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新民:武汉文化建设的幕后功臣

湖北来日方长影视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戴新民,在武汉文化建设的进程中,曾策划、主编了100多部文集和画册,并为多位作家、画家及书法家出版了文集和画册。他在繁荣武汉文艺创作,活跃武汉文化生活方面,被大家誉为“是一个不计名利或报酬的幕后功臣”!

在为他人作嫁衣瓽的同时,他还默默地为武汉文化建添砖加瓦。他自已先后创作出版了杂文集《痕迹》、游记《马赛马拉的呼唤》;和八一电影制片厂联合拍摄了电影《杨德志围城打援》,并自主拍摄了电影《山里山外》《孕城》《湖杀令》等3部,微电影30多部,均在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播放,有的还在陕西卫视,湖北、武汉等省市电视台播放。其中《杨德志围城打援》获华表奖提名奖,并获电影频道“百合奖”一等奖。自2006年以来,他坚持不懈地每天写日记并用手机留存影像资料,记录下自己与作家、音乐家、演员、文化名人在一起畅谈推进武汉文化建设的点滴片断,人们说今后要写武汉文化的历史,他是绕不开的第一人,从他那里就会找到这段时间武汉文化历史的痕迹和轨迹。

 

117.jpg

书山有路勤为径

戴新民1977年从武汉市某高中毕业,随后被下放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当年高考制度进行了改革,那个时候他的梦想就是考上大学。然而,连考三年,过去因为自己是文艺特长生,常在武汉市青年文化宫文艺宣传队拉小提琴,所以数、理、化成绩不够好,每次高考完后,金榜并未提名。高考梦破灭后,当时文学的春天来到了,许多文学刊物应运而生,推出了包括伤痕文学在内的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如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等,于是戴新民做起了文学梦,开始恶补中国名著和世界名著。

通过如饥似渴地阅读中外名著,书中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让他如痴如醉。他从《红楼梦》中认识了口蜜腹剑的王熙凤,还有多愁善感的林黛玉;从《三国演义》里看到了智慧化身的诸葛亮,还有勇冠三军、仁义忠厚的关云长;在外国文学的长廊里,他仿佛看见了《茶花女》中的美丽、聪明而又善良,虽然沦落风尘,但依旧保持着一颗纯洁、高尚心灵的茶花女玛格丽特;读懂了《悲惨世界》里的主人公冉?阿让人性的美,其一生经历过穷困潦倒,也体验过富裕和显贵,但他能始终如一地一心向善……

同时,他还背《新华字典》《成语词典》,通过不断给自己加压,他的文学功底渐渐累积起来。1978年,《长江日报》社搞了一个“建设‘四个现代化’你能做什么”的征文,他初生牛犊不怕虎,以一个知识青年的名义,谈了自己的感想,将这篇征文投了过去。不久,这篇征文就见报了,变成了铅字,这是他的文字第一次变成铅字。不久,春节来到了,这时湖北人民广播电台开展了一次迎春征联活动,戴新民也试着写了一首,后来获得了二等奖,戴新民现在还能信手拈来:

忆前辈,颂前辈,前辈功绩著

想四化,干四化,四化远景宏

征文的发表和迎春征联的获奖,让他从事文学创作的信心满满。以后,他每天除了读书以外,就是爬格子,除了写散文、诗歌,还写小小说,后来陆陆续续在一些报刊杂志发表了一些豆腐块、千字文。下放的这段时间内,他将所有发表的文稿剪贴下来,竟累积了厚厚的一本。

 

016 016.jpg

更进一步再求学

1980年,招工回城的戴新民到武汉市纺织局下属的一家工厂当了一名工人。三个月学徒培训下来,武汉针织工业公司竟然一纸调令,把他借调到了针织公司编志办公室。为什么调他?原来是他在报刊杂志上发表的那摞厚厚的剪报成了敲门砖。那时名义上他是工人,实际上他成了一个靠笔杆子吃饭的小文人,编志一编就花去了两年光阴。

