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长篇通讯《他血液里流淌着记者良知和社会责任》在本网连载后,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和全国许多读者的点赞,有的甚至抽出宝贵时间写下了读后感。称赞桂慧樵不忘初心,不畏权贵,敢于匡扶正义、为民请命。大家呼吁:时代需要更多的桂慧樵。本网特辑录了部分读后感,以飨读者。
长期奔波在一线的桂慧樵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尹均生
记者是社会的眼睛 ,是人民的良心。铁肩担道义,向优秀的新闻工作者桂慧樵致敬!
中国水运报社记者 周佳玲
作为《中国水运报》的一名新人,今年6月,我有幸和桂慧樵老师相识,桂老师为人谦和宽厚,经验丰富,对后辈总是不厌其烦地指导,时常以亲身采访经历教我这名初入社会的小记者如何真诚做人,踏实做事,也会通过讲解新闻采写技巧的方式教我如何去挖掘真相。桂老师说,记者写文章,就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读者的角度,看读者需要什么,想知道什么,文字总要有一点点力量,给别人一点点启发。那时候听桂老师讲新闻讲采访,已经觉得他很令人敬佩了,做好了长江母亲河的忠实记录者的角色,而今读完《他的血液里流淌着记者良知和社会责任》全文,对桂老师的事迹又有了一次更为清晰全面的认知,也让我发自内心更加钦佩了,桂老师做好了一名水运行业记者该做的事,甚至超越了一名水运行业记者该做的事。
桂老师年近七旬,仍然奔赴在新闻一线,我曾问过他,这样不觉得辛苦吗?“因为喜欢嘛!”他的回答令我敬佩,把一个爱好坚持了50年,或许这就是“真爱”了。都说记者是这个社会的“良心”,是社会的瞭望者,而在这个众声喧哗的时代,信息的繁杂和海量瞬间可以将人淹没其中,我想,唯有做到像桂老师这样,不仅要勇于发声,而且能做到振聋发聩,真正为水运行业、为人民做实事,解难题,服务好,才能算一颗真正的社会“良心”。
武汉大学博士生 孙志鹏
近日读罢高级记者刘慧同所撰写的长篇通讯《他的血液里流淌着记者良知和社会责任》一文后,不禁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不仅因为通讯中详细地描述了一个老新闻工作者的作派、品格、良知和社会责任感,更因为这篇通讯的主人公《中国水运报》记者桂慧樵是我敬仰和熟知的前辈与老师。
与桂老师相识于2013年,那时他入选中宣部和教育部启动的高校与新闻单位从业人员互聘的“千人计划”活动,被选聘为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客座教授,而我则是一名普通的大三新闻学专业学生。在一次桂老师的来校授课讲座中,我有幸和一位女同学一起担任了主持人,向桂老师提问。那次讲座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彼时同学们大多正在媒体实习,有很多的困惑和疑问。而桂老师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新闻从业经历对同学的困惑一一进行了解答。
不久为了激励学子们胸怀大志,多实践,多写稿,写好稿,生活并不富裕,桂老师捐资10万设立了“慧樵新闻奖”。 自2014年正式设立以来,先后共有近百名学子获得此殊荣,激发了学子们新闻实践的热情,而我也有幸获得了一次“慧樵新闻奖”的三等奖。
我也多次到桂老师家中,向他请教。桂老师总是热情地鼓励我,让我多接触社会与社会中的人,用热情和激情去奔走、呼喊,去弘扬正气。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必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正如《他的血液里流淌着记者良知和社会责任》一文所述,桂慧樵用自己的新闻笔触和对社会责任的自觉担当,不断地诠释着:记者,是跳动在时代脉搏上,对社会发展事件的忠实记录者。桂老师也在用实践践行着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桂老师从事记者工作30余年来,双脚扎根基层,用心贴近百姓,解决了有些连地方政府都难以解决的疑难问题数百起,做好事无数,并冒着生命危险和恐吓,为船民、民工讨回工薪和工程拖欠款1.6亿,发表新闻稿件4000多篇,其中30多篇得到国务院和有关部委批转,6篇获时任总理批示。桂老师几十年的记者足迹都无一不在诠释着一位有担当、有情怀的新闻工作者是如何自觉担当社会责任的冲浪人。
从扫除湖西航道上的“拦路虎”,到报道“长江梗阻”, 冒险取材熄灭“鳗苗大战”,再到报道长江上的“黄砂大战”, 桂老师几十年如一日,奔走跋涉在长江沿岸,不惧艰难险阻,甚至生命危险,深入追查探踪,及时反映、报道有巨大社会价值的独家新闻,他以记者的良知和自觉的社会责任担当,无数次穷追不舍地触及暗流涌动的危害社会,危害民众利益,亟待解决的复杂矛盾冲突,使无数多年危害长江生态环境的老大难问题得到了解决。被人们亲切地赞誉为“长江上最敏感的新闻天线”、“新闻专业户”、“平民钦差”。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及其传播科技的发展,传媒行业在发生着巨变,在变革语境下主流媒体的新闻从业人员也不得不面对来自内外的变迁压力,许多年轻记者缺乏吃苦精神,贪图享受,经常走捷径,下载别人文章修改一下就完稿。而当别人正与家人一起享受天伦之乐,在风景名胜度假休闲的时候,桂老师则还是一如既往深入基层,即使已经古稀之年,已从报社退休,没有了“记者证”,但仍然自觉担当社会责任,把职业优势发挥到极致。不得不说,像桂老师这样敬业的记者真的越来越少,他的这种精神,更是无人可替代。
