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武汉印象草吟(组诗)

(一)访昙华林

1587541663527964.jpg



前记:2021年的最后一天,我兴致勃勃地参访了大名鼎鼎的武昌昙华林。这里曾是近代湖北教育的集聚地,也是医院教会的首选地,当然也少不了大家名流的云集。也因此,就留下一些老旧的建筑与动人的故事,被武汉市政府打造为中国近代思想文化教育街头博物馆。此时此刻,穿越时空,物是人非,让人感慨万千!

 

昙华林里感沧桑,但凭街头老旧房。

物是烟云成幻影,人非草木只回廊。

当年散落名流处,此地依稀大学堂。

岁暮阴阳催景短,恭迎元旦又新章。

              

 

(二)逛江汉路步行街

元旦这天,阳光温柔,微风拂面。我与夫人来到汉口江汉路步行街。这里商贾林立,人潮汹涌。我们置身其中,宠辱皆忘,徘徊良久,不知月已东升。


元日微风格外甜,温柔送暖卷珠帘。

一声叫卖春潮至,几句谦词人气添。

闹市商延千万户,逛街月出一钩镰。

眼花才觉囊羞涩,熊掌和鱼岂可兼。

                            

 

(三)东湖梨园游

前记:与同学一起游东湖梨园,看到园中鲁迅塑像,方记起年少求学时,曾在先生像前逗留,仰慕先生之为人为文。今日至此,恍然若梦。

 

梨园曾访是何年,往事成烟已断篇。

随意踏青芳草地,却能放眼艳阳天。

东湖浩淼仍嫌小,塑像巍峨更觉贤。

自此春游方悟道,奋蹄不必待扬鞭。

                        

(四)武汉江滩一览

抵近江边日夜流 ,帆船水鸟共沉浮。

滩长岸远能驰马,露白天凉欲惜秋。

杨柳婆娑撩老客,蒹葭浩荡拥高楼。

休闲揽胜繁花地,烟火云霞一望收。

 

(五)游古德寺

小序:古德寺,作为武汉地区四大寺院之一,在于她的建筑中西合璧,独树一帜,既吸收了基督教、伊斯兰文化,又借鉴了印度和缅甸等建筑风格,再揉进了中国儒佛道等理念,成为汉传佛教第一盛景,也被称为中国最美尼姑庵。而这一建筑也在中国甚至在世界上成为孤例,与中国传统寺庙建筑风格完全迥异。寺院内,信徒如织,香火旺盛;莲花盛开,桔柚飘香,给人一种梵音福地之感。为此,我于中秋节专门游览了古德寺,感觉气象一新。有诗为证。

 

风过寺院扫浮尘,柚配莲花气象新。

塔影憧憧成日晷,钟声杳杳接天津。

高香万丈云头近,宝殿千层佛祖亲。

嵌进灵魂斑驳色,换来古刹又青春。

 

(六)桂子山三题

7ca6cf64d96a43618b4f7049ee001a20.jpg



1、桂子山一瞥

在我求学的过程中,曾两次上桂子山,到华中师范大学学习。这里,留下了我很多青春的印迹。近日重访故地,来到桂子山,尽管只匆匆一瞥,但也感慨万千。

放眼初冬桂子山,镶金抹粉彩痕斑。

斜阳弄影书声脆,残月倾情灯火闲。

一代宗师天地外,几波后浪水云间。

暗香浮动花期盛,引得寒门尽力攀。

 

2、桂子山一聚

来汉月余,与朋友多有相聚。但仔细一看,居然这些朋友,与桂子山,与华师都有颇深的渊源。有感于此,特赋本诗。

初冬霜冻最欺春,落叶纷飞寄此身。

丹桂氤氲馨学子,黄昏晚照感来人。

吟诗难免谈风月,酌酒真能怼鬼神。

回首居然成旧梦,相看不厌是红尘。

 

3、桂子山一哭

2022年9月28日,惊闻吾师邱紫华先生不幸离世,在泪眼婆娑中草就此诗,言不及义,以表寸心。

又逢八月桂生香,腰斩花期共举殇。

任意中西延紫陌,暂凭学问续华章。

参禅悟道真而美,立命安身慨以慷。

所恨苍天无慧眼,斯人虽逝永流芳。

 

(七)黎黄陂路观感

前记:黎黄陂路位于武汉市江岸区,全长604米,始建于1900年(光绪26年),为黄陂人所建,故名黄陂路。后划入汉口俄租界,称夷玛路。又因两任中华民国大总统黎元洪是武汉黄陂人,人称黎黄陂,所以此路又于1946年改称黎黄陂路。这里,曾是达官显贵,外国侨民居住的地方,如宋庆龄曾在此居住,现在仍保留了大约17处租界时代遗留的欧式建筑。1997年被武汉市城府改造成街头博物馆。

 

外墙剥落早荒芜,人去楼空影自孤。

几截枯藤爬屋顶,两三残叶染泥涂。

曾经冠盖繁华地,已变人间闹市区。

沧海桑田谁得见,黎黄陂路汝知乎?

 

(八)冬游武昌宝通寺

前记:宝通寺,以前不知在她身边走过多少次,但都因匆匆忙忙,从来没有进来过。今天,我专门进寺参观了一遍。尽管可能因为疫情,香客并不多,但宝通寺规模宏大,在武汉四大寺院中,也算历史悠久。当我参观时,感觉我一下子苍老了许多,因为,我总是想起年少时,为什么不想进来呢?这种回忆,使这种参观有了往昔,有了故事,有了沧桑感。

 

金黄一片缀洪山,萧瑟寒冬竟着斑。

寺外红尘离万里,殿中大佛把三关。

木鱼警世声声脆,塔影悬空日日闲。

多少凡心情未了,几番光顾已苍颜。

 

(九)二七烈士纪念馆参观有感

1575253199672399_450_1000.jpg


悲壮凝成碑一座,峥嵘二七有深仇。

罢工岂可当儿戏,聚义居然作楚囚。

血染尘泥天降雪,路瘫京汉鬼低头。

欲将往事埋心底,切记英灵为国酬。

1672652352305240.jpg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沈光明,男,19583月生,湖北省天门市人,硕士,长江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中国赵树理研究会等学术组织的成员或理事。有多部学术专著和教材出版,在《文艺研究》、《光明日报》等报刊杂志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一百多篇。对郭沫若、沈从文等研究有一定的影响。近年来,侧重于近体诗词的创作,已有二百多首诗和词在报刊杂志或网络平台上发表,是多家诗社的理事或重要成员。



喜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