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写真·从水兵到高级编辑

——记《人民日报》社原高级编辑罗同松

微信图片_20220326214902 (1).jpg

罗同松近照


人民报社高级编辑罗同松,是我的战友。他曾报道过许多具有传奇色彩的先进人物,却不曾想过,自己是一位富于传奇色彩之人。这位舞文弄墨、不辍笔耕的文人,原来却是一名操枪弄炮、驰骋海洋的水兵;其出身是一个小乞丐、小牧童、小学徒,一个在旧社会受尽欺凌的苦人。

我与罗同松曾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南海舰队一同工作,对他的为人略知一、二。

 

一、从军报国

1932年3月,罗同松出生于湖南省望城县(现为长沙市望城区)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属于赤贫。祖父、伯父和父亲,都是一生在阔户人家做长工。他随母亲讨饭到7岁。父亲罗云堂由于劳累又被欺压,得了精神病,在去世前的头五年,双眼失明,靠卧在“瘫了轿”(一乘可以抬着走的小木屋)内乞讨到临终。父亲去世时,他才10岁。罗同松靠父亲、母亲讨饭所得的几个铜板,加上自己打柴、替人放牛、放羊得到的一点钱,总算上了三年小学,后来他又上山打了18柴送给一位私塾老师,老师便同意他上了半年私塾。日本鬼子侵占长沙时,他的堂伯父和伯母,被日本飞机炸死,他也就失学了。日本鬼子投降后,他给人家当过多次学徒。

2b315526ade657018776b76817ab4f3.jpg

罗同松应征入伍


1951年6月,罗同松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口号声中,在上有60岁老母,18岁娇妻,下有6个月小儿的情况下,毅然参了军,开始时,他在望城县大队新兵三连当战士,不久便分配到广州,在173师侦察连当侦察兵,罗同松连时,连已受命集体转制为中南军区海军第一舰队警卫连。他,陆军军装没穿多久,改穿水兵服了。部队驻扎在广州市郊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内。

当时,部队战士文化程度都较低。1952年初,警卫连作为试点单位,开始学文化。罗同松除了自己学,还被选为“小教员”。经过几个月突击学习,警卫连战士的文化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也还有9名战士接受能力差一些,没有达到“会认、会读、会写”的要求。连部决定这9名战士组成建制班,放在山顶瞭望哨,在执勤的同时,安安静静突击学文化,指导员何春让罗同松去山上辅导那9名战士。

这里的山顶,是黄埔岛的制高点,装了一架大型望远镜两挺重机枪威武昂首,直指苍穹。两挺重机枪,当有只有张方年一名射手。张方年罗同松介绍,这种机枪名叫12·7毫米口径重机枪,简称“12·7机枪,一分钟可以发射1200发子弹。随后,罗同松一边上课,一边跟张方年一起擦枪,不到一个星期,他便对12·7重机枪拆卸、复装,运用自如了。

一天上午,第一舰队司令部作战科长带着一位参谋上山,检查张方年对两挺重机枪的掌握、保养情况。命令张方年挺机枪各发射5发子弹。张方年射击完后,科长作了些交代,欲要离去。罗同松壮着胆子赶紧问:“科长,能让我实射一次吗?”科长用疑惑的眼光看着罗同松,张方年赶紧对科长说:“他是警卫连文化教员,在山上辅导瞭望班学文化,很想掌握12·7。”科长笑着说:“那好呀,想多掌握一种武器,是好事嘛。会使用吗?”罗同松立正答道:“我每天跟着张方年擦枪,已经能操作了。”作战科长高兴地说:“很好,你打5发!”罗同松迅步走到一挺机枪的握柄前,先将子弹带上的第6发子弹取掉,接着一拉枪栓,一按击发柄,只感到两手震动得又麻又痛。他向科长大声报告:“射击完毕!”科长连声说“很好,很好。”又说:“你一个战士,当着教,又主动学习重机枪,这种精神非常可贵。你叫什么名字呀?”他赶紧回答:“我叫罗同松。”

没想到,科长突然大声命令道:“罗同松,命令你这挺机枪(他指了指右边那挺机枪)5发对空无目标射击!”罗同松同样做得令科长很满意。

1952年4月,罗同松在中南军区海军第一舰队警卫连加入了共青团。

1952年10月间,警卫连瞭望班9名战士的文化学习经过考试,达到了“三会”。何春指导员宣布:“罗同松,你的任务完成得很好,回你的原来5班去吧!”