作为晚辈与学生,在接触到桂老师的短短几年时间里,我已经被他身上家国情怀与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所深深打动。作为我的前辈,我也会以桂老师为榜样,不仅要学习新闻的采写能力,更要学习他对亘古大爱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行为取向,做一个有良知,有社会责任担当的人。
中南民族大学文传学院 王 琳
他,将笔作为武器,无畏无惧地把假丑恶鞭挞,把真善美歌颂;他,眼睛是他的显微镜,用尽一生洞察着世态炎凉,关注着进步与民生。桂慧樵老师备受敬重的原因不仅在江河与船员们身上可以找到,更在于平民百姓的生活难处上——凡他遇见了都要管一管。当今社会,再难找到第二个像他一样“多事”的记者,他将百姓的疾苦与沉重的社会责任扛在了肩上,把良知与爱心刻进了生命里。作者刘慧同老师在写作这篇文章之时曾谈到:“良知许多人都有,但是一个记者能做到几十年初心不变,不为名利所诱,明辨善恶,坚守记者的良知就很难了;而责任感也可以是家庭的、个人的,但作为一个普通人能够心怀天下,把社会责任时刻充满于心更是难上加难。”如今,桂老师已经退休好多年了,但他那颗情系他人的心不仅没变反而愈加生动活跃。踏入学府,以身作则,谆谆教诲,把爱心传给学子,他的热情依旧不减当年。桂老师,不但是当今记者的楷模,更是一代新闻学子要用一生去学习与践行其品格的精神标杆!
江西 邓卫东
已拜读连载一,感人至深,桂慧樵这样有责任,有担当,有正义,有情怀,有良知的记者,是我们永远的骄傲和学习的楷模!!为您点赞!
长江武汉海事局阳逻处书记 黄俊鹏
两鬓斑白的七旬老人用一颗赤子之心做着自己热爱的新闻事业,退岗不离港时刻战斗在群众最需要的前线,扶危济困伸张正义,他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责任和担当。有幸读了《他的血液里流淌着记者良知和社会责任感》这篇文,被桂慧樵的事迹和精神深深感动震撼。
桂慧樵,他是双脚扎根基层、心怀家国情系百姓的新闻工作者,秉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精神一直奔走在责任与爱心的路上。长江上的“黄砂大战”、“川煤大战”、“鳗苗大战”、“游船大战”、“长江航道梗塞”、“长江水污染”、“长江新春闹堵航”、“长江民工潮”等等难题甚至一些沉疴弊病,都因他深入一线排除千难万险做出的报道而深受重视,牵动相关政策的调整使问题得以解决。
桂慧樵作为长江上最敏感的新闻天线,不光是出色履行职责的行业典范,也是见义勇为弘扬社会正气的榜样和楷模。这样的职业责任和社会担当,值得同为长江经济带建设出力的海事工作者学习。作为一名基层海事党员干部,要以桂慧樵精神为镜,对照自己日常工作和生活,学习他在工作上的忘我和敬业精神、俯下身子去钻研的严谨态度,生活中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以及但行好事的优秀品质。更要在今后工作中继续坚持模范带头作用,恪尽职守,努力贴近人民群众和服务对象,强化为民意识,切实树立起为民务实的良好形象。
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 唐丹力
读完长篇通讯,十分感动,感慨万分……桂记者确实是一位有着可贵的记者良知和社会责任感的人!他几十年如一日,深入民众,深入一线,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党的原则,不怕艰难,不畏权贵,以一个l新闻工作者的敏感和睿智,为底层民众解难,为政府排忧。他不忘初心,践行党的宗旨,不为名不为利,坚守新闻工作者的操守,在当今社会中,实属难能可贵!我们的社会太需要桂记者这样的有良知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新闻工作者,太需要这种令人敬佩、充满正能量的人!
上海蕴藻浜原船闸管理所所长 俞宝法
我永远记得当年蕴东水闸大堵航时来到的那位桂记者!
上世纪九十年代上海浦东改革开放带来了内河航运的空前繁忙,蕴藻浜航道也因此经常堵塞,有一次一堵竟长达近月不能疏通。当桂慧樵记者得知情况后马不停蹄来到这里,在圹挢下了公交车就直接下到了堵在航道里的船上,深入船民中间了解堵航情况,他从一条船跳到另一条船上,从水闸以东一公里多远处的圹桥,一直跳啊走啊到达水闸以西一公里多远处。我派人去找他,茫茫数千条船海哪里找得到呀!直到下午三点多您才上得岸来,差不多五个小时了,桂大记者饿着肚子已把堵航的第一手情况摸得一请二楚。他带着这些第一手材料,与水务、航务、公安等有关部门领导进行构通、协调,在新民晚报和他所在的水运报等报刊上发表了多篇有关这方面的报道,为疏通蕴藻浜航道立下了汗马功劳!
