更真实。寻找源头的活动,是对一条河流认识的展开。从地理学角度说,源头大多藏于崇山峻岭,或深山老林。应了一句话,叫水往低处流。
关于青弋江的源头,如前所说,大多止于南陵县,比如南宋,因为南陵县有一条县河,名漳河,纵贯全境,并与青弋江沟通,便以为漳河是青弋江的源头了。南宋的目光没看远方,看着脚尖。清朝之前,漳河不叫漳河,叫淮水,或漳淮水。至清朝,才将这条长115公里的河流称为漳河,沿用至今。
大明帝国姓朱,朱元璋及其后代皇帝都清楚,他们生命的源头在安徽凤阳,凤阳距青弋江不远,但高居于应天的龙椅上,他们忽略了青弋江,任由民间仍将青弋江的源头定格在南陵县。这是历史的局限。明末有个地理学家,名徐霞客。他好游行,大半辈子在行走,在路上。徐霞客游览过九华山、黄山,写下过不朽的游记,至今还沁人心脾。青弋江的源头就在他的这段游历中,他没发现,这是徐霞客的人生遗憾。如果他发现了青弋江的源头,今人会更怀念他。
公元1796年正月初一日,清朝新帝嘉庆登基。不久,权倾前朝的和坤以白绫自尽,为他的乱政埋单。嘉庆帝黜奢,倡实,“咸与维新”。于是,全国便有了开创之风。于是,泾县官方启动青弋江源头探索计划。有一次,从泾县出发,溯徽水而上,造访了徽水支流玉溪河、乔朱河,与白沙水等,又经旌德县,到达绩溪县,一直寻找到了徽水之源。徽水发源于徽山仙严岩尖西麓。站在海拔1117米的山间,探源队认为,徽水是青弋江的源头。
然而,人类寻找青弋江的源头没有止步。
民国年间,《中国省别全志》面世,其中对安徽省的文字表述不少,配有多幅地图,有一目专述青弋江的水运,最主要的是,以青弋江统称这条水系了,这是日本人实地查访青弋江的结论。当然,日本人查访、撰写,与出版,本身是一场阴谋,意在侵华。撇开日本帝国主义肮脏的侵略野心,这部著述的参考价值还是淡不了的。
其时,中国人也在研究青弋江,比如胡澱咸。青弋江芜湖河段边有座小村,名胡湾村,胡澱咸的生命便起源于这座村。或许,青弋江水喂养了他,对这条河流格外有情。当时,中央大学为国立,名校,学子大多仰慕。胡澱咸考上了。告别胡湾村,赴首都南京深造,但,青弋江的波浪仍在他的血管里涌动。于是,胡澱咸以21岁的激情、独特的发现,写下了一篇名作,叫《青弋江流域概况》。很快,发表于《地理杂志》。于是,民国的大地上,出现了一种新概念,叫“青弋江流域”。胡澱咸的基因里,有书香、创造,与祖训,他的视野广袤,从区域经济地理学角度切入,提出了这一新概念,独立,富有创见,影响深远,至今,这一概念还走俏于官方、民间。
曾经,日军的枪口林立,瞄准了青弋江流域,但,沿岸人民与武装力量却以正义的子弹,驱走了外侵。于是,青弋江流域便有了以往的静谧,国民政府便发动对青弋江的勘测,源头的寻找,与河床的治理,获取了一些实地的数据。尽管后来并没有实施治理,但,以官方的名义,始将青弋江统称这条河流的水系了。
新中国建立后,安徽省多次实地勘测青弋江。于是,青弋江的源流、支流的分布,便袒露出来,考察员的目光便惊喜了。于是,309公里便成了青弋江的长度,另一说为291公里。于是,美溪河便成了青弋江的正源。美溪河,又名清溪河,水如其名,是清亮亮的,更是圣洁的。这条河流一直隐居,藏在黟县。黟县生长在皖南山区西部,黄山山脉横贯,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就有52座。美溪河与蓝天若即,从拜年山与黄金尖之间流出来,逶迤,与婉转,流向长江。
美溪河,青弋江的初乳。
当然,这是大自然的恩赐。古时,黄山亦名黟山。公元221年,秦始皇便在这里置县,名黝县,隶属鄣郡,后更名为黟县。黟县居于黄山山脉,以及黄山南坡、北坡之上,峰峦绵延,海拔高,谷又深,便是黟县的地貎了。这种地貎凸凹相间,高低错落,其发育是地质内动的结果。
黟县普育河流,10公里以下的河流近120条,10公里以上的河流也有12条。黟县丘陵地带,与盆地,河流密麻,如网;低山区,与高丘陵区,河流多交叉,如树枝;中山区,水系呈放射状,尤以拜年山、三府尖等地为最。
美溪河含羞,但,因青弋江而撩去了面纱,玉貎、素颜都展示出来了。美溪河,至今也不会化妆,本色,如村姑。毕竟,化妆品有化学成分。从骨子里,美溪河看不起化妆品。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田友国,湖北省长江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兼总编辑,《中华长江文化大系》主编。南京审计大学等高校客座教授。著名作家,已在《长江文艺》《作家》《安徽文学》》《《延河》《创作与评论》《山东文学》《北方文学》《奔流》《鸭绿江》《当代小说芳草》《都市》《时代文学》《特区文学》《中华散文》等纯文学期刊上发表中短篇小说、散文230多万字,出版短篇小说集《心难眠》、长篇历史文化随笔《铁规铜宗》等5部,撰写《古人类化石探秘》等16部电视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曾获《安徽文学》年度奖、蒲松龄散文奖、蔡文姬散文奖、全国人文地理散文奖、全国优秀剧本征集评选提名奖、文华杯全国短篇小说奖等,并入选《中国当代文艺家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