春节前的一天晚上,何春指导员找几个“小教员”谈心,罗同松讲了一句:“我早有一个心愿,希望去舰艇上工作。”正在这时,第一舰队政治部副主任任玉善来了。听了罗同松这句话,便说:“想到舰上工作是好事嘛。我们的海军要大发展,你想上舰,会有机会的!”

没过几天,也就是春节的年初二,何指导员找罗同松谈话。说舰队司令部要调他去3-501炮艇工作,罗同松一听这话,高兴得简直想跳起来。

第二天上午,罗同松奉命到司令部军务科转关系,很快,501艇朱艇长将罗同松接到了炮艇上!罗同松长期以来想上舰艇的美好愿望,天终于实现了。

3-501炮艇为铁甲艇,排水量50吨,是国民党海军留下的,机器老旧了,战斗速度(最高时速)仅10节。前甲板装了一门25毫米口径炮,简称“25炮”,还在左舷、右舷各装一挺12·7重机枪。

fa06bc3d6275786f143942d335f69b6.jpg

罗同松提干


第二天,枪炮班长张林生要教罗同松使用12·7机枪。罗同松立正回答说:“这个,我会。”班长问他:“警卫连有这种枪吗?”罗同松指着附近山头说:“山顶上有两挺12·7,我都过。”班长怀着明显的考验之意说:“那好,你把右舷机枪的撞针换下来!”昨天一到艇上,罗同松就注意到了两挺机枪备件箱的位置。这时,他用娴熟、敏捷的动作更换了撞针,一连串动作,用了30秒钟。班长夸赞说:“好,不错。再练练,速度还可以快些。”艇长站在驾驶台上对这一切看得清清楚楚,艇长大声说:“罗同松,从现在起,你参加战斗值班!”

一天晚上9点钟,501、502艇同时响起战斗警报,艇员各就各位,罗同松当时戴上了钢盔,站到了右舷机枪战位上。不一会儿,501、502艇同时解缆启航,501在前,502跟随,后面还有一艘军舰垫后,向着珠江口方向航行。

大约航行1个小时,3艘舰艇出了虎门口,进入零丁洋,海面顿时开阔。3船抛锚后,罗同松不值班时,去驾驶室看了一会儿海图。知道舰艇停泊的这个海区,正是清朝林则徐大战英军的虎门炮台前面。第二天启航继续执行任务。

罗同松在501炮艇当枪炮兵的那段时间,是他人生中十分开心的日子。每次航行,他站在自己的战位上,扶着保卫祖国的有力武器12·7机枪,迎着徐徐海风,面对滔滔海水,为自己是一名中国水兵而感到无比自豪!

 

二、大报记者

为了适应海军的发展,黄埔基地组建教导大队,以后几度改名:轮训大队、训练团和海校,罗同松从艇上调到该单位任过中队文书,当过团部打字组组长,当过保密员,还任过军务参谋。由于他工作积极,因而进步很快,1956年6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罗同松在训练团工作时,个人时间比较充裕,就抓紧看书学习,有时苦读,甚至通宵。还学着写稿,进步很快,经常在《人民海军》报、《战士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发表稿件。以至于1955年冬季试刊的《解放军报》也发表了罗同松的稿件。

1958年10月21日,南海舰队训练团奉命从广州黄埔迁往广东东莞的虎门。因为罗同松经常在报纸上发表稿件,小有名气,在虎门才住10天,10月31日接到调令,被调任南海舰队政治部新闻干事。

43da4190d7d578cc7259fa4e2448721.jpg

罗同松忆苦思甜指着曾经讨饭的筐子


1959年10月,161军舰调到南海舰队直属政治部工作。这样,我和罗同松便同住在舰队机关大院里,时间达3年之久。他在舰队政治部宣传部新闻科当干事,我在舰队直属政治部宣传科工作,我们的工作性质相同,因此有过多的接触他谦虚谨慎,诚实待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还对我在写作上,有过具体的帮助和指导,比如,我写的一篇通讯《风风雨雨抢架发射台》,报道了舰队通信营二连的战士们,背着几十斤重的电线和器材,在高山顶,在海滩上,架设着电线,保证部队的通信联络畅通无阻。该文就是写战士们一次抢架无线电发射台的战斗故事,我送给罗同松审阅后,发往《南方日报》社,该报于1962年9月25日发表了。(请见《贺雄诗文集》第142页至144页。)

