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推介·烈士妈妈的话让我泪崩

微信图片_20250809093642.jpg



每到清明节和“八一”建军节,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一件往事。这件事虽然已经过去了37年,但在我的记忆深处始终无法忘记。

1987年到1988年,我所在的部队到云南省麻栗坡县老山地区执行防御作战任务。1988年清明节前一天,大概是4月3号左右,我搭乘团运输股助理员王小平开的车一起到麻栗坡县城运送物资,这是一辆东风牌军用卡车,车厢上面覆盖着绿色帆布和伪装网。我当时在团政治处工作,顺便搭车到麻栗坡县城购买一些文具。车上只有我们两个人,办完事,大概到了下午3、4点时间我们决定到麻栗坡烈士陵园看看,一是我们都没去过陵园,二是清明节到了,很想到陵园参观凭吊牺牲的烈士。

麻栗坡烈士陵园位于县城北边大约4公里的地方,王助理员开着车,我坐在副驾驶位置,这条公路是通到文山州和昆明的省道,不算宽,路上拖拉机、骑自行车的行人比较多,路面虽是柏油路,但坑洼不平,尘土飞杨。车子刚出县城不远,我远远看见路边站着一对中年夫妇望着过往的车辆,还轻轻招手,应该是搭车的样子。

他们衣着干净朴素,都带着眼镜,一看就像老师一样的知识分子,两人手里拎着包和那个年代常用的网兜。路况不好,人又多,我们的车子也不是太快就从他们身旁过去了。我看王助理员也没有停车,心想,可能是他遵守上级规定,在战区不许军车搭乘老百姓,所以才没停下。过了一会儿,我忍不住说,刚才想搭车的俩人应该也是到陵园去的,一看就是从内地来的,和当地人穿着不一样,拉上就好了。王助理员说,哪有想搭车的人?我说,你没看到刚才路边那两个人吗?他说没有啊。原来,他只顾专心致志开车,根本就没注意到路旁的人。上世纪八十年代,县城没有出租车,这对夫妇应该是刚下长途汽车,要步行到烈士陵园去,看到过往的军车,便试着搭车,结果也被我们忽视了。不一会儿,我们的车子就到了陵园。

麻栗坡烈士陵园坐落在公路西侧的低缓山坡上,地势开阔,庄严肃穆。陵园内安葬着来自全国19个省市、19个民族的978名烈士。有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牺牲的烈士,有在守卫边疆执行其他任务中牺牲的民兵、民工。但多数是1984年收复老山、八里河东山作战中牺牲的军人。每到清明节,来自全国各地的烈士亲属、部队官兵、当地学生和干部群众都会到陵园祭奠英烈。

我和王助理员到陵园后,沿着层层叠叠的墓碑,慢慢往上边走边看。陵园中有不少凭吊烈士的军人、学生和亲属。燃烧的纸钱余烬随风飞舞,空气中弥漫着烧纸的味道,山坡上不时传来轻轻的啜泣声,气氛深沉而凝重。大家默默在一个个墓碑前认真地看着烈士的姓名和事迹介绍。我注意到在贵州籍战士余筑军烈士墓前,有一位年轻妇女坐在碑前轻轻哭泣,墓碑旁站着两个四、五岁的小女孩,在静静看着母亲。有人说这是余筑军烈士的姐姐,因为,1984年牺牲的战士,年龄都在20岁左右,都没有成家。再往上走,看到一位年轻姑娘在一个墓碑前默默祭奠,听其他战友说,这是来自昆明的贾云科烈士的妹妹来祭奠他的哥哥。