桂慧樵给我留下了一个真正的人民好记者的印象,虽然事隔20多年至今仍记忆尤新,永远难以忘怀。特别是他对工作认真责任的态度,和一心为民的良知深深地鼓午着我,激励着我之后多年的水闸管理工作,直到退休之后,我都一直惦记着这位令我终身难忘的好记者,人民排扰解难的钦差。
很幸运的是这位鼎鼎有名的大记者已成了我最好的朋友!
深圳亿邦动力网覃丽媛
桂老师是我见过的,最勤勤恳恳、又最具有侠义气息的新闻记者。年过七旬、两鬓花白的他依然冲在新闻最前线,为人民百姓请命,这是一个为后辈敬仰的新闻记者最珍贵的品质!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这是桂老师言传身教的道理,学生获益匪浅。
很幸运,能在大学的时候,得到过桂老师的指点和帮助。他的记者担当、坦诚待人的精神也一直鼓舞着我向前。桂老师,是这个浮躁的时代,让人心镇定的忠实记录者。希望他身体健康,万事胜意!
武昌解放桥小学教师 丁国兰
爱与责任的丰碑
看罢长篇通讯·《他的血液里流淌着记者良知和社会责任》后心灵感到震撼。 一位70多岁的老人,应该是享清福的年龄,却仍然战斗在新闻最前线,不仅写出了一篇篇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而且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影响。 桂慧樵在采访的过程中“俯下身”体察民情,“沉下心”潜心钻研, 用记者的良知和社会责任,这个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万象中,最能直击人心,让人沐浴希望的正能量,为人民的利益鼓与呼,真正履行了一个记者的新闻责任。 桂慧樵退休了,可他的爱心和对社会的责任担当没有退,而且青春勃发,活力四射。他用自己的言行建立了一座爱与责任的丰碑,让人由衷地感动,敬佩! 中国社会主义新时代热切呼唤着: 像桂慧樵这样的新闻工作者,像桂慧樵这样的各行各业的从业者。
中南民族大学 纪娇
他,是一个弃儿,上学只上到初中,完全凭着对梦想的执着追求和对写作的爱好而自学成才。慧眼抓新闻,情关世间苦,这是他一生的写照。
他,是船民心中的“平民钦差”,做好事无数。不仅处理解决了上百件连当地政府都感到棘手的问题,有时不顾频发的腰腿痛,甚至还冒着生命危险为船民及民工讨回工薪及工程欠款逾1.5亿元,且分文不取。
他,退休多年,生活并不富裕却每年拿出自己的部分退休金,在中南民族大学成立“慧樵新闻奖”,只为让更多热爱新闻的学子得到鼓励和认可,实现属于他们的“新闻梦”
他就是心怀家国,关注长江,关注中国水运,情系百姓的《中国水运报》退休记者桂慧樵。
作为桂老师的学生,我对于他的事迹早已孰知并为之感到倾佩。但是当看到真的有人将他一些不为人知的事情写成报告文学时,我还是又一次的被震撼和感动。起初看到长篇通讯《他的血液里流淌着记者良知和社会责任》时我感到十分的开心,想着桂老师的事迹和精神终于要被以这样的形式记录下来了,更多的人可以被这样精神所感染。随着文章的连载,我在其中也看到了很多我所不知道的故事和细节。桂老师就是这样,永远有挖不完的精彩值得我们去感受和学习。
对于学习新闻专业的我来说,可以在桂老师门下学习是一件十分荣幸的事情,能够学到很多课堂之外的知识,以及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对于远从宁夏来武汉上学的我来说,桂老师给予我像家人一样的温暖和鼓励。对于一个准新闻工作者的我来说,桂老师是我学习和崇拜的前辈,他在新闻界的敬业、奉献精神着实令我倾佩。作为桂慧樵老师的学生,我觉得很自豪。
我十分希望更多的人可以通过这篇文章来走进桂老师,感受他的不易与伟大,学习他的精神;希望自己可以不断努力,尽可能的传承桂老师的精神;希望社会人有更多如桂老师一样的人出现。
武汉 李国勤
通讯较为详细地写出了桂记者做的每一件好事所克服的艰难困苦,体现了一个老新闻工作者的作派、品格、良知和社会责任感。为桂慧樵感到骄傲,同时也忧虑这个时代为什么象他这样愿意为基层和底层民众鼓与呼的记者不多了。新闻单位培养为人民说话的年轻记者任重道远。
中南民族大学文传学院 陈欣悦
真正的记者是心系人民的记者,能够舍小家为大家,他不会嫌麻烦,一旦接到任务绝不会应付了事,会实地采访,去倾听人们的心声。采访也不仅仅是为了采访,不仅仅是为了一篇报道,是为了解决问题,为了人民的利益奔走疾呼,屡次失败也不气馁,直至将事情办好。这是真正的有灵魂的记者,有担当的记者,有责任的记者。
中南民族大学文传学院 况诚
作为一个新闻学子,曾被一位新闻悲观主义者问起,在这个新媒体力量强劲的时代,传统记者该何去何从?我隐约知道答案,却又不知如何说起。直到幸遇桂老师后,一同为报道沿海工程船只倾翻真相,“三探平潭”后方才真正解惑——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一如桂者丹心,哪怕70岁高龄也仍不惧采访阻力与舟车之苦。无论外人如何对新闻行业如何评议,总要有人去坚守,若我们新闻学子也被新闻的悲观主义冲击乃至被其淹没,那这个行业才真正彻底宣告死亡。
中南民族大学文传学院 陈敬超
对于年轻一代的记者来说,桂老师无疑是学习的榜样。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工作告诉了我们何为爱岗;切实努力地在一线采访教会了我们如何做好一个记者;不辞辛苦地为人排忧解难则告诉我们怎样才是一个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在桂老师的心中,永远有一份社会责任感,值得我们去学习!
