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辉煌而不言辉煌的媒体人

退休十多年来,他退而不休,除了在社会团体任职外,还曾经到省直有关部门协助工作,都做出了不凡的业绩。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还是湖北广播电视台、常青社区、武展社区《读书恳谈会》的主要成员之一。

每次进社区、或与朋友交谈,他对读书恳谈的好处都津津乐道,并将自编韵文广泛散发给朋友。朋友们称他弘扬了正能量,倡导了好学风,为推进全省读书活动的深入开展发出了自己的光和热。现将他写的一首赞美《读书恳谈会》的韵文摘录如下:

读书恳谈通信息,读书恳谈明哲理,

读书恳谈长志气,读书恳谈增友谊。

谈完国内谈国际,谈天谈地谈“空气”,

谈你谈他谈自己,谈出人生一盘棋。

他就是湖北广播电视厅早期的高级记者、高级编辑,曾经采访过周恩来总理、中国合作医疗之父的推手、打造发行量过158万份报纸的《湖北广播电视报》社原社长、法人代表的朱本正。

 

zbz (1).jpg

 

铭记伟人风范

朱本正谦虚谨慎,平易近人,乐于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尤喜帮助他人,因此他的朋友很多,社交圈子也十分广泛。
  他的身上总有一种亲和力。问及原因,他说那是受伟人周恩来的影响很深,学习伟人风范是他一生的目标。
  1967年10月9日下午,时任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提前到达武汉王家墩军用机场,欢迎前来武汉访问的阿尔巴尼亚总理谢胡。
  朱本正当时作为湖北人民广播电台的主力记者被派担任跟踪报道。在等候谢胡的几分钟时间内,朱本正见到了令他十分敬仰的周恩来总理。当时他站在与时任武汉军区司令员的曾思玉侧面,与周总理近在咫尺。
  总理见到朱本正时,见朱本正配戴着特种记者证,就问他是不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朱本正马上回答说是湖北台的。
  总理见到他手上拿着录音机,就问是什么牌子的?朱本正回答说是“菲利普”牌的。
  总理随后风趣地说,我们随便谈谈,还要录音吗?  

在场的曾思玉司令员开怀大笑,总理也笑容满面,朱本正也不好意思的笑了,笑得非常幸福。
  从9号到12号,周恩来总理陪同谢胡一共在武汉访问4天,这4天里,朱本正都是全程跟踪报道。
  那天在湖北剧场举行的欢迎文艺晚会上,演出前夕,朱本正见到周总理时,总理正在忙于批阅文件。当总理抬起头,发现他站在对面时,竟向他微笑打招呼。总理平易近人、记忆惊人的形象,深深刻在了他的脑海里。
  总理的风范,激励着朱本正全力以赴去搞好这次报道。这4天里,朱本正发回了好多篇现场报道,把谢胡的这次访问及中阿人民的友谊通过电波,传遍了海内外。
  后来台里总结工作,对朱本正这次尽职尽责的报道给予高度赞扬,说他纪律严明,不辱使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事情转眼过去40多年了,值得朱本正终生铭记和学习的是周恩来总理的伟人风范。

 

zbz (15).jpg

 

合作医疗之父的推手

中国农村“合作医疗之父”秦祥官的名字虽然不是尽人皆知,可中国农村合作医疗这一惠及亿万百姓的制度却深深铭刻在了中国亿万农民的口碑上。
  是谁最先发现并推出了秦祥官这一典型呢?
  1968年长阳县革委会在清江岸边举办了一个通讯员培训班,作为在新闻界小有名气的湖北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朱本正应邀辅导这个培训班的20多名学员。
  培训期间,朱本正看到一个学员写的一篇通讯,其中谈到了一个叫秦祥官的赤脚医生创办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让贫困农民都能看上病。
  朱本正发现后,脑海里立刻闪过毛泽东主席发表的“6.26”指示,即“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他觉得秦祥官所做的工作符合毛泽东主席的指示精神,有重大的新闻价值。
  当时那个稿子写得比较单簿,朱本正为了充实素材,他要亲自下去采访。当时有关负责人关心地讲,那里山路崎岖,悬崖万丈,不去为好,让他提出修改意见,再让通讯员去写。朱本正说,这么重要的新闻事件,如果不亲自去,难以挖掘到宝贵的新闻要素。
  在朱本正的坚持下,当时交通条件很差,革委会的有关同志只得安排朱本正搭乘一辆解放牌货车前往长阳县乐园公社。
  那时已是深秋,北风凛洌,由于副驾驶的位置被司机的老婆孩子坐了,朱本正和同去的另一名同志只得坐在顶棚上,靠绳子铁栅保护……他们冻得瑟瑟发抖;一路上山路崎岖难行,公路的另一边是万丈深渊。
  虽然艰苦危险,但朱本正和另一名同志想到去采访重要的新闻稿件,一点也没有叫苦和惧怕的意思。
  这次深入采访,获得了丰富的素材。
  采访回来后,朱本正夜以继日地写成了长篇通讯《卫生战线的一朵红花》。当他把这个稿子交给长阳县革委会领导讨论审阅时,他热情大胆地建议能否给毛泽东主席写个报告?
  领导们一听,说这个记者好大的口气,真有点不知天高地厚。但领导同时认为,朱本正所提的符合毛泽东主席“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这一指示精神,因此他们把这篇通讯打印以后,分别寄往了中央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有关新闻单位。
  这篇稿子寄往《人民日报》后,《人民日报》非常重视,他们不仅多次打电话到长阳县革委会进行核实,还与宜昌地区革委会等方面联系,后来层层上报,报到了当时主管意识形态的姚文元手上。
  1968年11月30日,姚文元给毛泽东主席写了报告,毛泽东主席看了这个报告之后,挥笔批示:“此件照办。”
这年的12月25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加编者按,用一整版的篇幅,报道了长阳乐园创办合作医疗卫生室的事迹和北京郊区《黄村、良乡公社对乐园公社实现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贫下中农、农村基层干部、公社医务人员座谈会议纪要》。
这篇题为《深受贫下中农欢迎的合作医疗制度》的长篇报道,高度赞扬“合作医疗是医疗战线的一场大革命,它解决了农村群众看不起病、吃不起药的困难……”
  不过,这篇稿子的署名并不是朱本正,而是“宜昌地区革委会、长阳县革命委员会和长阳县人武部联合调查组”。《人民日报》为何如此署名?其原因大致上有两种说法:一是当时不主张用个人署名;二是刊发如此重要的文稿,用几级联合调查组的名义显得更为慎重。
  经《人民日报》等中央新闻媒体报道后,短短的6年时间,长阳“农村合作医疗”的星星之火,迅速从深山乐园燃向中国大地。国家统计局当年发布的《关于1972年国民经济计划执行结果的公报》称:“全国80%左右的生产大队实现了合作医疗……”
打造发行量过百万的报纸