这段时间内,戴新民一刻也没有闲着。1980年的时候,他曾报名参加了武汉市硚口区办的一个电影、电视剧本创作学习班;回城后,武汉市民族街文化站办了一个文学创作讲习班,他想也没想,就去报了名。戴新民现在回忆起来说,如果要写武汉文化繁荣的历史,民族街文化站是绕不开的。因为这里培养了数以千计的武汉文学青年,其中包括现在的著名作家邓一光等人。那时,湖北的许多大家都来这里讲过课,如曾卓、碧野、李甤、吴丈蜀、莎蕻等。这个班前后开了20多期,学员达千人之多,现在武汉一些报刊杂志的骨干力量,大多来自这个文学创作讲习班。

1982年,第一届文科电大招生。由于不考数学,加之戴新民这几年在恶补文学课的同时,又涉猎了大量的历史书籍,所以考入了文科电大,前后脱产学习三年。电大是宽进严出,戴新民的知识累积又到了一个新的层面。后来,他无论参加哪一级的征文、征联,都能被选录或获奖。如1985年湖北人民广播电台搞了一次迎春征联,戴新民投去的征联再次获得二等奖,这条征联是:

长江长城两条巨龙臂

海内海外一曲中国心

他的这条对联是有感而发,来自当时的真切感受。那段时间,我国台湾地区的流行歌手张敏敏演唱的歌曲《我的中国心》风靡海内外,所以听到征联的广播后,他马上脱口而出,吟成了这则对联。

他还参加过全国婚联征集大赛,一举获得优秀奖。这则对联戴新民记忆犹新:

爱貎爱才尤爱志

知人知面更知心

因为征联频频获奖,他前前后后写过数百首对联,并在一些报刊杂志陆续登出。

你别小看这一则获奖的对联,要写好可真不容易。没有一定的文学功底和火候,写一则可以,两则也行,但要则则出彩,那可是难事,没有厚重的文学积淀,是不可能达到这个成就的。后来,他还写了很多小小说、杂文,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杂文学会举旗人

“戴新民的杂文针贬时弊,战斗性强;思相深邃,说理充分;戴新民的小小说,别看千字文,但是紧扣时代脉博,塑造的人物性格鲜明……”不管是在电大就读,还是在硚口区工人文化宫文学创作讲习所学习,还是在民族文化站深造,大家都这样认可戴新民的文学成就。更为重要的一点,戴新民组织能力强,什么活动只要有他参与,就办得非常隆重。因此,他在圈子内的人气不断飚升,身边很快聚集了一大批文学青年。

这时期,一些文学社团如雨后春芛般纷纷地涌现出来。如武汉大学成立了珞珈山诗社,华中师范大学成立了桂子山诗社,戴新民顺应时势,自己举旗成立了武汉青年杂文爱好者协会。当时,响应者众多,不长时间报名者达数百人,初次成立大会上,戴新民被推举为会长。该会1988年经市民政局登记,正式成为一级社团,并成功挂靠武汉市社会科学院联合会,戴新民是法人代表。1988年11月,武汉青年杂文学会正式成立,当时举行了隆重的庆典仪式,著名杂文家陈泽群、张宿宗、苏天生等前来与会并授课,那英、笑林、李国胜等明星也前来助兴。在这次成立大会上,戴新民再次成功当选为武汉青年杂文学会会长。

为了充分发挥杂文学会服务社会、培养新人的功能作用,戴新民通过筹划,决定干三件大事。一是办一张报纸《文学青年报》,二是开一次论坛大会,三是出书。但这说说容易,可经费从哪里来?戴新民这时除了有杂文学会会长这个头衔外,他还有记者这个头衔。电大毕业后,长江日报社一位老记者,发现戴新民是个人才,就把他推荐到《老年文汇报》工作,后来因该报没有编制,《长江开发报》成立时,这位老记者又将他推介到该报副刊当了副刊版的编辑,那时副刊版叫“水晶宫”。有了这两个头衔,戴新民化缘就变得相对容易一点。

