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 绽放在芳香泥土上的诗篇

一一湖北作协会员、知名打工诗人李斌平访谈录

近照.jpg

李斌平近照


人物名片:李斌平,曾用名牧风,湖北人。湖北省作协会员,知名打工诗人。已出版诗集《约等于故乡》。作品散见《诗刊》《星星》《诗林》《绿风》《中国诗歌》《诗歌月刊》《上海诗人》《延安文学》《2010年中国诗歌精选》《湖北诗歌现场》《中国2011年度诗歌精选》等刊报和选本。现在广州打工。

诗集+.jpg 

李斌平诗集


创作中.jpg

李斌平创作中


陈勇离开老家之前,你从事的是什么工作?诗歌创作是从那时候开始的吗?是什么原因促使你离开了家乡?

李斌平19832月到19933月,一直在某乡村小学教书,那时因爱好文学特别是诗歌,便开始学习写作并投稿。陆续在当时辽宁的《当代诗歌》广西的《柳絮》还有《星星》《诗林》《湖北日报》等报刋上发表诗歌作品。曾由湖北青年诗歌学会饶庆年主编出版了一本小诗集《圣母之歌》。之后迫于生活的压力,不得不外出打工。原打算到福建,因某些原因只好转广州。直到今天,算来离开家乡足有二十六年了。

:听说你这么多年来一直在广州,这些年的打工生活对你的创作有哪些影响?

斌平:从最初的广州荔湾区多宝路到白云区夏茅,从天河区到海珠区到越秀区,再回到白云区同德围,最后落脚到黄埔区。最初几年主要在建筑工地,繁重的体力劳动,成全了我的诗歌创作。那时,只要一有闲暇,便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往书店、报刊亭跑,跑得最远的是从天河到开发区,几十里的路程来回也不觉得累。骑行的路上,突然想到几句便蹲在路边记下来。那时候南方的打工刋物较多,基本上都发表过。像深圳的《大鹏湾》,湛江的《湛江文学》,广州的《飞霞》、《缅茄树  寻找他乡的故事》,湖北的《知音》等等。自己写的也较勤,几乎都是一组诗一组诗地发表。其中《江门文艺》《佛山文艺》多次推出,《华夏诗报》也推出过组诗,广州文联的《诗词报》也专版推介过。广西的《南方文学》、《中国诗人》巜诗刊》《诗歌月刋》《上海诗人》等都推出过打工题材的组诗,并受邀参与著名民刋《打工诗人》的编辑。虽苦但特别充实。进入公司后,生活发生了变化,写作相反倒没那么勤了。

:近几年少有读到你的打工题材的诗歌,读到更多的是你的乡土诗歌,是什么原因促使你转换了写诗的题材?

斌平:像我这个年龄段的人,大多少有在外打工的,即便有也没有像我呆这么多年的,可以说我的中年时代全给了广州。呆的时间越长思乡情结就更浓,很自然地就转入到乡土题材中来。在由诗人老刀和诗人熊禹评论、湖北的《文化报》推出我的诗歌专版后,基本上以家乡为蓝本的诗歌题材就写得多些。之间《诗刋》《星星》《绿风》《岁月》《中国诗歌》等刋陆续发表了我此类题材的组诗。在《荆州日报》发表由哨兵老师短评的三首诗后,《荆州晚报  垄上诗荟》几次推出我的大型组诗,这里要特别感谢章池兄、铁舟兄、陵少兄以及柳柳老师的知遇之恩。

:从你的诗集《约等于故乡》中,可你触摸到你的创作立场,悲悯底层情怀。

斌平:自己本身就是一个草根,生活在底层,最能体会他们的疾苦、感受,以及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求。不敢说代言,只算是用自己的拙笔给自己的在场,留下一点曾经的痕迹。如果能借此打动读者,让更多的人来了解、关注草根群体,则万幸。

:能否评价自己诗歌的优缺点?今后有何写作打算?

斌平:我曾和诗人将成兄微信,说和他的诗比,我的太传统、太老实了。该怎样突破自己、更新自己、与时俱进,是自己应该多思考的。现在我尝试着解读其他诗人的优秀作品,希望能为自己找到一个突破口,完成一次蜕变。我现在正在整理自己的诗稿,希望2020年底能出版自己的第二本集子。

:祝福你在今后的创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也希望你的诗集早日付梓。

斌平:谢谢陈老师!也借此感谢所有帮助和支持关注过我的朋友们!

陈勇照.jpg 

陈勇近照


作者简介:陈勇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第六届金麻雀提名奖获得者,现任湖北监利作协执行主席

 

 

李斌平诗歌代表作链接

 

亲人们

 

犁田插秧的人在小河里摸鱼虾的人

被风吹走了草帽拼命追赶着的人

远远的互相对骂着的人

他们是我的亲人

 

在灯下纺线的人搓麻绳的人

躺在床上咳嗽的人

睡在坟墓里的人

他们是我的亲人

 

母亲转身从厨房掏出土罐里的盐粒

随手撒在了被镰割伤的手指上

 

零花布

从母亲身上剪下

缝补在姐姐衬衣上的

一块零花布  母亲又把它

缝在我破了洞的裤子上

这不是缺憾的缺憾  我要学会

懂得艰辛

 

无法穿它的时候  抛弃是必然的

但母亲又把它缝到了自己的

肩上  这块原本从母亲身上剪下的

一块零花布  重又回到母亲身上

 

仿佛某种契约  经历了多少人间冷暖后

岁月  又趴在了母亲的肩头

 

 

父亲不在了  母亲不在了

除了那栋破旧的老房子

两堆矮矮的土丘

是我回家的唯一依据

 

在广州  一个叫贤江的城中村

18年  一个没有故乡的人

象生活在乱石缝里的一只蟋蟀

一场突如其来的雨

即使躲避  也是在别人的屋檐下

 

隔着1950里路的烟雨和山水

每夜  我要用手中的笔

清理两堆土丘上的荆棘和疯长的荒草

用一粒粒汉字的土

给父母

培坟

我要好好保留回家的依据

不让自己成为这个世界的孤儿

 

贤江生活

一口高压锅  增加了我生活的压力

房租  水费以及和一位

河南女孩  生米还未

煮成熟饭的爱情

为了掩饰窘困  我必须用那张旧棉被

捂住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冒

和疼  掏出被芯里的棉塞紧耳朵

 

听不见父亲的来电

在贤江  这个南方都市里的小村庄

我学会了过掩耳盗铃的生活

我的房东至今还叫不出他的

名和姓氏  从他的脸上

你感觉不到半点暖意

推开破损的门  拖欠的房租

什么时候才能还清这份岁月的债务

 

 

一盏白炽灯  仿佛深藏着无比的幸福

无数只飞蛾投奔而来

徘徊的  义无返顾的

被烫伤被折断翅膀甚至来不及喊叫

就把一条命丢在了异乡

 

我不知道这一群一群的飞蛾中哪一只是我

灯火辉煌处等待着怎样的命运

夜深了  如果灯光突然地熄灭

有谁知道它们此刻的忧伤



喜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