1960年前后,部队时兴机关干部下基层当兵。罗同松已经是南海舰队政治部宣传部的干事。于1960年12月1日至1961年1月31日,脱下军官服,换上水兵服,佩戴水兵军衔(列兵),下到我曾任过副政委的161军舰当了航海兵,收获很大。随后,他又到我曾任过机要员的南宁舰(172军舰)蹲点一个月,具体帮助指导基层单位的工作,收效很好。我和罗同松一起,讲到这两艘军舰的事儿,感到特别亲切。

1960年5月到10月,罗同松在《解放军报》社第二期训练班学习。这期训练班学员19名,后来有2名调入《解放军报》任记者。一位是后来任《解放军报》副总编辑的夏国珞同志,另一名就是罗同松。

1963年9月,罗同松调任《解放军报》驻海军记者,工作性质决定,他经常生活在舰艇上。除了南海舰队,他还到过东海舰队、北海舰队的舰艇部队采访。在祖国辽阔的海洋上,从旅顺口、黄海、东海直至南海的西沙群岛,都有他乘舰艇的航迹。他还曾乘舰船出岛链,远航南太平洋;他既在水面舰艇生活过,也曾乘潜艇深海潜航。他对舰艇生活十分熟悉,非常热爱!

上世纪60年代,美国入侵越南,其飞机经常窜扰我海南岛上空。《解放军报》社记者处命令罗同松:“你最主要的任务,是在海南岛担任战斗值班!”他服从命令,在海南岛海口机场住了一年多,其中有9个月没有跨过海峡回湛江家中看望妻子和儿子。尽管天天有自己的军用飞机往返海口和湛江。这期间,他4次采访报道了海南空战。

微信图片_20220326104825 (1).jpg


1979年春末夏初,罗同松作为《解放军报》记者,参加了保卫边疆的自卫还击作战,在枪林弹雨中战斗了20多天,采访并发表了许多战地稿件,荣立三等战功。1979年2月,罗同松被晋升为正团级军官。

1980年上半年,我国向南太平洋水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洲际导弹),罗同松作为《解放军报》记者,随同由19艘舰船组成的庞大测量船队,先是进行长时间的内海演练,从黄海、东海航行至台湾海峡。然后,从舟山海域启航,出岛链、过赤道,远航至南太平洋,目睹了从甘肃酒泉飞来的火箭弹头,准点落在南太平洋我们待候的海区。这次航行往返56天。在执行这次任务中,对罗同松感触很深。5月4日,他与远航总指挥(海军副司令员)刘道生作了长谈。罗同松说:“这次远航,19艘舰船,都是我们国家自己制造的,真叫人高兴!”刘副司令笑着点点头说:“是呀,这说明我们国家经济发展了,今后还会发展得更快。”我们如此庞大的船队,特别是有6艘驱逐舰出岛链,这被认为是第一次。罗同松在5月4日这天的日记中自豪地写了这样的话:“我们这支远航船队,总排水量17·4万吨,而1935年,德国海军的总吨位才有7.86万吨。我们人民海军的旗帜,应当在太平洋上升起,永远飘扬。这就像太平洋的海流,谁也阻挡不住!”

1983年,罗同松从《解放军报》社转业到《人民日报》社当了军事编辑。他的确对自己的经历很庆幸,很珍惜。他这个农村穷苦人,仅上过三年小学,居然当了20年《解放军报》记者,当了10年《人民日报》编辑!1993年退休后,他又被人民日报社先后返聘为《信息旬刊》主编、人民日报出版社(人民日报社的一个部门)编辑共10年,加上他在海军南海舰队政治部宣传部新闻科任新闻干事5年(1958-1963),共从事新闻工作45年。此外,他还于1997年5月至2008年10月,担任中国报业协会集报分会会刊《中国集报信息》(经新闻主管部门批准出版的内部刊物)的主编11年。我的战友真算得上是新闻战线的老兵!

罗同松做报纸工作50余年,走过许多地方。在内地,目前除了甘肃、青海、宁夏未去以外,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均留下了足迹。因为他是军事记者,所以有的地方多数人不可能去,他都能涉足。例如:一些边防哨所,一些国境禁区,一些军事设施等。名山、大川、海洋、孤岛、荒漠、绿原、巅峰、洞穴、雄关、要隘,许多许多,他都身临其境。祖国的美好河山,使他开阔了眼界,舒展了心胸,体察了民情,丰富了知识,因而罗同松更加热爱祖国,对祖国的美好未来充满了信心!

