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粉 木屋里的烟火/陈铁虹
二、百姓精神的寓所
古村落、古民居,与古祠堂,散布于青弋江流域,聚合着大众的血脉、情感,与灵魂,是一种安居载体,甚或精神寓所。古时,这片土地也有战火的舔及,但,相对正面战场而言,刀光、弹影要稀疏一些,尤其是源头。最初,这里的先民系苗族、古越族。后来,闽粤越人、部分中原华夏族人也入迁此地,谓之山越。
河流、植物的原生态,又宜于人类的居住,于是,便有许多外地人在颠沛之中也落脚这里。特别是战乱,将北方人口逼上了南迁之路,永嘉之乱、安史之乱与黄巢起义、靖唐之乱,从两晋、唐至北宋,外地人更是觉得,这是一个避难的地方。最初,是一个人,或一个家,冒着冷兵器的寒影,躲在这里,谓之棚民。之后,是留念这个地方,临水筑屋,居住起来了。于是,这里的汉族人便多了起来。于是,多族人通婚,合为汉族了。
一村一姓,是古徽州的“门面”。如果人丁兴旺了,便择地建一个分支村落。由此发展下去,便有了一个家族,家族的源头当然是姓氏与血脉了。比如,歙县的汪姓有20处,组合成了一个汪氏大家族。当然,汪氏家族不止于歙县,延伸到黟县、休宁,与祁门。一个大家族要有向心力,便得祭祀祖先,便有了祠堂。祖先仙逝了,但供奉于祠堂,至高无上,祖先便活着,因为比在世还有威信了。所以说,祠堂是一个家族的心脏。
泾县有个叫茂林的地方,茂林有两个名村,一个名潘村,一个名吴村。两村之间,流淌着一条小溪,名古溪。年岁老,便得古溪之名。临溪而居的吴村、潘村,也有千年的岁月了。但,古溪照常流,临溪人家照常缭绕着炊烟。潘村的始祖名潘日宝,早在北宋之初,潘日宝便携两个儿子,迁于茂林,对古溪一见钟情,就此定居下来。至明、清,古溪边潘姓人口有1万之多。潘村也是命途多舛,太平天国时的一场战乱,殃及了无辜的潘村,潘姓人口突然之间成群涂炭,幸存者不及1千人。潘村元气伤得很重,至今也未重振明、清时的族雄,但潘村在茂林还算大村,潘姓后裔还散布至三甲村、六甲村了。
几乎,与潘村开族的时间相近,吴村的始祖也是于北宋初年至古溪的。
按说,一个吴姓,一个潘姓,以一条古溪为界,分占一处,多少会有矛盾发生。然则,自古以来,潘姓立溪西,吴姓居溪东,两村人相安、祥和,“东溪菱栗西溪藕,更煮溪流作春酒”,便是美俗,更有元代散曲家马致远小桥流水人家的清新、幽静,与意蕴。至于何因构建了这样的睦邻关系,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同喝一条古溪水,互德相仁,为其一;好义乐施,抢着在古溪上建桥,为其二;吴、潘两姓同源姬姓,为周太王古公旦父之后,同根,同祖,为其三;名士多、显宦众,文化易融通,为其四。
水粉 暖阳/陈铁虹
潘村、吴村,极为低调,也许是不想扰了古溪的梦境。活水穿村、三里新埂,与十里长堤,是吴村的景观,或引水,或护岸,一律是静静的。潘村也多有景观,古溪禅院,是潘日宝定居后便新建的,其后裔于公元1732年又建了一座一心庵。后来,水口庵、八面佛,与关圣殿,也立于潘村了。但,它们不声,也不响,默默地立着。古溪上,石桥多,比如,古溪桥、文笔桥、金鸡桥、半月桥、河帅桥、香倌桥,与西边桥,也是静静地守候着由宋而来的脚步。正因为这里的安静,是过日子的地方,吴姓与潘姓通婚,融合,骨子里也多是安静了。当然,另有外村的女子顺着这条古溪,嫁与吴村,或潘村,安安静静地过日子。
