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孔子《问津》传说代表性传承人李森林
李森林为湖北省武汉市专家、教授张良皋、皮明庥、陶德麟、章开沅、冯天瑜、洪威雷、刘玉堂等介绍问津书院
2003年李森林向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思卿(左)、湖北省政协副主席蒙美璐(右)介绍问津文化
湖北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公布,武汉市《孔子问津传说》代表性传承人李森林榜上有名!
古韵情悠悠,问津巍巍然。百年大修后的问津书院,门前的孔子河微波荡漾、缓缓流淌,诉说经年。孔叹桥、坐石、桀溺畈、晒书山等一系列历史遗迹记录着千年前先贤在这里“问津寻路”,探求人生渡口与济世之路的经典故事。沉淀千年,底蕴深厚的问津文化滋润着这里的人民,颐养着民俗文化。
一
说到千年问津文化的流传,就不得不提到李森林。正是由于他对问津文化的发掘与传承,才得以使问津书院成为武汉乃至湖北省的一张亮堂堂的地标性名片。
在他的努力和坚持下,问津书院的历史首次写入武汉的正史。
据明《一统志》记载,西汉时期当地农民种地时偶得一块“孔子使子路问津处”石碑,淮南王刘安遂在此建亭立碑、修建孔庙,以此记之。万历三十四年(1606)由湖广巡抚熊尚文题写“问津书院”匾额。自此,“书院之名始立,书院之制始备”,名士云集,人才辈出。弦歌传诵至民国四年(1915)最后一次大修后问津书院渐渐湮没于纷飞战火之中。
那时书院的金石文字,或为残碑断碣,或遗弃没榛莽之中,无人问津。宋代碑刻、明代早期复制的“孔子使子路问津处”石碑、清初“重新问津书院记” 石碑,李森林发现后,就多次呼吁保护,有的并花钱买下,在问津书院重修后,他又无偿捐献出来。正是他的执着,他的热爱和无私,他所收集的史料,成功助力问津书院在2002年度申报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
书院成功申报,在保护的过程中,“问津书院”四字碑刻由于字迹毁损厉害,书写者姓名“张翼轸”一度被误读为“张翼珍”,李森林用自己掌握的历史人物信息,更正了“珍”和“轸”的错讹。从那时起,李森林不忍心家乡的文化被长期遗世埋没,下决心要为当时名不见经传的“问津书院”正名。为了搞清楚问津书院的前世今生,他几乎把庙址当成了家,一有空闲就跑过去。没有路,他便搭乘汽车转三轮车然后步行,走坏了多少双鞋自己也记不清。后来,书院附近的人几乎都认识了为研究、推广问津书院而来的李森林,主动免费带他去要去的地方。
为保证史料准确,李森林还拜访了武汉大学原校长陶德麟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原校长章开沅教授、武汉市社科院原院长皮明庥教授以及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唐明邦、张良皋、黄钊等老教授老学者,逐渐复原了问津书院历史。
《江黄学府——问津书院》20多万字一书于2002年正式出版发行。2003年9月18日,他在《湖北日报》发表“问津书院,无人问津”文章,占满了报纸大半个版面。
经过努力,李森林还与专家学者们共同完成并正式出版了《问津院志》(上、下)《问津史话》《问津人物》《问津诗赋》《问津文论》等书籍。从此以后,问津书院从历史的废墟中“活”了起来。
三
2004年,湖北大学洪威雷教授给李森林题写了这么一段话:“一个人追求的目标愈高,付出的艰辛就愈多,对社会的贡献就愈大,社会对您回报就愈丰!”他一直将这段话铭记于心。
同年7月1日《武汉晚报》人物新闻整版以“李森林:考古发掘‘问津书院’”为题予以报道。
李森林如同历史修复大师,为她拂去陈年老土,一分一厘寻回散落在历史光阴中的珍贵碎片,拼凑中抚慰她斑驳的伤痛,还她本真,为她正名。问津书院由此逐渐为人所知、所关注。
因此,李森林先后被当选政协武汉市新洲区第二、三、四届委员、常委;新洲区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和民族宗教侨务外事工作委员会委员。从此,李森林成为问津文化的代言人和问津文化的推广者。
在履职政协委员期间,李森林撰写了“关于修复问津书院的建议”等文章,发起策划并主持恢复中断六十年的问津书院民间祭祀活动;在他和新洲区政协的共同努力下,武汉市政协建议将问津书院历史写入武汉市的正史,“问津文化”和“知音文化”“首义文化”一起成为武汉市三大文化品牌,“问津求真”也随之成为武汉教育精神。李森林还撰写了“整合打造武汉东部山区文化旅游资源的建议”,提出在武汉东部以“问津书院的儒家文化、道观河报恩寺的宗教文化、将军山的红色文化”三位一体,打造武汉东部山区红色文化旅游线路,这条建议曾获得“武汉市旅游发展贡献奖”。如今,武汉东部的大别山余脉一条命名“红色旅游公路”已建成,将问津书院、道观河风景旅游区和将军山连成一线,被誉为武汉“最美旅游公路”,不仅成为周边“网红”打卡首选之路,环中国自行车赛、山地马拉松等大型赛事也在这里举行。
李森林广泛参与社会活动,积极推介“问津文化”。参与策划由武汉市政协、长江日报、新洲区政府主办的“问津文化研讨会”,受到章开沅、皮明庥、陶德麟、冯天瑜、刘玉堂、洪威雷、罗帜、董玉梅等专家学者的肯定和鼓励。
李森林在问津书院主持祭孔活动
著名历史学家皮明庥为他题词:“彰显新洲人文,共塑武汉精神。”并在为他的书作序写道:“李君此书不仅对新洲区,而且对武汉历史文化名城之保护、利用亦大有益焉……”
原武汉大学校长陶德麟教授高度肯定:“大作嵬罗宏富,取材精当,于弘扬我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新洲地区的传统文化极有裨益,厥功甚伟,你的奉献精神令人感佩不已。相信这本力作必将在海内外产生深远影响,您的辛勤劳动必将得到公认,谨先掬诚祝贺!”
