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醒龙:大别山托起《天行者》

人物名片:

刘醒龙,1956年生,湖北省团风县人。代表作有中篇小说《挑担茶叶上北京》《凤凰琴》等,长篇小说有《圣天门口》《天行者》《蟠虺》等,长篇散文《一滴水有多深》等。现任湖北省作协副主席、武汉市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芳草》杂志社总编辑。中篇小说《挑担茶叶上北京》荣获首届鲁迅文学奖,长篇小说《天行者》获2011年第八届茅盾文学奖。中篇小说《凤凰琴》《秋风醉了》被改编为电影《凤凰琴》和《背对背脸对脸》。长篇小说《爱到永远》被改编成大型舞剧《山水谣》,长篇小说《圣天门口》被改编成同名电视剧。有多部小说在英语、法语、日语和韩语地区翻译出版。

 


我省著名作家刘醒龙.jpg

2011年8月20日,备受瞩目的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尘埃落定,《天行者》问鼎茅盾文学奖。当朋友第一时间把这一喜讯告诉刘醒龙时,刘醒龙正在游泳池游泳。当时他称自己的心情“湿淋淋”的,因为他没有刻意去写想要获奖的作品,因此他把获奖看得十分淡定。他这样谦逊地回复恭喜获奖的朋友:“能够获得茅盾文学奖,标志着我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年初揭晓的中国小说学会2014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上,他的长篇小说《蟠虺》名列榜首。他接受采访时说,不在于是否名列榜首,作家重要的怎样把书写好。《蟠虺》受到读者肯定,说明要充分信任读者,成熟的写作者千万不要低估买书人和读书人,有精神高度的作品,即便不成为畅销书,一样也能赢得读者,赢得出版业界。

 

201192185450834.jpg

 

不忌讳乡土作家称号

由于刘醒龙一直把中国的大历史、大命运寄托在“小山下、小溪旁、小屋里”的小人物身上,因此评论家在称他的作品为“新现实主义”的同时,还送给他一顶“乡土作家”的桂冠。然而,刘醒龙并不忌讳,他说他本身就是山乡的儿子,是大别山那丰沃的土壤给了他作品的生命力。
刘醒龙祖籍湖北省团风县张家寨村,1956年在古城黄州的黄冈地委招待所出生。刚满一岁,他就随着家人一起搬迁至英山县石头嘴镇。1960年秋,才4岁半的刘醒龙入学读书。随后8年间,随着父亲工作的调动,他辗转于各个乡镇小学。

漂泊不定的生活,让年少的刘醒龙见识了大别山的伟岸与风骨,那黛色绵延的山峦,那莽莽林海,那林海上空蒸腾的白云;尤其让他积淀了丰厚的生活,他不断认识新朋友,也领略了大山深处的风土人情。

刘醒龙对“表”的印象非常深刻。14岁那年,刘醒龙曾参加过冬季征兵,体检表填了,体检通过了,政审表填了,也通过了。可是,由于是城镇户口,兵员指标吃紧,那“表”就成了他空欢喜的代名词。

后来,县里几家工厂招工,他也成为被招的一员。填过表后,那张“表”好长时间都批不下来。以至后来刘醒龙也弄不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由于刘醒龙执着地找了有关领导,在领导们经过半天闭门的“办公”后,那张“表”终于盖上了鲜红的大印,使他成为了县阀门厂的一名工人。刘醒龙向记者讲述这一故事时,神色特别的凝重,可以想见那时为当一名工人、吃上皇粮,是何等的艰难!同时也见证了这张“表”的份量是多么的沉重!

问鼎茅盾文学奖的《天行者》,转正申请表一直是该书的叙事“焦点”。围绕这一焦点,所有的人性被无情地撕开,所有的感情被空前地释放。最后当体制有了转机,给了大家共同转正的机会,但是,条件是所有人都需要交上巨额的金钱买断自己的工龄。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巨大的喜讯,而实质上,这是现实给他们最为荒诞、最为沉重的一击……

刘醒龙曾幽默地说:“我的灵魂与血肉是团凤给的,而思想与智慧是在英山丰富的”。

1984年4月,刘醒龙在安徽文学发表了处女作《黑蝴蝶!黑蝴蝶……》,其文学才华开始崭露。以后创作一发不可收,他先后创作了《大别山之迷》系列小说,深刻表现了近代大别山山区民间的生活状态,引起省内文学界关注,并将这些小说称为我省最早的先锋小说代表作。