唯一彰显气势的是祠堂,与牌坊,祠堂包括宗祠、支祠。公元1639年,吴村出了一个高官,名吴尚默,为明末崇祯帝的湖广布政使。吴尚默倡建吴氏大宗祠,便得到了吴氏家族的响应。于是,1千多平方米的土地上,便由64根圆木柱、18根方形石柱,支撑起了一座大宗祠,建门厅、叙伦堂,与寝室楼,依中轴线渐次推进,所谓三进。叙伦堂,议事的地方,而寝室楼不住活人,是历代祖先牌位的安放处。祠堂大门,有一块横匾,上书:吴氏大宗祠,为吴氏秀才吴国抡所书。两边是一副楹联,镏金字,由泾县知县李邦华书,上联曰:“延陵世泽传江左”,下联曰:“泾里名家著水西”。可见,吴氏家族的地位非同一般。宋时,吴氏便有父子进士;清代,吴氏有人署吏部尚书,也有人官至山东巡抚。
黄山太平湖北岸,有一个古村落,名查济。较之潘村、吴村,查济规模更大,有皖南第一之称。查济为古民居群,隋初开建时,应了中华一统的和声。宋、元时,这里大兴民居,至明、清时达到鼎盛期,村民逾7万人,建有108座祠堂、1108座桥梁、108座庙宇,与18座牌坊。至今,查济古民居群已有1400多岁了,但,明、清古民居还有200多座,以爱曰堂、诵清堂为代表。现存最古老者,当推元古民居德公厅屋,建于公元1333年。德公厅屋藏在村落的深处,唯有一条窄巷伸向它,曲了又折,战乱的烽火舔不着它。不然,这座四柱、三层牌坊式的门楼,也禁不住会在战乱中腿发抖,甚或,坍塌。然则,德公厅屋的粉墙、黛瓦,与马头墙,仍由600多年后的月光照临着。
黄山之南,有一座黄田村,一片古建筑群便坐落在这个村落。黄田村不是以姓氏而命名的,居住的大多为朱姓人家,所谓“朱氏族大,纵横十余里,户口数万”。黄田村形如船,其古民居群始建于宋,兴建于清,现存近60处、130多栋,建筑面积3.3万多平方米,到处弥漫着千年的古韵,代表作有聚星堂、敬修堂、思永堂、思慎堂、崇德堂。黄田村有一门户,立于西北口,由相向对峙的象山、狮子山构成,名曰狮象把门。两山之间、凤子河之上,建有一座石拱桥,圆洞半径很大,悬于村民的视线之中。凤子河从东南边流过来,绕着黄田村而流,河两边有护岸的石彻,石块产于清道光年间。当然,河之上建有几座石桥,从宋时便将两岸的人家联系起来了。
这片古民居群巍宇,峨墙,有气势,或左右相连而列,或前后相接而递,虽有相连、相接之貎,但地下却有明沟、暗渠相通,全村也就活络、通经了。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田友国,湖北省长江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兼总编辑,《中华长江文化大系》主编。南京审计大学等高校客座教授。著名作家,已在《长江文艺》《作家》《安徽文学》》《《延河》《创作与评论》《山东文学》《北方文学》《奔流》《鸭绿江》《当代小说芳草》《都市》《时代文学》《特区文学》《中华散文》等纯文学期刊上发表中短篇小说、散文230多万字,出版短篇小说集《心难眠》、长篇历史文化随笔《铁规铜宗》等5部,撰写《古人类化石探秘》等16部电视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曾获《安徽文学》年度奖、蒲松龄散文奖、蔡文姬散文奖、全国人文地理散文奖、全国优秀剧本征集评选提名奖、文华杯全国短篇小说奖等,并入选《中国当代文艺家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