忽然,在陵园西南方向靠上的地方,我看到了刚才在路旁搭车的对夫妇,他们在一座墓前点燃纸钱,旁边站着几位到陵园凭吊的军人和青年学生。我到跟前看到墓碑上写着,李军烈士,湖北武汉人,1964年10月生,1983年1月入伍,1984年11月2日在老山地区对越防御作战中英勇牺牲,1984年12月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批准追认为烈士。原来,刚才在路边等车的是李军烈士的父母。李阿姨带着眼镜,面庞白净,眼睛微红,蹲在墓碑前边流泪边摆放着水果等祭品;李叔叔也带着眼镜,和蔼可亲的模样,他手拿酒瓶,正在倒酒。(后得知,这位叔叔为李军烈士的继父)。看得出,他们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动作很慢很轻,默默流着泪祭奠亲人。我们站在周围,静静陪伴在他们身旁,注视着眼前的一切。对我触动最大的是李军烈士和我同岁,同年入伍,牺牲的时候刚刚20岁,此刻是他牺牲后第四个年头的清明节母亲不远千里为他扫墓。我用随身携带的相机在不远处给李阿姨他们拍了几张照片,记录了扫墓的过程。天色渐晚,我和王助理员趁天黑前还要赶回20多公里外的营地村庄,那是一段路况差、弯道多的沙土路,于是我们就匆匆离开了陵园。

两个月后,部队完成防御作战任务,于1988年6月回到华北某地营房。经过一年多的作战,部队回到营房后,按照上级要求,开始分批组织官兵探家、退伍,营房里的官兵明显减少。大概是7月初的一天傍晚,天气闷热难耐,晚饭后,我在营院内散步,走到团机关办公楼前的小广场,看到椅子上放着一台电视机,一群战士正围着看电视,这台电视机平时放在机关值班室,天热了就搬到了院子里。那时,中央电视台只有一套节目,用电视机上的拉杆天线就能接收到。电视里正在播放“全国拥军爱民模范事迹报告会”,一位位英模人物讲述着自己的感人事迹。突然,电视里出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这不就是两个多月前我在麻栗坡烈士陵园邂逅的那位阿姨吗?

我认真听着她的报告。原来,她叫李祖珍,是湖北省中医院的一位护理工作者,上世纪六十年代,年轻的李阿姨不顾亲友反对,毅然决然与抗美援朝志愿军伤残军人郭鸿荫结婚,生下了儿子李军,六年后老郭因病离世。李阿姨含辛茹苦独自将李军抚养成人,1982年10月又积极支持儿子参军入伍,成为部队的一名侦察兵。

1984年11月2日,李军在老山地区执行抵近侦察作战任务时为掩护战友,不幸触雷牺牲。儿子牺牲后,她表现出的大爱更令无数人动容落泪。她说:给李军扫墓,我把每个孩子的墓都摸一摸,好多妈妈不能来,我替她们看看摸摸。一个儿是妈的血,这么多儿也是妈的血,妈妈们的痛苦都是一样的…… 

微信图片_20250809093621.jpg



这是一位多么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啊,她一生的挚爱都献给了军人、献给了国防事业。她没有豪言壮语,只是无怨无悔地承受着这一切。她质朴无华的平静讲述深深打动了观看的战士们。

往事如烟。三十多年过去了,我到了退休的年龄又一次次想起李军烈士,他和我同岁,如果他没有牺牲的话,也该退休了。李祖珍妈妈应该也是80多岁的老人了,她身体还好吗?她今天生活得怎么样?三十多年前的次邂逅,使我深受教育,对于我们这些参战幸存的人来说,像李军这样为国牺牲的战友才是真正的英雄,与他们相比我们获得的太多太多。今天,我们无论是生活在城市还是乡村,无论是富有还是拮据,与革命烈士相比,所有的困难都不值一提。他们为了祖国的安宁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而我们正享受着他们的付出,感受着和平的美好。

千秋忠烈,百世遗芳。烈士血染红旗色,功勋千秋铭记心。今天,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宣传、弘扬好烈士们的英勇事迹,让他们的精神代代相传。全社会要给烈士亲属多一份关爱、多一份温暖,以告慰九泉之下的英灵。

微信图片_20250809120718(1).jpg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张荣科,男,汉族,籍贯河南南阳,现居河北省石家庄市。1964年12月生,1982年10月入伍,早年为部队政治机关的一名宣传干事,1995年转业后在地方文化广电部门工作,从事纪录片创作,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喜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