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美国哈佛大学布莱根妇女医院心内科主任Peter Libby教授应邀来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心内科参加学术会议并讲学,并专程考察了协和医院心内科介入心脏病学导管室,Libby教授看后感到很惊奇,他说:“想不到介入心脏病学这门新兴科学在中国和武汉的发展已非常先进,其临床治疗理念和技术手段已于世界同步”。同时,Libby教授对心脏导管室的负责人曾秋棠教授给予了高度赞扬。
曾秋棠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湖北汉川人,1964年9月出生,1994年获同济医科大学心内科博士学位。其学业专长为介入心脏病学,尤其擅长冠心病的介入治疗,2002年荣获中华医学会授予的“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杰出贡献奖”。曾主持国家及省市多项科研和重点科研项目,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三等奖两次。
一位不断进取的学生
1979年9月,高考恢复后不久,武汉医学院医疗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临床医学院前身)考来了一位最小的学生,年仅15岁。这么小的年纪,他适应得了大学里的环境吗?这位学生就是曾秋棠。
曾秋棠说,刚开始确实有些不适应。由于才出家门,当时被子洗后不能缝好,曾望着被子哭过。几位大哥哥、大姐姐见到这种情况,要为他缝。他不要别人缝,而是要别人教方法。这样以后就不用麻烦别人了。
在学习上也是如此。即使艰深难懂的问题,他从不要同学们捉刀,而是苦苦钻研,直至弄懂弄通。
因为武汉医学院系卫生部直属院校,1984年他毕业时参加全国统一考试,考了全班第2名,以优异成绩留校,被分配到协和医院内科系统,师从涂源淑教授,学习心血管疾病、血液、肾病、消化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两年后,为了进一步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曾秋棠报考了研究生,这次他选择的是心血管病专业。他认为心血管疾病病情严重、死亡率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并且这类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同时,他看到心血管专业发展空间巨大,心血管病新技术不断涌现,国内研究起步较晚,与国外比较有很大差距,只有迎头追赶,才不至于落伍。
读完研究生后,他认为还是不能解决心血管专业的最前沿问题,即心脏疾病的介入诊疗技术,于是报考了毛焕元教授的博士,主攻心脏介入治疗,这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也是一门在当时来说发展非常快的学科。
1994年,曾秋棠博士毕业。开始了在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领域的驰骋发展。
一位追新求变的医生
在曾秋棠教授的不断开拓和进取下,整个心脏导管室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介入手术病人逐年大幅度增多,手术种类越来越多,手术技术不断翻新,现已成为中南地区最主要的介入诊疗中心,获得卫生部首批介入诊疗培训基地称号。只有不断技术创新才能带来介入心脏病学的长足发展。
前年年底,心内科接诊了一名复杂冠心病患者,三支冠状动脉均有严重病变,这类病人常规的处理方法或是进行外科搭桥手术,或是进行内科介入支架手术,但如果单纯进行外科搭桥手术,就会涉及静脉桥血管远期闭塞的问题,如果单纯进行介入治疗,也存在远期效果欠佳的问题,如能将两者结合起来,介入和手术联合同步进行将大大提高部分患者的治疗效果,并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内外科的优势和微创的理念。
但这一技术需要内外科的紧密联合,心脏导管室需要配备严格无菌、全身麻醉、体外循环等条件和设施,还要克服手术中出血/血栓等复杂的内外科之间的冲突,成功实施难度很大。
在曾秋棠教授的不懈努力下,成功克服了上述困难,治疗取得了圆满成功。这是中南地区首例冠心病一站式杂交手术,是对冠心病综合治疗的一个很大推进。