他每到一个单位化缘,当别人听说是做公益事业,尤其听说是办杂文方面的报纸,歌颂真善美,针贬假恶丑,不管多少,大家都乐意赞助一点。

有了经费后,戴新民顺利地办起了《文学青年报》,这张报纸前后出了三年,共出刊20多期。

1989年3月,戴新民大张旗鼓地举办了一次全国性的“青年与杂文研讨会”,当时十分荣幸地请到了《求是》杂志的副主编牧惠,《人民日报》社的舒展,还有《文汇月刊》的刘绪源及杂文报的主编;省内的大家有曾卓、祖慰、陈泽群等。这次活动,对于繁荣全国杂文创作、培养杂文人才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戴新民随后紧锣密鼓地张罗第三件大事,出版了一套《青年杂文丛书》,推出了鄢烈山的《假辫子真辫子》、朱建国的《早叫的公鸡》、梁刚建的《杂拌儿六两》,并自己主编了《全国中青年杂文选》。这套青年杂文丛书的推出,是武汉及我国青年杂文史上的一件大事,也践行了武汉青年杂文学会服务社会、培养新人的宗旨。

后来因为市场经济的影响,文学被边缘化,杂文也逐渐被淡化,加之戴新民于1992年下海创办了武汉中南社会调查研究所,武汉青年杂文学会在发挥了她应有的作用后,悄悄退出了历史舞台。

 

027.jpg

公益文化领军者

近年来,有一支民间电影拍摄队活跃在武汉地区,他们虽名不见经传,然而其拍摄的电影和微电影却登上了大雅之堂,不仅上了央视的电影频道,还被湖北、陕西、武汉等地方电视台播放,其中《杨德志围城打援》还得到了电影华表奖的提名,并且获得了百合奖一等奖。这支民间拍摄队的领头者不是别人,正是戴新民。

戴新民下海后,他虽然没有弄杂文了,但是还兼任着武汉作家协会杂文创作委员会的副主任兼秘书长。2005年的时候,武汉作协成立了一个视听创作委员会,武汉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邓一光亲自点将戴新民担任该委员会的副主任兼秘书长,给政策,但没有经费。

戴新民曾听圈内人士讲过,拍电影是个烧钱的活儿,弄不好就赔本,甚至有好多人为之倾家荡产。但戴新民不这样认为,他想这是一个新载体,只要我们策划得当,并且以市场为导向,就会得到市场的认可;再则,他曾经参加过剧本创作学习班,又在民族街文化站的文学创作讲习班培训过,认识现在活跃在湖北以及武汉地区的大批作家,有资源,只要能得到好剧本,即使亏损也亏不到哪里去;另外最重要的一条,这是武汉作协的一个下属单位,作协相信你才要你在这个岗位上干,干得好不好是回事,干不干那就是个态度问题了。既然揽了这个瓷器活,干就要干个样子。于是他成立了湖北来日方长影视传媒有限公司。

他随后四处开始活动,当他从八一电影制片厂、央视电影6频道处获知,这两家单位正联手拍摄共和国名将系列的片子,他想到自己虽在武汉长大,可他却是红安人,这里是共和国将军最多的地方,有“同一个故乡、两百个将军”之称,再加上自己手头有作家资源,于是他前去游说,将自己的优势和盘端出。这两个地方负责拍摄的同志,一听到截新民所说的条件,正是他们要找的合作者,再加上戴新民又是武汉作协视听创作委员会的领导,所以一拍即合,把有关拍摄任务交给了他。戴新民回汉后,马上策划了100个选题,组织了100多个作家开始创作剧本,后来得到了20多个优秀剧本,其中有《杨德志围城打援》《夜袭》《李志民军管包头》《惊沙》等。

《杨德志围城打援》这个片子讲的是1947年7月,解放战争进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关头。为牵制华北之敌向东北增援,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组建晋察冀野战军,任命杨德志为司令员。时值十月,杨德志率部逼近徐水,对徐水实施包围。在杨德志的战略意图中,围攻徐水是假,引出驻守石家庄的国民党王牌军第三军,继而歼灭是真。鉴于徐水和石家庄之间还隔着一个保定,杨德志下达命令,加大攻势,引国民党第三军军长罗历戎出兵。后来诱敌成功,全歼了国民党王牌第三军,创造了我军在平原上远距离机动作战的成功范例。这个片子因为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塑造鲜明,在央视和有关地方卫视播放后,获得好评,一举夺得百合一等奖,并且获得华表奖提名。

