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澳门诗词一百首》小评
从书名上看,《放眼澳门诗词一百首》已给读者确切的信息了。而这部诗词集萃聚了一批诗词界名家,远承《诗经》《楚辞》的基因,思接唐诗宋词的遗绪,荟情于澳门的古今,放眼于澳门的天地,却是细裹在诗行、广涵在词句之中,正如古人所云:“风云吐于行间,珠玉生于字里。”这就需要静心慢品了。
一
大家李劼在新著《唐诗宋词解》中说:“正如神话是一个民族的心理原型,审美乃是民族文化的最为敏感的神经。”的确如此。《放眼澳门诗词一百首》的作者心心相印,大多选取了以莲花为审美对象,来表现中华文化博大的光芒。
“春风化雨莲花舞”,是长江诗人黄强《七律·光复七歌感镜湖》的一句诗。一向讲究“炼字”的他,以“舞”字的动感来表现澳门的“变易”,用“海上飞虹”“传奇博彩”“水街映梦”之类的景象,来隐涵澳门今天的美好。黄强诗句里的“莲花”有一种安宁美,而澳门“莲花”有兴旺发展之寓意,两者相通,都呼吸着“盛世莲花”之香。盛世必为“河清海晏”、“天下承平”之象,这正是黄强诗词里所呈现的。
莲者,连也。罗辉《庆祝澳门回归二十周年》曰:“一朵莲花恋故乡,流波传语诉沧桑。”传达了澳门与祖国血脉相连的关系。澳门区旗上有呈弧形排列的五星,有含苞待放的莲花,区徽上也有五星与莲花,喻以澳门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罗辉字如珠玑,拈一个“恋”字,不止将莲花与故乡衔接起来,更把澳门与祖国联系在一起了。
高德光是澳门诗人。他作《满庭芳·澳门回归二十周年之母亲节献歌》,在咏“映日荷花璀璨”时,又感母亲“怀胎哺乳”之恩,便声声“呼喚娘亲”,平白如话,表达了他对祖国殷殷之情与最朴素自然的乡愁。
或许,诗人吴晓云对莲花情有独钟,感受更多,他作《莲花四重奏》,竟以“萏菡初开”、“满面娇羞”、“月照池塘”、“荷花满地”四态,意境明澈,表现他对莲花一生的感喟,深层地传达了他“澳门乃莲花之乡,福地也”的情感取向。
这部诗词集另有一种景象是,一唱一和。当然,这种景象古时有之,但今天鲜见其象了。而张世才在《歌澳门》中云:“游子归来爱国家,五星闪耀映莲花。”王少华由以《念澳门》相和:“二十春秋安泰日,诚祈盛世灿莲花。”两者都咏“莲花”,一“歌”一“念”,歌者唱的是五星与莲花、祖国与澳门的同荣相辉;念者和的是澳门回归后的区泰民安,作者的祝福也与“莲花”一样绽放了。
陈亚萍“璀璨莲花迷客睛”、黄小遐“盛世莲花映日开”、王水生“五星莲花齐劲舞”,宋江明“休停足,莲花正放,气韵贯前程”等锦句,暗香浮动,都有异曲同工之妙。虽为“点睛”,却有“一碗粥也能喝出玫瑰的气息”之效。更有陈元生以《满江红·咏莲》、沈岩以《妈港寻莲》、《白莲颂》为题,用一颗活蹦乱跳的诗心,全篇通写莲花,便给了读者诗意的享受。
青年女诗人陈满红也是用心感悟澳门莲花,但纵比而言,她的视角迥然,一句“莲灯闪闪放光华”,便写出了《澳门之夜》的独特。
二
诗词是人的灵魂之栖居处。诗词与文史哲的贯通是诗人词者的追求。古人云,诗者,天地之心也。诗人者,必有至真之性、至悯之情、至旷之怀也。诗意一旦与历史融会,诗行与词里便能闪现出中华文明的光芒。这部诗词集中,有澳门风云的飞渡、箭声的呼啸与古琴的弄弦。