去年7月,荆门市医院专门致电协和医院,请求派专家挽救一位心肌梗死的病人。曾秋棠奉命前往救治。
他到达时,病人已经发生心源性休克,病人奄奄一息,家属正准备为其办后事。他当机立断,为病人采取紧急挽救手术,首先给病人植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装置,减轻心脏负担,改善循环状态;同时,马上进行阻塞冠状动脉的介入治疗,当血管疏通、支架撑起来后,病人心脏功能显著好转,患者转危为安。
家属当时要给曾秋棠下跪,说曾秋棠救了他们一家人。因为该病人当时年仅46岁,是家里的顶梁柱。这样危重病人抢救的例子不胜枚举。
今年8月,武汉一位病人突发心肌梗死。家属送来时,已濒临死亡边缘。这位同志是一个在职的公务员,在工作岗位上,他为党和人民做出过贡献,当时有关领导前来看望,并叮嘱医生要想尽一切办法把这位同志救活。
协和医院将这个重任交给了曾秋棠。曾秋棠马上为这位病人进行紧急手术,先为他安装了支架,疏通了堵塞的血管;不一会,这位病人又发生心衰,曾秋棠又为他植入球囊反搏泵维持循环,最终将这位病人从死亡线上拉了过来。
随后,曾秋棠又为这位病人进行了药物调整。短时间内,这位病人就从监控室走了出来,并与死神说了“拜拜”,后来这位病人跟曾秋棠开玩笑说,你比阎王还行啊,阎王爷要我去点名,你却把我在上面的名字给“划”掉了!
在这数台手术中,曾秋棠一共采用了当今一些最新的心脏介入治疗技术。比如最新的冠脉介入治疗技术、冠心病杂交手术、血流动力学支持技术等。
尽管他在手术治疗上进行了创新,但曾秋棠是个永不满足的人,他又不断进行新的学术研究。在冠心病治疗领域,他开始关注干细胞移植。在心脏上移植干细胞,可以治疗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病人。
曾秋棠说,在心脏上移植干细胞,就像是在心脏上种上一粒种籽,让其发育,生长成新的细胞,使心脏的功能得到一部分恢复。
国外已经在做这方面的研究,我们不能落后。我们有先进的技术和能力,但我们做的临床病人比他们多,经验的累积超过国外。
今年4月,省卫生厅对曾秋棠在冠心病领域探讨研究的有关课题给予支持,专门拨款20万研究经费。今年8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又资助曾秋棠教授进行动脉粥样硬化疫苗方面的研究,这项技术如能获得突破,将为困扰学术界的动脉粥样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关键技术支持。
为了及时总结治疗经验,他写下了数百篇论文,发表在国外的权威刊物《动脉粥样硬化》、《免疫》、《分子生物学》等刊物上,为同行所认可和引用。
一位有远大抱负的专家
近三年来,曾秋棠每年都要出席国际心血管病,尤其是心血管介入诊疗交流大会。
过去,在这个学术会上,是没有中国人的席位的。
曾秋棠和国内最杰出的部分专家教授与会,逐步改变了中国人在学术交流会议上的地位,为中国人赢得了话语权,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从现在起,曾秋棠认为,在心脏病介入治疗方面,要瞄准国际。国际上能做的手术,我们都要能做,并要有所超越。他常说,我们中国有大量病员,需要我们做出更加积极的努力,为他们做出更加优质的医学保健,他还说,我们中国医生头脑聪明,动手能力强,又肯吃苦,完全可以做得比国外更好。
他十分注重培养人才,不遗余力。为人才成才提供所需的环境。目前,他虽然只有40多岁,而他已带了100多名研究生,都已分赴祖国各地,将事业的种子播撒到了祖国的北国和海角。
为了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传播给大众,他又著书立说。他认为,如果知识仅仅为一人所掌握,那还不够,让更多的人掌握才会达到更大的效果。
他写出了《实用心脏电生理学》一书,并由省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同时他还主编了《心脏病学》、《心血管内科研究》等数部学术专著,并在全国发行。
曾秋棠教授的思维和行动,验证了一位有远大抱负的医学专家的风范,虽然学术的路途坎坷,临床和科研的任务艰巨,但他表示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为祖国的医学事业奋斗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