中南民族大学文传学院 高 慧
作为一名记者,桂老师曾多次不顾自身安危为人民群众解难题、谋福祉,永远把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利益放在第一位。他为所有的新闻人树立了榜样,他的事迹应该被世人知晓并铭记。细读刘老师的作品,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对于桂老师的敬佩和赞美之情。桂老师作为一名退休记者仍然奔赴在一线,这种执着勇敢、大义凛然的大无畏精神,想必正是作者想要推崇和弘扬的职业道德素质和高尚精神品德。
武汉某局机关退休干部 夏 钢 愧对老桂
桂慧樵,其貌不扬,不修边幅,沧桑的脸,鹰眼。与我有一层关系,同属1988年长江日报电大新闻班毕业生。1986年在职入学。学员多,五六百号,分十个小班,年纪跨度大,40年代出生的好像只有桂一个人,加上我等少数50年代的,其余大部分是60后的。故众口称之老桂,或桂老师。电大晚上上电教课,借的江汉路皮业巷小学教学楼,披星来,戴月去,除小班同学之间偶有交际之外,基本上形同陌路。毕业后各奔东西,从事新闻工作的不足一成。一两个月前,热心者组织了几次聚会,最大的一次包了市郊的一个度假村,食宿两天,百十号学友纪念毕业卅年周年。这期间,与老桂接触了一下,席间碰杯寒暄,未及深谈,然而偶有耳闻,言之老桂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直到前两天,看到一组长篇通讯,刘慧同女士所写,我的心脏似乎遭到一股高压电流猛地撞击!
细细地,反反复复地读着,泪水模糊了双眼,心潮久久不能平静。
面对老桂的这些动人的故事,我惭愧,羞愧……
电大毕业三十年来,我一直在市级机关搞史志工作,科员,科级,处长,副局级。退休后,马放南山,刀枪入库,享受优厚待遇,船到码头车到站,养养生,保保健,引引孙子,旅旅游。可老桂呢,普普通通一名记者,七旬有余,还继续马不停蹄,沿江沿河奔波万里,采访报道,为国为民鼓与呼。惭愧呀,我!
三十年来,面对老桂,扪心自问,为党为国,我究竟做出过多少端得上桌面的成绩?我还是一名老党员。他,大半生的言行证明他已经是一名合格的布尔什维克份子。汗颜呀,我心有点乱,还有好多好多话讲不出来。千言万语一句话,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多多珍重,余言面叙,老桂!
中南民族大学 胡婷婷
在大学期间很庆幸遇到桂慧樵老师,他是我很敬仰的一位老师,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一个新闻人傲骨,他无私无畏、为民请命、刚正不阿的品质都深深感染着我们这些学新闻的学子,他身上散发出的精神力量体现着我们当今社会主义社会的时代精神,他是我们时代的精神脊梁!