罗同松做报纸工作50余年,写了不少新闻作品。我问他:“几十年了,你在各种报刊上发表过多少稿子?”他说:“谁去记那些事。少说也有2000篇吧!”他和几位记者写的《运载火箭飞越万里长空》,在1981年12月荣获全国好新闻作品优秀奖;他和马文科写的《今日“两地书”》,在1987年7月荣获全国好新闻作品特等奖。他写的讴歌祖国哨兵的作品,《新华门的哨兵》、《最早迎接朝阳的哨兵》、《最后送走夕阳的哨兵》、《神卡——守卫在最高处的哨兵》、《潜航——守卫在最低处的哨兵》。这些作品,在读者心目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民日报》还发表过罗同松撰写的两篇社论,两篇“本报评论员”文章。罗同松不仅写新闻作品,他还在一些文学刊物上,发表过多篇短篇小说。当我赞扬老战友的功绩时,罗同松说,自己比不上那些名记者。他说他尊崇明代学者都穆《学诗》诗中的佳句:“但写真情并实境,任它埋没与流传”,所以,写了不少文稿,遗撼是是没有传世之作。我倒觉得,“真情”并“实境”写好,正是记者的优良

 

三、精彩人生

罗同松,在一份个人的资料中这样写道 :“我忠心耿耿一生,勤勤恳恳一生,沟沟坎坎一生,就自己来说,也是轰轰烈烈一生。”是的!我觉得除此以外,他还有着灿烂的人生、非凡的人生、精彩的人生!

在罗同松的人生中,他荣幸地面见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我党三代领导人,并且都有合影,这是他人生中难能可贵的幸运。

1965年2月,《解放军报》记者会议在北京召开,罗同松出席了这次会议。2月22日,敬爱的毛主席、邓小平、彭真等同志接见了《解放军报》全体记者,并且合了影。以后,罗同松不少于11次面见毛主席。

431d6c62b17c7b3d9c581122c781884.jpg

罗同松出版的书籍


1979年7月,海军党委扩大会议在青岛召开,罗同松作为《解放军报》记者采访了这次会议。29日,敬爱的邓小平同志和栗裕同志到会,并同与会人员合影,小平同志作了重要讲话。罗同松有幸8次面见邓小平同志。这8次面见中,罗同松有幸两次聆听邓小平同志讲话,一次是上述海军青岛会议,小平同志作了《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实现要靠组织路线来保证》的讲话,第二次是1980年4月16日,小平同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向干部们作了《目前的形势和任务》的讲话。这两篇重要讲话,都收入于《邓小平文选》第2卷中。

1992年12月3日,刘伯承军事思想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敬爱的江泽民同志出席并与参会人员合影。罗同松作为《人民日报》记者采访。他不少于6次面见江泽民同志。

1963年5月,解放军总政治部召开全军通讯报道工作会议。海军仅有3人参会,罗同松是其中之一。参加这次会议的人员,于5月20日在中南海受到了周恩来、朱德、李先念、董必武、薄一波、聂荣臻、杨尚昆等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后来,罗同松不少于15次面见周恩来、朱德、李先念同志;杨尚昆同志就见得更多了。

在罗同松的人生中,荣幸地面见或采访过许多中央领导同志和解放军高级将领,有不少领导与他合了影,这也是他获得的荣誉。

1988年1月16日,李先念、杨尚昆、李鹏、乔石、杨得志等在中南海接见军队几个会议人员,罗同松有幸赴会采访并受到接见。

1988年2月17日,就职不久的国家主席李先念、总理李鹏出席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春节团拜会,罗同松作为《人民日报》记者有幸赴会采访并合影。

罗同松还曾采访或面见过叶剑英、罗瑞卿、肖劲光、王树声、肖华、刘华清、秦基伟 、赵南起、王诚汉、苏振华、王宏坤、杨成武、杨勇、洪学智、余秋里,杨得志、张震、张爱萍、廖锡龙、李志民、李聚奎、张宗逊、傅钟、谢富治、迟浩田、赵可铭、李德生、李耀文、于永波、傅全有、徐惠滋 、杨德中、周克玉、丁衡高、李来柱、谷庆善、张工等上将以上将领。罗瑞卿大将曾在罗同松写的一份材料上作长篇批示;肖劲光海军大将曾单独接见罗同松一个多小时。

罗同松的精彩的人生,得到了我军高级将领的夸奖和赞颂。

1992年《解放军报》社的长征出版社,为罗同松出版了《忠诚的哨兵》一书,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为其作了《哨兵颂》的序言,老将军叶飞为罗同松的《忠诚的哨兵》一书题写了书名。

