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与乌日娜留影
“赛努,老师刘。”那天,内蒙古女知青乌日娜这样称呼我。阳光洒在鄂尔多斯的草原上,仿佛穿越了千年的风尘,吹过成吉思汗陵的苍茫大地。乌日娜穿着绣着金线的蒙古袍,领我们走进她家族世代传承的羊毛衫工坊,空气中弥漫着羊毛的温润与奶茶的醇香。
她讲起祖先的故事,声音低沉而有力——从12世纪金朝对蒙古部落的压迫开始,到合不勒汗被册封为“蒙兀国王”,那不是荣耀,而是金人以岁遗换苟安的权宜之计。她说,金人的“减丁政策”每三年一次,血洗草原,屠戮青壮,是要让马背民族断根绝种;他们用“分而治之”的诡计挑动部落相残,又以互市垄断铁器、粮食,掐住蒙古人生存的咽喉。
可草原不会屈服。1162年,一个叫铁木真的男婴在斡难河畔降生。他长大后统一各部,高举为俺巴孩汗复仇的旗帜,于1211年挥师南下,直指中都。1214年,金宣宗弃守北地,南迁汴京,华北沦陷,国势崩塌如雪崩。最终,蒙古联合南宋,铁蹄踏破蔡州城门,1234年金朝灭亡,曾经不可一世的女真贵族,终遭反噬。
乌日娜说:“我们记得仇恨,也记得尊严。”她的栗色瞳孔在光线下泛着琥珀般的光泽,像极了史书中记载的草原骄子。我们穿上她公司织就的蒙古袍,宽袖长襟,腰带束身,站在蓝天白云下的合影里,汉人与蒙古人笑颜相映,已难分辨彼此。
或许外貌有别——黑瞳与栗瞳,直发与微卷,面庞平展或颧骨高耸——但在这片土地上,血脉早已交融,命运彼此缠绕。昔日的仇怨沉淀为历史的镜鉴,今日的共生书写着新的篇章。
大块吃肉,大碗喝茶,歌声响起时,所有人都跟着唱起了《梦中的额吉》。我梦中的额吉一一蒙古女知青乌日娜在鄂尔多斯市成吉思汗陵草原上的蒙古包里面等着我这个哥哥。
当天我赋诗一首:七律《成陵中秋》:
万里秋空怅寥廓,
嘤鸣心意满相思。
故人佳酿来今夜,
明月清辉话古时。
笔有锋芒应似剑,
胸多垒块化成诗。
风高吹落英雄泪,
愿以文章厚载之。
作者简介:刘冠凡,男,1958年生,湖南常德市人,中共党员,东北师大教育系毕业,湖南省中小学教育整体结构改革实验课题组副组长,湖南省优秀教师,曾在长沙湖南第一师范、湖南农大继教院等任教,曾任湖南省防洪总指挥部办副处长。北京世界家风大会组委会执行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