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天凡大写意绘画鉴赏
胡天凡先生虽已步入耄耋之年,但耳聪目明,思维敏捷,谈锋甚健,精神矍铄。平素一边在阳台上养兰植蕙,一边在纸上纵情花鸟山水,游走于现实与精神世界之间,好不自在!
先生自幼习画,大器早成。17岁时即有水墨《斗鸡图》入选湖北省庆祝建国十周年首届美展。是湖北省资深美协会员,曾任荆州市美协副主席、名誉主席。先生虽然不是专业的美术工作者,但始终没有放弃钟爱的绘画嗜好,业余时间也习字习画,倾情丹青,屡有作品参加国家级和省级书画展。1988年书法作品在“屈原杯海内外书画艺术大奖赛”中获优秀奖,1994年美术作品《富民》和书法作品《流水不腐》入选全国人大书画展并收藏,1997年画作《古城双雄》获首届公务员杯书画大奖赛金奖,2000年《桃园三雄》入选全国花鸟画展,同年,《群雄图》获首届吴道子艺术馆中国书画名家大展精品奖。
除国内入选展出外,部分作品还被介绍到国外交流。
2003年绘画《生命之树常绿》入选情系奥运中华书画艺术展并获优秀奖,作品先后在俄罗斯、澳大利亚展出,同年,画作《淡妆》入选第六届中日水墨画研究交流展;2004年《晓岚》入选中、日、韩水墨画交流展,作品先后在日本和韩国展出。
先生深受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八大山人和吴冠中等人的影响,广泛学习吸收他们的独门秘诀,研究他们的技法,在继承传统中去探索,去创新,去发展,把抽象、写实、写意、再现、表现、情与理有机结合,形成自己的绘画风格。我认为,先生的绘画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以身边熟悉的事物入画,从中揭櫫事物本质,体味作者意趣。德国伟大文艺理论家歌德在谈到绘画时指出:“艺术家对于自然有着双重关系:他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隶。”他又指出:“艺术要通过一种完整体向世界说话。但这种完整体不是他在自然中所能找到的,而是他自己的心智的果实,或者说,是一种丰产的神圣的精神灌注生气的结果。”他还指出,在艺术创造的较高境界里,一幅画要真正是一幅画,艺术家就可以挥洒自如,可以求助于虚构。
先生无论是画梅,画牡丹,画荷花,画野草野花,还是画鸡,画牛,画虎,都是选取身边最熟悉的对象来绘画,从而表现它们的情趣,提炼其中的人生哲理。正如先生所说,他笔下的梅花,不再是自然之梅,因为它具有了精神、风格、情感。《古干横斜意自芳》、《玉肌》、《嫁与春风不用媒》等作品,或寄托遥远的思念,或抒发幽深的爱慕,或摹写美好的憧憬。
先生面对五彩缤纷的大自然,有一种莫名的喜爱,绿色是最爱,看到绿色,就想到生命,想到青春,想到收获。先生经常描摹野花野草,把它们引为知己,在墨色中邂逅,作感情的交流和心灵的对话。
二、善用线条,以极简形式和明快的节奏,营造画境,别具风韵。先生笔下的雄鸡,千姿百态,汪洋恣肆。鸡头往往以寥寥笔墨勾勒,极力夸张,鸡身则采用虬曲线条,斗折蛇行,在抽象和具象中探索,在写实和写意中取舍,塑造出风格迥异的雄鸡形象,彰显先生的艺术个性和特立独行的艺术语言。《呼之欲出》,《百鸡图》,《道是无情却有情》,《双乳虎》和《五年图》《一团和气》,《希望的田野》等画作,在线条运用上,都有明显的个人风格,明快,自然,或断或续,或曲或折,或实或枯,或明或暗,或有或无,皆有讲究,皆有章法。
在上述画中,雄鸡的霸气,老虎的凶猛,水牛的勤劳,皆形神兼具,产生强烈的视角美感。而《淡云黄叶秋深深》、《乐秋图》、《绿色空间》等作品线条几乎是竖直线条,写景状物,特别大胆。对画面气与势的营造,笔与墨的经营,虚与实的置换,心与物的融通,可以说意到笔随,水乳交融。鉴赏先生的画作,他在点线面、黑白灰、红黄蓝墨块和色块的运用上,煞费心思,颇有建树。他别具特色的书法线条与墨块色块的巧妙结合,达到了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
三、书中有画,画中有书,书画同一。优秀的国画作品,兼容诗书印,是画与诗书印的有机结合。先生的画作十分注重书诗画的联系,从而形成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诗画一体的境界。题款,钤印,在国画创作中,先生力求做的最好。这当然取决于画家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学术修养。如《峨冠霓羽》,《白帝城》,《百鸡图》,《烟树参差鸟盘桓》等,让诗书在画中巧妙地布局,和谐运用,来表达自然山水和内心的生态伦理理想,先生飘逸的书风,让画作更添韵味。题跋和钤印既在形式上使画面形成丰富的美感,又在内容上对题材范围和思想内容进行补充,使作品的整体意义更加饱满充实。而在当下,许多画者缺乏文化综合素质,画画得很好,题款却不尽如人意,使作品的美誉度大打折扣。
总之,无论是先生的大写意画作,还是书法作品,都是用心来创作的,偶有创作,皆为佳品。先生说:“我画画,都是用心在画,画物像,也是画自己,画自己的感觉,画自己的情意,画自己的人生。”诚哉斯言!我们衷心希望,先生在有生之年,爆发小宇宙,开拓生命的价值,聆听生命意义的呼唤,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呈现给我们的新时代!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滨湖蒿莱,实名袁呈彦,湖北洪湖人,大学文化,修完华中师大文艺学研究生课程,长期从事宣传文化战线工作,已退休。公开发表新闻、政论、文学作品近百万字。现居住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