上个世纪80年代末至今,一个长期身背一个大包,肩挎一个摄影包,有时还带着治疗仪,在船员之间来回奔忙的记者早已被长江边上的人所熟知了,他是一名装卸工成长起来的记者。
记者永远是连接百姓与政府之间的桥梁,永远是社会正能量的传播者和时代的见证者。桂慧樵从事记者30年来,他秉承一个记者当有的职业操守,用脚步去丈量事件,用敏锐的新闻洞察力挖掘出一个个让人触目惊心的事实真相,深入采访,他第一个打响的“三大战役”(“鳗苗大战”、“黄砂大战”、“川煤大战”)使长江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国务院所属交通部、水利部等5个部门派出联合调查组赶赴现场实地调查,并及时制定出整治措施,使问题得到了扼制。
桂老师发表了许多诸如《长江上是建大桥好,还是修隧道好》和《告警,一江浊水向东流》等有影响力的文章,在社会上都引起了强烈反响。他被人们誉为:“平民钦差”,干记者这么多年以来,刚正不阿倾力提升新闻报道公信力,发表新闻类稿件近4000篇,从来没有因为采访不深入而出现质量问题。
他不惧权贵,坚持新闻客观、真实、公正的报道原则,做党和人民的好记者,他被威胁过,但他一身正气,从未畏惧,也曾被人用金钱利诱过,但他坚守本心,从未被收买。有一年汛期,长江下游江苏境内的某开发区为追求局部利益,擅自搞起非法“围滩工程”。桂老师得知此事以后,心中十分焦虑,他立即与该开发区的有关领导联系,但对方一再否认。为求证此事,桂慧樵竭尽全力拍下了围滩的场景作为证据,识破了之前该开发区某主任的谎言。对方得知谎言被戳穿,自知站不住脚跟了,某主任招待桂慧樵吃饭的时候,委派一名工作人员偷偷在他的包里塞了一包钱,等他发现后,立马打电话给这位主任,并称一定要把钱退回去,否则就上交给江苏省委纪委。当时正值五一节,桂慧樵约该主任5月8日来报社看稿子,并领回笼络他的钱。来人看到他所写的《长江岂容擅自围滩搞开发》的稿件之后,马上动用关系想要阻止稿子发表。在重重阻力之下,桂慧樵并没有屈服于金钱的诱惑和权利的压制,他顶住来自各方的压力,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当不成这个记者,我也要把这篇稿件发出去!”后来,他将稿件投到了《中国改革报》和《人民日报》,两家报纸都发表了该文,国务院领导马上作出批示,责令江苏省政府将围滩迅速拆除。这一结果使得那些擅自围滩者尝到了苦果。在当年汛期来临之前,围滩终于被拆除,确保了长江汛期的安全。
桂老师频繁活动在基层,他关注普通百姓,情系武汉平民,他总是把笔和镜头对准基层,哪里不平,哪里有难事哪里就有他的身影。被人们称为是新闻战线上的“吴天祥”。他把自己的爱和憎倾注笔端,弘扬了真善美,鞭达了假丑恶。面对故意杀人而逍遥法外的胡厂长,他愤怒地予以揭露;面对纵火焚烧国家财产的不法分子,他挺身而出,冒着生命危险加以制止,至今左指上还留有的长长刀痕;面对被汽车撞伤的女职工,她毫不犹豫送她去医院,并掏出钱为其治疗,还不辞辛劳去江岸交通大队查出逃跑的司机,最终让其受到处罚。
尽管他因为抓小偷,反而被公安人员误为是小偷而被关了一夜;尽管他主动去帮老人扛包,反而遭老人怀疑要他拿出证件、尽管他主持公道,揭发案犯,而遭到围攻;尽管他为民工讨债而遭人追赶,并扬言要把他扔进长江;尽管他为还建不公的折迁户讨公道,而遭到房建部门的质疑,说“水上记者”,怎么管起陆上的事来了?虽然会遇到诸多困难,但桂慧樵还是一如既往地做类似的事情。他说,我是记者应当去关心社会,关心普通老百姓。我们的社会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我们每个人都不能袖手旁观。在他三十年的新闻记者生涯里,用笔,更是用行动谱了一曲曲动人心魄的正气歌。
一千多年以前,唐代诗人王勃曾说过:“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也成为了老记者桂慧樵的真实写照。2006年,桂慧樵从《中国水运报》退了下来,由于他对曾工作过的港口和长期相处的船民饱含真情,船民们遇事都要找他出面协调和帮助。码头工人和船员们离不开他,他也深深地牵挂着他们。为了继续发挥自己的作用,他怀揣着对船民们的关爱和对新闻事业的追求,再次返回到新闻采访第一线,退休不退色,再发余热,风雨兼程三十载,古稀不忘初心梦。多少人能够一如既往的坚持最开始的那颗奋斗不息的初心,然而像桂老师这样,从事记者生涯三十年,跑遍全国江河大川,心怀家国,情系百姓,这种鞠躬尽瘁的敬业奉献精神也不断地激励着我们同样怀揣新闻之梦的后辈向之看齐!