湖北省政协原副主席、著名书法家杨斌庆为他题词:“诚以立身,严以治学。”
时任中共新洲区委书记万勇为他题词:“集千年圣道,谱盛世新篇。”
受香港孔教学院和汤恩佳院长邀请,李森林多次参加香港全球祭孔大典暨世界孔教儒学大会。2011年 9月,李森林与汤恩佳院长签约一尊3.3米高的孔子大铜像赠给问津书院。
四
2015年5月,李森林成功与新洲区委宣传部、档案馆等部门合作成功举办个人问津文化收藏展,受众数万余人。
他第一个提出打造“问津文化”品牌,发表“叫响问津文化品牌,提升武汉文化软实力”的文章;促成问津书院得以百年重修,从而使得当今新洲乃至武汉市一个又一个以“问津”品牌命名的地标项目应运而生,问津新城与阳逻新城、航天新城一起成为新洲三大发展新城。他参与中共武汉市委组织部举办的全市“牢记嘱托不忘初心 • 百优党课红动江城”活动,以“追寻问津记忆,守望文化家园”为题讲述,荣获二等奖;参加国家网信办组织人民网、中青网等30余家媒体“文脉颂中华书院@家国”活动,作《推进中国历史进程的问津人》主题演讲。有关问津文化的专题,被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并曾多次被省、市和地方电视台等媒体报道。李森林近二十年来,每年多次受邀在省市高校和市、区直机关等部门做红色文化、传统文化讲座。
他还第一个将问津文化传播到海外,第一个组团接待港澳台和海外华人以及国际友人参观问津书院、拜谒圣贤。北京中(国)巴(西)学术交流中心主任西蒙娜﹒德拉图尔留言写道“感谢!谢谢您!儒家思想对于世界和谐特别重要。”
李森林向国际友人学者专家传播孔子问津文化
他还利用问津史料线索帮助台胞和国内外十几个离散家族近百人寻找到他们的根脉,清末民初大吏李开侁在海内外的后人给他送来锦旗“勤奋耕耘问津文化,枝繁叶茂终成森林。”李森林说,能够为保护、传承鄂东文化遗存作出一点贡献,能够为海峡两岸和国内外同胞寻根问祖,找到根脉,他很欣慰。
接下来,李森林会从社会学的角度继续研究问津人,研究他们在中华文化中所发挥的作用。退休前后,李森林创办了《问津堂文化工作室》,旨在“传承新洲问津文化、探寻江黄民风民俗、弘扬中华优秀传统。”2018年,武汉科技大学聘请李森林为武汉科技大学国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兼地方文化研究所所长,携手研究问津文化和鄂东民俗。他还受聘担任武汉地方志专家库专家;武汉市新洲区老干部“银发正能量宣讲团”宣讲员,为新洲党政机关、学校、社会团体宣讲地方党史,正本清源,传承问津文化。
李森林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
问津文化开枝散叶,李森林由此对武汉民风民俗进行了广泛研究。参与撰稿《武汉通史》《品读武汉》《百姓回忆》《百姓发现》《百姓收藏》《百姓摄影》《新洲历史人物》《新洲风物采珍》等书;还先后发表《顺治帝师两道敕命圣旨370年后现身武汉新洲》《走近洪良品》《关于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纪念新洲首义人物寻访活动的建议》《李集石窠记》和连载《封城抗疫小记》等推文;他还关注大革命时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地方的有关史实,先后发现并搜寻到红万字会难民证、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在新洲的指挥所、刘邓大军在新洲的借粮证等革命文物,为研究地方红色文化提供了翔实佐证,公开发表作品百万字之多。
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李森林认为文化挖掘积累固然重要,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同样重要。他积极扛起了这项历史责任大旗,多年来,数不清的媒体记者来采访涉及问津历史文化,很多高校硕士、博士研究生写论文、有教授学者著书立说查找史料,只要有需要,李森林总是热心帮助、积极提供免费服务。
受“孔子问津传说”宣传影响,“问津求真”的武汉教育精神,和一批又一批以“问津”品牌冠名的学校、旅游公司、文化展馆等也在新洲乃至武汉应运而生。
李森林说,问津文化博大精深,以“耕读传家、崇文尚武、忠孝节义、传德报恩”为其核心要义千古传承,未来,将继续深远地影响一代又一代。李森林期盼,更多的有志之士能够参与到挖掘、传承和弘扬问津文化中,让中华优秀文化源远流长。
复燃的问津文化之火,必将生生不息、赓续传承、发扬光大、服务社会、传承有序!
注:“问津”①:孔子问津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