在《七律·澳门回归二十年吟》中,著名诗人和作家刘益善回望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以文字为消毒液,认真擦拭着澳门的“百年大耻”“外寇强取”“原民任欺”等伤口,来回拉动诗词之弦,把历史戳破了一个大窟窿,旨在警醒今人“舞旌旗”。
感情为诗词增添了力量。黄强《五律·东方梵蒂冈》、傅炯业《澳门历史钩沉(三首)》与李长胜《东望洋山古灯塔赋(散曲)》、不谋而合,引经据典,同笔触摸澳门厚重的历史,黄强与“东方梵蒂冈”、“残缺留剪影”相遇,傅炯业与“石器时代的彩陶”、“原始先民的足迹”相会,李长胜与“云天高烟波寒”、“胜迹千秋含温婉”相识,信手拈来,却有滔滔之势,其背后所支撑的正是诗人的情感力量与澳门的人文神韵,“携手壮炎黄”、“伶仃洋上飞巨龙”、“万船來朝灯照闪”,彰显了澳门历史的新篇章,而“壮”、“飞”与“闪”的选用,又充满了豪情与力量。
在这部诗词集中,诗人词者大多邀一轮明月,对一壶老酒,与古人千年相约而对坐。戴新民的《放眼澳门》和黄晓敏的《 满江红·澳门神韵》便是在这样的情景中从容挥洒的。前者“金沙水泊百老汇”,后者“蛮夷炮舰,濠江残缺”,溢满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而前者“世界多元蘸风骚”与后者“丝路云帆逐浪远”相得益彰,颇有阳刚之气,一言却四射活力。
与明月、老酒、古人相晤,并深究澳门历史的还有,李宏伟“强虏入,万民罹难,澳人泣血”;刘国际“四百余年奈若何,先贤笔下尽悲歌”;但国庆“古塔巍峨见证,西洋蛮夷辱牌坊”;黄伟雄“借走渔村五百年,分离骨肉血相连”;于贻琦“何忍腥风嚎恶鬼,更悲血雨泣冤魂”等。尤其是珠海诗人林小涛与广东诗人马允雄临海相和,都以《澳门八景》为题而赋诗,兹举澳门八景之一妈阁为例,林小涛曰“一砖一瓦皆历史”,马允雄云“妈阁紫烟融镜海”,各怀诗心,各有匠心,前者尽其微与史,后者致其远与哲,但都出于苦心,每一个字都传递着严谨的消息:澳门的凝重与飘渺。而卢发生的《澳门赋》洋洋洒洒,情感充盈,“惜国土之沦丧,叹黎民之不幸”,便是作者对澳门过去沉思后的情感流露。
众所周知,澳门的一树一草、一山一水曾经饱受过屈辱,而诗人词者写澳门当与这里的一息一脉相通。正是这样,这部诗词集从“葡萄牙”、“殖民地”、“中葡和好通商”之类的词条中,寻找到了用诗词诠释澳门子孙心绪的路径。在乔宪明“可怜一阵飓焰过,唯余危墙哭斜阳”和王惠玲“几番大火焚烧后,一壁空留凭吊人”之际,更有夏桂芳“骨肉一家亲,何惧分离久。四百多年未敢忘,母语藏心口”和李雨红“风雨骤,炮声连,离人泣母肩”,相互发出了澳门子孙“深情地活着”之誓言,这是因为他们的身上流动着澳门的历史,流淌着中华文化的血脉。
三
澳门区旗与区徽上,除了五星、莲花,还有大桥、海水。大桥、海水象征着着澳门自然环境的特点。与之相映成景的是,这部诗词集收录了大量反映大桥和海水的作品,诗情并茂,首首共鸣。