湖北监利退休教师 陈习恒
日前,由作家刘慧同撰写的长篇通讯《他的血液里流淌着记者的良知和社会责任》在当代名流网连载后,在笔者的心里产生了强烈的震撼,记者杜慧樵的感人事迹的确能够让很多人受到教育。
而对笔者来说,要学习杜慧桥记者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但是最受教益的,也是最直接和最现实的,就是杜慧桥记者他“退岗不离‘港’”的新闻情怀,和生命不息而战斗不止的奋斗精神。
在长篇通讯报道中,笔者读到了今年的6月8日,《中国水运报》用整版篇幅刊文《船民渡峰、彻底扫除航运上的“拦路虎”》的文章,这是杜慧樵记者退休后又一篇掷地有声、直接关系重大社会问题解决、造福民生的力作。笔者以为,这充分体现了杜慧樵记者的一种敬业精神与责任担当。几十年来他如一日,跑基层接地气,成为了万里长江的守护神,被广大民众誉为“平民钦差”。依笔者看,最难能可贵的还是,杜记者在岗是这样,退休以后依然痴心不改,一如既往。
仅此而言,杜慧樵记者就是自己学习的榜样。笔者也在基层写了几十年的新闻,虽然不是记者,但也对新闻宣传情有独钟。纵观以往的报道,除了没有杜慧樵记者的那种影响与厚度,其真正最缺乏的还是一个新闻爱好者的个人良知与对社会的责任担当。
因此,当“当代名流网”推出作家刘慧同写的长篇通讯后,笔者反反复复地读了好几遍,也在心里暗暗地下了决心,一定以桂记者为榜样,退休不退岗,写好身边的人,写好身边的事。特别是就农村教育所凸显出来的一些问题,比方说,留守儿童的暖心工程问题、校车安全管理问题、教师的师德师风问题、有偿家教问题、还有城乡教育资源的共享问题等等,都来高度的光注,学习杜慧樵记者,多为百姓疾呼,积极地帮助政府解决“老大难”的问题,真正担起一个新闻人的责任和义务。
武汉读者 江 波
在长篇通讯连载之三中,作者进一步展示了桂慧樵记者的责任心。无论什么时间地点,只要有情况发生,他就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2009年大年三十,长江下游九江段突然发生史上罕见的航阻事件,一些大型客轮和团队均不能直航,游客们无法赶回家过年着急呀。桂慧樵得到消息已是下班时间了,一般人下班就回家过年去了。桂记者心系众多旅客的安危,想帮助旅客尽早回家过年。他致电多个有关部门,没人提供详细情况给他,于是他就毫不犹豫的给家里一个电话,顾不上妻子的叮嘱,决定亲自去一趟现场,进行调查研究。很快把稿件写好,就想尽早的把消息发出去,大年三十,找人不易啊。他多方联系《湖北日报》《长江日报》以及省电台。在初一的早上,他看到了自己发出的一条“长江阻航的消息"刊登在《长江日报》的头版上。赶紧买了十多份报纸带上,登上了去上海的轮船随访。由于阻航,船已是晚上12点了,晚点了两个多小时。他饭也没顾上吃才赶到九江。由于客船不能直航,需要换乘,客舱内顿时混乱,人声鼎沸;有人说出浅 为什么不告诉我们?新闻媒体也没报道,这不是欺骗旅客吗?就在这关键时刻桂慧樵将买来的十多分报纸的分发给旅客,及时的让他们知道阻航情况,使他们平静下来。
这波刚平又波一起。桂慧樵又得知施工船搁浅在张南水道江滩上。他奋不顾身前往第一现场。连续作战两个夜晚。写出了《长江新春闹堵航》的长篇专稿。为上级领导了解长江航运情况提供了决策的依据。有关部门领导专程赶往现场,指导并解决阻航的问题。
哪里有严重问题的出现?他就赶赴到哪里?自觉担当社会责任,在当今的社会里,我们党和人民急需桂慧樵记者这样的新闻工作者啊!
……
通过阅读刘慧同的长篇通讯,使我深受感动和教育。做人就要像桂慧樵老记者那样,把良知和责任放在首位,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自己的贡献。在赞扬桂慧樵老记者的同时,也感谢作者刘慧同,给大众传递了正能量。如果人人都像这样传递正能量,那我们的国家将更加美好。人民群众就不会遭到重大的经济损失。我觉得这篇文章值得大家阅读和欣赏。
武汉读者 江宝宝
今天我有幸阅读了刘慧同 撰写的长篇通讯《他的血液里流淌着记者的良知和社会责任》的文章。 文章共分四部分。主要内容讲述和赞扬了在交通新闻战线上,至今仍活跃着一位鬓发斑白的老记者---桂慧樵。他退休不退岗,从事新闻工作30余载。他长期扎根基层,联系群众调查研究,及时准确的报道突发事件和危害航运的事件。为了保卫母亲河的环保;为了长江航运顺利航行;为了船民和船工们能拿到被拖欠的工资;他曾经冒着生命危险和恐吓,为民工挽回被拖欠的款项1.5亿。发表新闻稿件4000多篇, 其中30多篇得到国务院和有关部委的批准, 有6篇获得时任总理的批示。他所写的长江重大题材的新闻作品在国内多次引起了轰动,至今令人难忘。
作者刘慧同撰写的长篇通讯,真实生动的展示了,记者桂慧樵的先进事迹。一件件鲜活的事例,把人物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动自然。让人敬佩。
其中最让我敬佩的是桂慧樵记者,把自己的记者职业发挥到了极致。主动担当起重大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充分利用采访机会,帮助各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反映问题严重存在的实事,并提供解决问题的参考意见和可靠数据。受到各级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好评。
长江日报电大班同学凤飞翔
刚刚拜读完长篇通讯感动至深!我为自己有这样一位具有正义感、责任感、敢担当的同学感到非常的骄傲和自豪!你不愧为人民的好记者!不愧为“无冕之王”!
长江曰报电大班同学 张祖玲
读了刘慧同作家写的长篇通讯,使我对桂慧樵那种一心为民的的高尚品德,更加敬佩和崇拜。桂慧樵是我们电大班的老班长,是我们的楷模,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为了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甚至不惜用生命去守卫,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他生活的第一位。既稳定了社会秩序,又促了社会的和谐,他的这种精神,负有一份特殊而不可取代的道义责任。他是我们新闻班全体同学们学习的榜样!