1987年9月,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长张爱萍上将为罗同松题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对于罗同松的精彩人生,作了充分肯定。

1994年12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为罗同松题字:“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抄于谦诗《入京》赠罗同松同志”对于罗同松的精彩人生,作了高度的赞赏。

 

四、青松气质

我的海军战友罗同松,他一生爱海也爱松。他有青松气质,一生无所畏惧:在战场上长时间钻过枪林弹雨;在海洋上无数回遇过大风大浪;在政治上,更是经受过无情的狂风巨浪。“文革”初期,他被打成“极右分子”、“牛鬼蛇神”、“罗瑞卿分子”,挨过铺天盖地大字报和会议的批斗,直至被押送农场监督劳动。面对这一切,他总是抱“无所谓”和无所畏惧态度。

微信图片_20220326104825.jpg


在批斗会上,罗同松顶牛、骂人甚至摆开架势想揍人!因为他对党无限忠诚,所以他无私无畏!实际情况是这样的:1965年9月至10月,罗同松奉命在南海舰队某军舰上蹲点一个多月,就该舰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写了一份材料(记者有写“内参”稿的任务),《解放军报》社将他写的材料呈送军委,军委领导罗瑞卿同志在罗同松写的材料上作了长篇批示,并批示海军应对该舰实行“政治整军”。由于罗瑞卿同志在“文革”时遭受迫害,罗同松战友也跟着受罪。

罗同松,他名叫“同松”也爱松。国防部长张爱萍上将曾书写陈毅元帅的诗勉励他:“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罗同松特别喜欢。罗同松还欣赏唐代人刘希夷《公子行》诗中的“愿作贞松千岁古”以及元代关汉卿的“贞松耐岁寒”佳句。现实中的罗同松,表现了青松的高贵气质。

请看罗同松的荣誉:1954年11月和1958年11月在海军南海舰队荣立三等功各一次;1979年,荣立三等战功一次;1992年被评为人民日报社(省、部级)先进工作者;1998年7月被评为人民日报社优秀共产党员。罗同松同志的家庭,2003年8月被中共中央直属机关文明建设委员会评选为中直机关文明家庭;2004年1月被人民日报社评为“孝心家庭”;2010年5月,被全国妇联全国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协调小组评为“第七届全国五好文明家庭”。

请看罗同松的行动:

罗同松做新闻工作40多年,走南闯北,结交了众多各界人士,以至于不少高级领导同志。可是,他从来没有托他们办过私事,儿孙们工作方面的事儿他从未插过手。

他的大儿子罗新民、儿媳周艳桃,二儿子罗灿民、儿媳王平芝,今天依然户口都在农村,人在农村种田。

他的小儿媳王宇芳,今天仍是农村户口,长期在北京打工,找工作的事罗同松从未问过。

他的小儿子罗丹,是自己考入北京一家工厂技校的,毕业后留厂当工人至今。

三儿子罗霄应征入伍,后为少校军官,前几年上级决定要他转业。他请求罗同松去找老首长、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防部长迟浩田同志,看看能否说句话不转业。罗同松没有这样做,叫罗霄服从组织安排。

大孙子罗刚,是农村户口,曾借读于北京,后毕业于广州中山大学,希望到北京爷爷身边工作。罗同松只说了三个字“进不来”。

大孙女罗毅,今天仍是农村户口。他们都是在凭自己的能力工作,罗同松从未过问他们工作的事。

头年,罗同松的孩子们为他庆贺生日时,他说了这样的话:“在旧社会,我随母亲讨饭到7岁。后来,我放过牛、放过羊、做过工、当过学徒,是苦水里泡大的。我刻骨铭心牢记是共产党领导穷人翻了身,我才有了今天的幸福。我参加革命后,努力学习,追求进步,兢兢业业地工作。我这名共产党员奋斗一生,只留下8个字:清清白白,干干净净!”

罗同松在日记本的扉页写着自己的格言:在人生道路上,我只尊崇“勤奋”,相信“勤奋”;勤奋是人生存、生活的支柱,勤奋是人进步、成就的航船。他从一个普通的水兵,成为《人民日报》的高级编辑,这就是海军战友罗同松谱写的一首勤奋人生之歌,这就是海军战友罗同松高唱的一首青松气质之歌!

1604326270155392.jpg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贺雄,系湖北省监利市供销社副县级离休干部,高级政工师,海军南海舰队退役军人,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



喜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