同时,戴新民还以“大汉口创造者”、清末民初武汉工商巨子刘歆生为原型,拍摄了电影《孕城》,这一电影因为写的是身边人,在武汉地区获得了很高的收视率……

从2011年开始,戴新民每年都拍摄一部电影,有时是两部,至今已拍摄6部,收视率都不错。业界评价,戴新民虽然起步晚,但他强调剧本和演员的遴选,所以获得了成功,为武汉市的影视创作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戴新民并不满足已取得的成绩,为了开眼界,2015年12月,他与朋友一道专门赴美国考察、取经。他们先后来到洛杉矶好莱坞、环球影城、奥斯卡金像奖的颁奖地杜比剧院,通过参观,感受最深的是美国电影业确实是在做文化,他们是用文化占领世界市场,难怪世界上的一些学者评价,美国的电影文化看起来甚至不象是一种进口的东西……,而我们则是追求票房,讲的是商业利益,有些浮躁。为了将电影业打造成真正的文化产业,截新民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事要做,虽然过去从文化上做了几部片子,其中包括微电影,但远远不够。今后首要的就是要淡定下来,中华文化博大精神,我们要去挖掘我们的文化宝藏,从我做起,尝试把电影做成一种文化事业……

除此而外,戴新民还大力扶持作者和一些艺术爱好者。这几年的时间,他先后为100多位作者策划出版了个人著作,并且担任主编作序。另外,他与一些杂志如《当代名流》《今日湖北》等刊物合作,为数百名正在徘徊在两可之间的书法家、画家免费推出作品,为他们树立起创作的信心……当这些人听说戴新民是做赔本买卖,感到不好意思,非坚持要付报酬。戴新民说,我毕竟在这个行业摸爬滚打多年,人脉比你们熟,只要自己多跑点路,多磨点嘴皮子,比你们拉的赞助自然多些,即使自掏腰包,也掏不了多少。就这样,戴新民婉拒了作者们的好意。

除此而外,他还抽空将自己过去写的杂文和游记进行整理,先后出版了杂文集《痕迹》和游记《马赛马拉的呼唤》《你让我仰视》等。

为了武汉的文化建设,戴新民近些年来坚持写日记,默默无闻地记录武汉文化界的点滴奇闻轶事。一晃就坚持十年了,写了十本日记,每年都装订成册,非常厚厚地一摞。打开其中的任何一本任何一页,虽然看到记的是流水帐,但都是他与武汉文化界的知名人士在一起谈天说地的美好时光,上面不仅记载了这些文化名人具体情况,还有他们调侃和谈天说地的轶闻趣事,还有他与这些文人墨客的合影……业界这样认为,这些日记是武汉文化建设一个时期的缩影,今后要写武汉文化史,从他那里可以找到一个时期武汉文化的痕迹和轨迹!

 

依旧把书当知音

在文学被极度边缘化的今天,戴新民依旧把文学当知音,而且乐此不疲。他说,文学是精神的归缩,即使现在喜欢文学的人没有以前多了,但是文学是精神食粮这一概念并没有变。疲惫了,精神乏了,拿起一本文学书籍,就仿佛找到了一处休息的港湾,阅读就有一种愉悦的享受。

戴新民坚持订阅《小说月报》《杂文选刊》《读书》《随笔》等刊物20多 年了,一直没有间断。戴新民出差的时候较多,每次出差,他都要带一本精读,有时是小说中的主人公与他的命运相似,有时是某篇文稿让他产生共鸣,这时便会生出许多感悟,想想公司,想想自己从事的事业,便有一种责任感涌上心头,每天写下日记后,他的信心往往会倍增,向前的步伐会更坚定。

今后,他不仅要用日记记录武汉的文化,还要用影视记录武汉的视听文化,而且已筹划在胸。不久他将拍摄以武汉民族街文化站为背景的纪录片,还打算创作有关武汉文化建设的长篇小说,还打算将自己旗下的两家公司推上一个新台阶……

迎着朝阳,揣着梦想,为了武汉的文化建设,戴新民又开始了新一天的征程!


喜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