长江曰报社 彭西平
在恨不得全民娱乐,百事消遣的今天,还有像桂慧樵这样高龄坚守正义、锲而不舍,担当责任,不畏艰险,为民请命,执着地崇尚和坚持新闻的真实性、监督性,实属难能可贵,不愧为新闻人的楷模,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武汉读者 祝福
我不知道在我们这样一个新闻班的群体中还有谁能像桂慧樵这样真正实现一个新闻人对社会的自觉担当,为劳苦大众鼓与呼。这样的同学我们不去宣传,不去盛赞,难道让我们去选择沉默和冷漠吗?桂同学是我们身边的、触手可及的新闻战士,新闻模范。我们为有这样的新闻战士而骄傲,而欢欣鼓舞。
中南民族大学2014级新闻专业学生 马思维
作为喝长江水成长起来的孩子,他总是对母亲河有着别样的深厚情谊。数十年来他报道的有关长江的一系列文章,在社会上引起广大影响,其中有许多报道以不可争议的“第一”历史意义载入中国新闻史。
他就是桂慧樵,被新闻界誉为"新闻专业户"和"长江上的敏感新闻天线"。
桂慧樵记者是船民心中的“平民钦差”,做好事无数。不仅处理解决了上百件连当地政府都感到棘手的问题,有时不顾频发的腰腿痛,甚至还冒着生命危险为船民及民工讨回工薪及工程欠款逾1.6亿元,且分文不取。船民一直敬佩桂记者的正直敬业精神,真心感谢他的帮助。他关心维护无数船员的心声.船民们称赞他是“为人民说话办实事,办好事的好记者。”
从事记者工作30多年来,他发表了各类新闻稿件近4000篇,从来没有因为釆访不深入,而出现稿件质量问题。有30多篇文章因为视角独特,影响巨大得到了国务院领导以及相关部委批转。其中6篇更是得到总理的亲自批示。
尽管退休多年,凭着对新闻事业的热爱与追求,桂记者仍活跃在采访第一线,经常去外地采访,为老百姓排忧解难,为社会传播正能量。他用双脚走遍了母亲河的每一个角落,用心灵守护长江,为母亲河鼓与呼,使被忽视的忧患的母亲河在他的笔下获得关注。特别是在当前愈渐浮躁的新闻场上坚持写具有舆论监督性、警示性、焦点性的文章是有风险的。但他觉得唯有这样做,才是最真实的自我体现,面对这些成就和荣誉,他总是这样认为:新闻之路没有终点,要敢于质疑和不断地探寻,因此受到人民尊重和钦佩。
2016年五一假期,当别人还在享受假期的愉悦休闲时光。桂记者接到福建船员的求助,他们一艘货船在装海砂时被装沉了,船员四处求助无门,只得找到桂记者。接到信息后,5月1日桂记者便从武汉赶到福建宁德,此事立即引起当地海事部门的重视。桂记者就船舶打捞及赔偿等问题,将双方当事人找来协商,最终维护了船民的权益,使船民感激不尽。8日,泰宁出现泥石流,接到指令后桂记者顾不上腰腿痛,又马不停蹄赶赴灾区,采访一线坚守抗灾的水运职工和海事部门,发回五篇现场报道,谱写了一曲曲抗洪救灾正气歌。弘扬交通人,传播正能量,深受港航职工的称赞。这样的忙碌生活已经成了常态,舍小家顾大家,只因他的血液里流淌着记者良知和社会责任。
30年来,桂慧樵的足迹遍布长江沿线的角角落落,他将自己对长江的情和爱融入到笔墨,他的长江系列报道和忧患意识引起广大读者和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告警!一江浊水向东流》使社会各界加强对水资源保护重要性的宣传力度,扩大治理范围,避免黄河的悲剧再次重演!《河床上的“黄金梦”》引起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视并批示,水利部立即召开专题会议,无序采沙的情况迅速得到了有效控制。《“鳗苗大战”的思考》使世人明白大自然的给予并非永无止境,它已不止一次地出示黄牌警告世人。《三峡旅游凭啥垄断经营》该文章锋芒直指三峡旅游公司封锁专用公路,垄断经营三峡大坝旅游。“一石激起千层浪”,最终开放三峡对外公路,实行三峡大坝免费参观。《六十座大桥锁住“黄金水道”》促使国务院正式批准,立项通过的“长江第一隧”————武汉长江隧道(含地铁项目)工程顺利开工。《水上绿色能源推广应用的先行者》报道提升了“京杭运河江苏段水运应用LNG综合示范区”的示范与引领作用,将五中全会提出的绿色发展贯穿始终,为全国水运行业推广应用LNG清洁能源提供捷径。这些经典报道无不为中央保护长江的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
一人红、红一点,大家红、红一片。2013年8月,由中宣部和教育部启动的高校与新闻单位从业人员互聘“千人计划”活动,桂慧樵被选派到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任教,遵循习总书记关于发挥经验优势当好“二传手”的指示,他除了将多年来深入一线的采访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子们,还把自己在采访中的全部素材都提供给同学们,并亲自进行指导与修改,同时将改好的稿件发表在他所在报社的报纸上,以此帮助学生们努力提高新闻写作能力。