在我省的报刊发行史上,曾经有一份发行量达到158万份的报纸。
  这是哪张报纸?就是现在还在发行的《湖北广播电视报》。
  1979年春天,时任湖北省广播电视局局长的祝季伟提议,创办—份广播电视报。筹备人经局党组研究,由朱本正牵头。
  朱本正时任《湖北广播》主编。他在担任《湖北广播》主编期间,推出了大量既有时效性、又有业务知识的作品,10年时间内,共编刊物136期,发行198万册,计560万字。
  这份刊物当时深受广大读者喜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著名播音员齐越曾写信给朱本正,赞扬并索要这份刊物;朱本正还和北京广播学院教授赵玉民、施旗、阮子熙、朱晨等建立了密切关系;这份刊物还得到了人民日报、新华社、解放军报等报社有关领导和记者的关怀。朱本正那时拜访和结交了很多新闻界的朋友,受益匪浅。
  这份刊物对于培养新一代的广播员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北京广播学院的施旗等教授专为《湖北广播》写稿,传播广播知识。广播语言不仅要求通俗生动,还要求口语化,不仅要听得懂,还要好听。
  这些深受读者喜爱的生动教材,朱本正曾经专门编了48期特辑,如《新闻学小辞典》、《红楼梦诗词解释》、《写广播稿怎样正确运用语言》等,一时一书难求。
  朱本正成为《湖北广播电视报》筹备组负责人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运作,《湖北广播电视报》于1979年7月1日正式创刊。当时印了一万份。
  发行当天,他们乘车从汉口中山大道附近的一个邮局出发,竟然发现了“一报难求”的局面。在六渡桥邮局,发行窗口的玻璃竟被踊跃买报纸的读者挤破了……
  这张报纸为什么卖得这么火?朱本正现在回想起来,认为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当时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我省新闻界还没有出现这样一张报纸;二是这份报纸紧贴读者,内容丰富,上面有读者需要的广播电视信息,还有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非常适用。
  以后这张报纸从1万份起,逐渐增加到10万、20万、50万、100万……
  为了不辜负读者的厚望,朱本正经常深入基层调研,倾听读者呼声。
  他还邀请名人名家写稿。如王任重、伍修权、陈再道、陈锡联、秦基伟、朱伯儒、光未然、叶君健、邹荻帆、徐迟、李尔重、曾卓,陈伯华、王玉珍等都给该报写过稿件……
  在形式上他十分注重图文并茂,刊发了深受读者喜爱的一些大家的作品。如书法大家邓少峰、周华琴、黄亮、曹立庵等。
  他经常召开“会诊会”,邀请李德复,牛均富、张绍嗣、尹均生、陈金安、梁前刚、潘杏英等名家和新闻出版界的领导会诊这份报纸,他们对办好这份报纸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见和建议。
  朱本正还和读者开展互动。对各阶层的读者来信,朱本正大多亲自予以回复。在任社长的15年间,他先后结交了数以千计的读者朋友。
  至1983年,《湖北广播电视报》发行量突破100万份。当时全国42家广播电视报的领导在汉口中山公园湖心亭召开了经验交流会,几十家报社领导会聚一堂,共商报纸发展大计,会上朱本正作了经验介绍,并被推举为全国广播电视报协会的副会长。
  1990年,面对报纸发行量下降的困境,朱本正仍然一如既往寻找突破口。他不知疲倦地钻研业余,经常与专家、读者商议如何把报纸办好,进行了许多重要改革;还走出去学习外地经验,使这份报纸更加具有可读性。退休以后,他受聘任报社高级顾问,继续为报社尽心尽力做了大量工作。
  1992年,朱本正履职湖北省专业报记协主席。他依然是新工作岗位的强者,先后为40多家专业报开展协调服务,后来,省专业报记协被评为全省唯一的先进新闻社团;2015年,他又被湖北广播电视台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还被武汉市江汉区评为“健康老人”……


喜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