黄强《七律·赞港珠澳大桥》蹙金结绣,富有生气,从桥的“横空出世”开笔,再用“妙笔”架“彩虹”,继写港珠澳大桥贯通三地,深意是表现三地人心理距离的连通。这首诗词既不失古典韵味,又饱含时代气息,充分体现了黄强对传统诗词的继承与发展。“起腾龙”为“人间盛景”。他从龙文化的视角,以龙的象征意义,来表现“跨海传奇”发生后的“三地雄”乃至中华龙的腾飞。这首诗词构思精,布局巧,层层递进,与古典的“小桥流水人家”相比,却有一种大气、豪放之美,特别是表现了内地人民与港澳人民之间心灵距离的通达。
对这一主题的表达,刘益善《澳门写意》同样很精彩:“海桥连接亲兄弟,挽手同歌锦绣篇。”
值得提及的是,张彦鹏《港珠澳大桥》与文启尧《港珠澳大桥远眺》都是全篇写港珠澳大桥,前者“飞渡伶仃筑梦惊”,后者“虹彩逶迄接远州”,无论是凝视还是远眺,两者的目光都是无限接近这座“长龙腾海驭风遒”的大桥,抒发“当知华夏再复兴”、“神州青史足千秋”的感慨。至于吴世干“长桥过海连珠港,共绘宏图经济圈”和李晓艳“春光港澳鸿桥驾,万里征尘破远浪”,还有张益远的“眺桥虹、惊若游龙”等,其内涵就不细说了。
澳门,又名濠江、海镜、镜海。自古以来,以海抒怀的诗词绚丽璀璨,近海赋诗作词者接踵比肩。这部诗词集就收录了一些吟咏澳门海水的作品。郑从华因海浪的冲击,诱发了灵感,便得《澳门新题》一首,其中“江声淌出普通话”、“濠镜题香画里诗”,写得很有声色,又兼取诗画。
夏贤感由海船的起伏,摇曳出诗情,便作一首《妈阁紫烟》,其“伟大母亲献大爱,逝为航海守护神”之句,写出了一个传说背后的“味外之旨”,“母亲”即妈祖,她是澳门人非常敬仰的一位女神,济世佑民。虽说是传说,但澳门人仍期待她的守护。
陈元生《石塘山月》则是站在石塘上做山月沐浴,观月影与濠江流,看澳氹珠城与海潮,目迎满载波涛的晚舟,这是“摇镜头”,将一个个画面连接起来,颇有匠心。而黄晓敏《澳门奏凯》采用的却是由宏尽微,取一幅长卷“万里山川”,长卷里有摇醉金荷、归来的妈港、奔流的濠江与舞风的帆影。
苏庆龙诗曰:“风雨百年归,丽日芙蓉俏。”《放眼澳门诗词一百首》,其名冠以“放眼”一词,颇有深意。放眼,有极目远望之义,但从时态上说,不止是现在时,更是将来时。所以有“放眼未来”这一动宾词组的出现。对于澳门的明天,我们有太多的祝福与期待,那就借用这部诗词集中“两高”的诗词:一是高荣球“澳人治澳兴经济,福佑民生亿万年”;二是高晓光“盛世展宏图,丝绸路广铺”。
田友国近照
作者简介:田友国,男,国家“十三五”重点图书《长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系》执行主编,《幸福》杂志社原主编,知名作家。自1989年开始,已在《长江文艺》《当代作家》《作家》《安徽文学》《延河》《创作与评论》《山东文学》《北方文学》《奔流》《鸭绿江》《当代小说》《芳草》《都市》《时代文学》《特区文学》《中华散文》《寻根》《长江丛刊》《延安文学》《名人名作》等文学期刊上发表小说、散文230多万字,出版短篇小说集《心难眠》、长篇历史文化随笔《铁规铜宗》等4部,撰写的《古人类化石探秘》等16部电视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曾获蒲松龄散文奖、蔡文姬散文奖、全国人文地理散文奖、全国优秀剧本征集评选提名奖、文华杯全国短篇小说奖等,并入选《中国当代文艺家辞典》(第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