为了鼓励学子们多写稿、写好稿,2013年11月,桂慧樵在中南民族大学专门设立“慧樵新闻奖”,每年(暂定5年)从退休金中拿出2万元作为奖金,来激励更多有新闻梦想的学子奋发向上,使更多的学子们从中受益。作为第四届慧樵新闻奖二等奖的得主,我为老师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为民请命的无私品质所感动。他是我们青年学子的楷模,他的精神值得每一个新闻人学习。
桂老师总是告诫我们新闻学子:记者这个头衔来自不易。为此,要将自已的事业看得比生命都重要,把老百姓的事当作自已的事去做,把行善,为民排忧解难当做自已应尽的职责和义务,不能马虎。
虽然桂老师已是古稀之年,但他总说:“新闻写作不仅充实了我的业余生活,而且给我更增添了活力和快乐感。”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作为一名老记者,桂慧樵始终饱含舍我其谁的敬业精神。他总是俯下身、沉下心,深入基层、投身一线,用敏锐的观察力深刻反映时代精神、客观规律和群众呼声。用公正之笔,揭露丑恶,为劳苦大众鼓与呼。时代需要这样的记者,新闻人需要这样的记者指引前行的道路。
中南民族大学学生 杨安然
我是一名大三的新闻专业的学生,经过专业老师的介绍,有幸与桂老师结识。记忆中,桂老师总是热情地接待前来拜访他的学生,不仅给学生准备美味的饭菜和水果,而且还认真聆听学生的心声,细心地为新闻学子提出自己的建议,希望学生能够理论结合实践,写出对社会有现实意义的好新闻。读过刘慧同老师的文章,我对桂老师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他,用笔尖讴歌美好,揭露丑恶;他,自觉担当社会责任,不计回报地帮助他人,把职业优势发挥到极致;他,七十岁高龄仍然去各地采访,不畏艰险,为民请命,坚守正义。他就是桂慧樵,不仅会做好文,更是懂得如何做人,他是长江上敏感的新闻天线,是学生的引路人,更是一位值得我们学习的楷模。
武汉 邓超群
记者的使命就是做一个历史忠实的记录者和守望者,因为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记者就应该给后人留下可资镜鉴的信史,而非稗史逸闻。记者的使命还在于弘扬一种人文理想,或曰人文理念、人文关怀,使诸如公平、正义、自由、民众、科学等常识性的“普世价值”得以浃髓沦肌地融入人们的心灵。一句话,社会责任感是记者的使命。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税胜男
当今的“记者”已经不是一个能“记”即可做好的职业,更要察、记、传、担。察就是体察民情,深入群众,与群众做朋友,才能真正感悟到群众的苦与乐;记就是记录,将最真实的情况记录下来,客观、公正、公平,保障每一个人都能被平等对待;传就是反映情况,揭露问题是记者的天职,每个记者都应该坚守伦理法规与职业道德,坚守正义,反映实情;担就是承担社会责任,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就是记者的最好写照!
武汉 卢 芊
一口气读完长篇通讯《他的血液里流淌着记者良知和社会责任》,眼前出现了桂班长那憨厚、耿直的形象,这个当年在长江日报电大班当班长的老大哥,随和、朴实、热情,在班上谁要一个复习资料,谁想补个听课笔记,都很自然想到找他,甚至谁嘴馋了,也到他家改善改善,他总是一脸憨笑,有求必应,别看他平时不苟言谈,但一旦涉及到新闻采访中的趣事和感悟,桂班长一改腼腆,总是滔滔不绝,象讲故事一般,我们听得津津有味,不舍离去。
转眼30年过去了,同学们各奔东西,很多学新闻的同学都放弃了职业理想,下海赚钱,有的改行,而桂班长依然坚守这块阵地,以天下为已任的胸怀,执着于新闻人的追求。读完这篇新闻报道,我深深感动,其实也在情理之中,因为桂班长与生俱来的善良和正直是长在血液之中的,哪怕是初次见面,就能感受到这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不管什么人面对这样一双真诚善良,纯净的眼睛,总是隐瞒不住心事,所以桂班长写新闻不需要用技巧,只用脚,用心就能写出好新闻,这就是爱!
读完这篇通讯后,有一种想与他同走采访路的冲动,这也不枉费我读一场新闻专业,完成我想做一个新闻人的职业体验。
暨南大学 黄丹玮:
刘慧同老师写桂慧樵记者的长篇通讯,我读了一遍,再读一遍,依旧慨然。
种种机缘巧合,有幸认识了记者身份以外的桂老。
他爱才如渴,对有梦想、有能力的人总愿出其全力帮扶。
他乐善好施,“无数的人和无数的远方”都与他息息相关。
他节约至俭,那只走南闯北的行李箱我想已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他热情好客,那碗香香甜甜的武汉莲藕汤不知牵引了多少游子的惆怅。
在我心里,桂老总有一种金庸笔下的江湖侠气:对酒当歌,深藏名利;功成拂衣,大笑而去;风风火火,又淡淡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