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灌心华诗有韵

.jpg近照.jpg

何汉华近照

 

人物名片:何汉华,号一贯,笔名仁抱石,三叶荷。湖北鄂州人,鄂州市作家协会会员、鄂州市电影电视家协会会员、民盟鄂州市委文化支部委员。曾先后供职于鄂州科技报、鄂州画报、今日湖北杂志社。1990年开始新闻及文学诗词创作,作品散见于全国30多家报刊、电台、刊(播)发表600余件计120余万字,部分优秀作品被评为省市好新闻奖。著有诗词集《华韵新声》《艺舟双辑》。其诗集书法手迹被经济界、文化界知名人士收藏。与人合编《辉煌鄂东南》、《诗意鄂州》大型画册三部。曾任报告文学集《华夏英杰》副主编。

 

 

在九省通衢的湖北,笔者结识了一位出自农家寒门而心志弥坚的文友,他就是多才多艺的何汉华先生。5年之前,笔者曾读过他的第一部格律诗词集。岁时又新,他推出了第二部格律诗词集。正如何汉华先生所言:当他登上诗书艺舟时,蒙师恩典,化益良多。他的这本诗词集美其名曰《艺舟双楫》,是他学艺做人的笔露新声,是以书会友,雅聚群贤的大恩不言谢,诗书送君前。

丁酉金秋,爽气西来。笔者利用双休日品读了何汉华先生所著的《艺舟双楫》格律诗词集。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自灌心华,诗书有韵。”

咏诗三百,愿与君言。诗词是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表达方式。综观何汉华先生的这本格律诗词集,正是由于作者长期大量阅读古今格律诗词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工作生活阅历,吟咏诗词。或雄浑,或淡雅,或写照,或传情。这一页一诗,如同“海绵”吸水,采撷“艺术甘露”滋润着读者的心灵,不管是一目十行,还是精研细读。我们仿佛置身于一方艺术舞台,既可看到画卷中的风流人物,又能感受到写意中的家园情怀。

.jpg唯学时习.jpg

何汉华先生所著的格律诗词集《艺舟双楫》共分为四个部分。在第一篇章中,他收录了许多反映时事见闻的诗词佳作。如由他创作的五律《华中师大毕业照奇观》,诗人以过人的新闻敏感,用诗词形式记录华中师大2014年一张集体毕业照,创下武汉高校迄今为止最长的一张毕业照,这一事实。以诗纪事,让人读后感慨良多。而诗集中的《欣闻编钟乐舞升级版》这首七绝,作者抓住了湖北省歌剧舞剧院复排的《编钟乐舞》节目中,男女舞者峨冠博带,长袖善舞,乐有楚韵,舞有楚风的舞台艺术形象。真可谓:“楚韵千秋传绝响,八音桔颂九歌章。”诗人引领读者从“音乐舞蹈史诗”中感悟楚文化的无穷魅力。

有人说:何汉华先生的格律诗词总带有“新闻痕迹”。然而,这正是何先生的可贵之处。多年来,他一直养成早看报纸,晚看电视新闻的习惯。同时,他参加过许多大型采访活动,这为他创作时事诗词提供了艺术养份。他创作的《满江红·读报有感》,显示出他对新闻事业的热爱和传递社会正能量的赤子之心,思想升华,启人心智。又如他创作的《好事近·牛山湖破垸分洪》一词,也收录于《艺舟双楫》格律诗词集中。这首词以“水降水相连,雷炸牛山湖隔”起兴,讴歌了20167月牛山湖破垸分洪重回梁子湖怀抱、再现“梦中云泽”这一新闻事实。当年的《江南风》杂志第4期在“南浦诗词”栏目推出了这首新词。由此可见,何汉华先生以格律形式巧写新闻时事的驾驭能力。

.jpg诗书.jpg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大千世界,人物风情。这是何汉华先生创作诗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源泉。譬如:由他创作的五绝《春分又见龙抬首》,以细腻的笔触记录了我国传统节气中的有趣现象,使农谚中的“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在诗中相互映衬,妙趣横生。而五言诗《端午节巧遇父亲节》,展示了作者对慈父的孝敬之心,也表达了楚天民俗中端午开粽叶的传统习俗。备礼感恩,双节齐至。而诗集中作者创作的《自画像》、《病中手记》、《遣兴》等,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诗人“谋生知我拙,诗向素笺吟”的惨淡经营,以及“今夜新闻写,明朝播万家”的文化自信。心中咏叹,跃然纸上。

诗不言小,小亦诙谐。何汉华先生总是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他为同乡好友创作的书法,友人答谢,送一篮鸡蛋以示谢意。而何先生竟能即兴玉成小诗:“兄送土鸡蛋,妻儿呼快尝,一壳先碰响,锅内现双黄”。无雕琢,无修饰。入情切境,有滋有味。还有《食春韭有作》、《春雨即景》、《诗题观音阁》《赏读梁晗曦折骨成诗有感》等五言杂咏,都是因人、因景、因事,有感而发,起承转合,情景交融。读来令人莞尔和留下思索。

