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长篇小说《雪云顶上》描写的是大江局工作队前往雪云顶村开展扶贫攻坚的故事,为打造精品,该小说前后修改了28稿。面对重重困难,作者塑造了扶贫工作队员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事业来做的整体群像。作品生活气息浓郁,口语、歇后语精彩纷呈;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人物个性突出,形象栩栩如生。这虽是一部小说,也可以当作精准扶贫的蓝本来读。本网特予以连载,以飨读者。
三
一波三折 等靠要竟成习性
趁热打铁 扶思想岂可怠慢
1
谭海青时常认为,信心和梦想最重要。梦想是有翅膀的,它会飞到它应该去的地方。现在他的梦想在雪云顶找到了安身之处,找到了可以实现的支点。
跟任何一个贫困村一样,雪云顶村前进路上难免会一波三折,但这并没有阻碍雪云顶脱贫攻坚的步伐。
经历了秀娃儿,陈强东,张大转联盟争贫困户的事,谭海青告诫志明和向群,不要轻易给贫困户许诺,以为这就是亲民,其实这是一种最伤害村民的行为。贫困户要求办什么事,不符合政策的,就应当解释清楚并加以合理的拒绝,不给贫困户留下不切实际的希望。符合政策的,能够办到的,当爽快答应不可推诿,哪怕脱层皮,也要尽早办到。这里借用巴尔扎克的一句话:看似随意撒一把种子,迟早你会收获果实。
谭书记,这话有哲理,不仅适用于扶贫,也可应用到人生的方方面面。志明说道。
向群也点头,谭书记既带领我们扶贫,也教我们做人做事。
进村的第一要事就是走访了解村情和民情。
村里没有水泥路,唯有村委会门口一段上世纪八十年代修建的机耕路,已被雨水冲刷得坑坑洼洼,仅摩托勉强通行。
雪岩顶村绵延十多公里,走访全靠步行。
这是美好的一天。清晨就萌发一种希望,太阳变得明媚,野花更香气迷人,三个人快活地开始工作。
王书记,我们明天打算走访吴小弟两堂兄弟,你先知道一下。谭海青那庄重的声音温和而友好。
谭书记你随时安排,我给你们带路,只是那吴老抛很懒惰,像他那样的是极少数。王贤江担心工作队看到吴老抛的懒散拖拉,会减弱他们的帮扶热情,所以如此这般地把情况说在前头。
谭海青明白,帮扶等靠要的贫困户必须用刻字绣花的功夫,志智双扶,才能达到帮扶目的。所以他坚定地说:要治贫病,先治贫心。我们先从思想上帮扶他。
他从挎包里拿出笔和本子,向王贤江详细询问村里象吴老抛这种“等靠要”型的贫困户情况,还不断征求王贤江的帮扶意见。那实干和谦逊的态度让王贤江发自肺腑的敬佩。
谭书记,你身为大城市来的党员干部,雪云顶驻村第一书记,对我们这些‘土八路’不摆架子,凡事都征询村干部意见,真是太难得了。
王贤江被几位年轻工作队员的扶贫精神所感动,此时,他更加专注地凝望着王志明和向群,除了赞赏还是赞赏。
2
吴老抛起床的时候,已经日晒三竿了。
他用手擦了下沾在眼角的眼屎,坐在火坑上点燃一袋烟,翘着二郎腿不停地抖动。他胡子拉碴,头发蓬乱,黄皮寡瘦,五十一二的人,比六十多岁的人还老相。
吴老抛本名叫吴有用,本来他父母希望他长大了有用,怪就怪姓了吴。别人叫他吴有用的时候,他就不高兴,叫吴老抛他却默认了。
你不抖会死啊,你堂弟喊你去给他砌猪圈,一百二十块钱一天
为什么不去?老母亲边剁猪草边骂。
吴老抛头都没扭一下,说:呜唷!他倒是想得美,凭他那哈不溜秋的样子,还要我去给他砌猪圈,我才不去挣他那点小钱呢,有扶贫这棵大树才靠得稳当。
吴老抛这几天一直在等大江局工作队来走访。一千元的慰问费是碓窝子里放鸡蛋,稳当当的。到时给老娘拿一两百去花,其余的到麻馆去刨本。他甚至想到在一叠纸上放几张百元票子,在麻友面前得瑟一下。
懒得烧蛇吃,你看看小弟娃子,人家搞得有门有路的。全村没有比你更懒的了。
吴老抛实在听不得老妈的念叨,他干脆到堂弟家去转一转,顺便讨几支烟抽。
他趿趿地走到堂弟吴小弟家,看到他正在砌猪圈。
吴老抛想,堂弟的背弯曲得手差不多触到地了,还奔死奔活的养十几头猪,他妈七八十岁,一身的病,那日子哪是人过的呀。要他找村委,他根本不听,要他找工作队他也不找,真是蠢到极点。他看不起堂弟哈里哈气的,觉得自己才是人生赢家。
谭海青、志明和向群到吴老抛家的时候,只他的妈妈、老婆和女儿在家。或许是她的老婆脸上有伤疤的原故,她一直坐在房子角落里的木椅子上,一声不吭。
吴老抛的母亲喋喋不休地责备自己,没有教育好儿子,甚至说自己要是不把他生在雪云顶这个偏远的地方,他会是怎样的景况呢?
老人的这种认知,让谭海青同情和痛心。志明和向群心里也酸楚楚的。
谭海青对老人说:我们知道您家的情况,您放心,我们会让他的思想慢慢转弯的。
老人沉默了一会,又说:你们能把他教育过来,真是帮了我们家的大忙,你们真的是好人,一点也不嫌弃我们家。
谭海青紧紧握着老人的手说:您别这么说,我们是专门来扶贫的,也包括让村民有上进心。您多注意身体,过几天我们再来找他。
没有找到吴老抛,三个人心思重重地向吴小弟家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