.jpg对联.jpg

竹枝词作为一种诗体,在创作方法上有四大特色。一是语言流畅,通俗易懂,二是格律较宽,束缚较少;三是格调明快;四是广为纪事,以诗存史。而何汉华先生创作的竹枝新声运用白描、比兴、形象、动态手法,让人文自然与诗人内心融合一体,诗情画意,浑然天成。如由他创作的《乡采春笔》中写道:“天幕大开心放怀,春风唤我下乡来。”就是白描手法,语言明快。而“苹果手机轻唤我,后山漫下把家还”;还有《早春即景》中的“柳舞千丝心摆动,好诗常向柳边生”。这些信手拈来的诗句,鲜明生动。诗人透过眼前景物环境的比兴,丰富内心世界,增强了诗的含蓄美,想象力。又如:何先生创作的《弈棋》中的“一桌一椅一盘棋”和《观画题诗》中的“莲心莲蕊坐莲台”两首诗中善用叠字,有异曲同工之妙。《中秋夜记》、《公鸡地书》,则突出反映形象本质,感染力强。特别是何先生独出心裁创作的《只钓红砖不钓名》、《太白遗风醉意浓》、《春饮有作》等竹枝词,常常灵气闪现,有衔觞赋诗,嘤嘤成韵之感。更令人叫绝的是,当他观看央视直播的中国诗词大会后,他即兴挥毫写下了“看诗须有金刚眼,词赋飞花溅玉珠。选手擂台声律振,黄金难买对答书”的动态场景,让人读后过目不忘,犹如身临其境。不论是炼意、炼句上,还是炼法、炼字上,诗人均表现出文才艺胆,如椽巨笔下喷涌而出的跌宕起伏的情感,着实把诗词大会参赛者和观赛者的心态描写得活灵活现,开阖有度,恰到好处,诗意盎然。每每读来,令人感受到开启中国诗词大会之旅的历久弥新。当然,还有《夜观凤凰广场》、《鄂州印象》等竹枝词均是诗人触景生情的妙手偶得。限于篇幅,笔者不一一枚举。

古往今来,乡愁是诗人抒发情感的永恒主题。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一轮圆圆的月。而诗人笔下流动的是灵魂深处血浓于水的精神家园。笔者从何汉华先生创作的原创歌词中不难看出:他对生于斯、长于斯的鄂州的无限眷恋。诗集中收录的《三叶荷上起飞机》和《明月颂牌楼》是他试笔放歌的时代强音,诗意乡愁!

.jpg道观.jpg

行文至此,掩卷而思。笔者还不得不佩服何汉华先生的天资聪明与勤奋好学。值得一提的是:诗集中收录了何先生的诗词150余首,附书法手迹68幅。书法欣赏,自古及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电脑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的今天,许多白领阶层均在无纸化办公中省心省力。然而,何汉华先生却热衷于传统艺术的纸上渲染。他的这本诗词集历时五载,九易其稿。许多诗词手迹都是从他平时的诗笺手札中收录的。这些诗词书法手迹,既有“循规点画”,又有“自由形态”,徜徉于字里行间,我不能逐幅赏鉴,但为了让读者对何先生的诗词手迹有通盘印象,摄要而论。

展阅这些诗词手迹,你会发现何汉华先生的书法手迹以行书为主,渐向小字草书过渡,甚至在手迹中常出现“雨夹雪”现象,也就是草书中夹入了行书,心手双畅,时出新意。显然,何汉华先生的诗词书法手迹并非劈空七彩。他的祖上有私塾先生,耕读传家。何汉华先生自幼喜欢文房四宝,成年后,他常向书法大家学习,潜心运腕,心摹手追。以追求形神兼备的“心象”和“意象”为书法归宿。用行书,知法度,恋草书,得自由。阅览何汉华先生诗集中的书法手迹,犹如一场笔墨盛宴开场,飞白处,觅笔间雅趣,运腕时,赏纸上烟霞。行逸草狂,风神豪迈。这是何汉华先生诗词书法的演进之迹。

诚然,书法的最高追求,是激发美感,不管是写出“规矩”、写出“力度”也好;还是写出“和谐”、写出“性情”也罢。书家都不能绕开将汉字写得“美”这一铁律。

学海无涯,艺无止境。何汉华先生的诗词书法手迹,虽然初具个性,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要以“握断笔管写破纸”的毅力,从而达到“我手写我心,习艺更习精”的艺术化境。古人云:字如其人。诗品、书品即人品。笔者期望何汉华先生在灵气四溢的“三叶荷”版图上,笔追书坛先驱,心驭艺术方舟。力求诗词书法双绝合壁,笔歌墨舞,自灌心华,自成一家。

庄子云: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我想:何汉华先生只要坚持临池舒笔,以笔墨之自然,舒天地人文之自然。醉心其间,能淘心,能怡神。夫复何求!

 


喜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