刘醒龙33岁那年,调入黄冈市群众艺术馆工作。以后又进入武汉市文联成为一个专业作家。在这期间,他先后创作了《村支书》《凤凰琴》《分享艰难》《挑担茶叶上北京》等中篇小说。《挑担茶叶上北京》曾荣获首届鲁迅文学奖。这些作品流淌的是鄂东的山水,展现的是大别山美丽的自然和风物,以及大山深处小人物们的感情世界……

 

20130411035639208.jpg

一剑磨了近二十年

长篇小说《天行者》以民办教师经历的三次转正为主线通过凤凰琴、雪笛、天行者三部分展开叙述,“三次转正一次比一次荒诞,因而人物命运一次比一次让人疼痛”。刘醒龙感慨道,“半辈子都在盼望转正的民办教师,当机会来临时,那些犹如二十二条军规的政策,反而让他们彻底失去转正的可能”。从《天行者》回溯到同一题材的《凤凰琴》,这一剑磨了近二十年。

《凤凰琴》于1992年发表后,让多年默默耕耘于乡村的民办教师这一群体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也让广大读者读后为之动容,黯然落泪。那时就有许多读者或电话、或写信、或希冀于媒体把信息传给刘醒龙,要求看到《凤凰琴》的续集。

但刘醒龙并没有及时满足大家的要求,“为写而写”,因为他不喜欢跟风随大流。促使他写《凤凰琴》的续集主要有这么几件事情。

刘醒龙在这十多年时间内,他一直关注着民办教师这一群体,他去西藏、新疆、福建等地采风时,只要路过有小学的地方,他都要进去看一看,坐一坐,与学校老师聊聊天,从而发现新的创作素材,为续写《凤凰琴》续集作准备。

17年后的2009年,刘醒龙去贵阳采风,一位甘肃的同行者说,在他的家乡,乡村教师将《将凤凰琴》奉为“经书”,人手一册。

2008年5月,汶川发生大地震后,刘醒龙读到一则报道:在地震中受到灭顶之灾的映秀小学樊晓霞老师也是一位民办教师,她因调动困难无法与在县城的丈夫团聚,夫妻俩一直靠阅读《凤凰琴》慰藉心灵,熬过十几年间分居的岁月。好不容易盼来团聚,樊晓霞调入映秀小学的第12天,却被地震永远地夺走了生命。

刘醒龙“十月怀胎”,终于到了要分娩的时候。这时他提起笔,以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再次为民间默默奉献的民办教师这一英雄群体树碑立传。在谈到创作《天行者》的初衷时,刘醒龙说,如果说创作《凤凰琴》是对民办教师默默无闻的善举所感动的话,那么创作《天行者》实质上是一种感恩:“如果没有那些水平不高的乡村老师哺育,二十世纪后半叶的乡村心灵,只能是一片文化沙漠。”

刘醒龙倡导社会铭记那些灰色生活中的民间英雄—“民办教师”这一群体。他说:“我们常常只记得最后引导我们走向成功的名师,却忘了当初教我们唱第一首歌、认第一个字、教我们人生最浅显道理的人,假如连这些基本的启蒙者都没有,国家的集体愚昧该有多严重?经济想起飞,该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当今,“民办教师”这一名词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代课教师。目前,代课教师也在清退之列。刘醒龙坦言:“清退代课教师,与当年清退民办教师,是无知者的一种无耻行为!天下教育,有什么能比启蒙教育更为重要?我在《天行者》中写道,这些处在最底层的乡村教师,什么都缺,就是不缺对孩子们的感情。中国乡村教育最缺乏的不是教师,而是这样一种扎根精神。只要我们没有能力将每一座大山搬进城市,只要我们没有能力将每一片荒原搬进社区,管治者任何野蛮的清退都是一厢情愿的,只要有孩子需要启蒙,那些最爱孩子们的乡村知识分子就会站出来。所以,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管治者有良知的反应,当代课教师这一名词,像民办教师的称谓那样从社会政治的术语中清除后,下一步就有可能出现名符其实的‘私熟’,真到了那一步,也许就应当清退那些教育部门的‘老爷’了”。

著名文学批评家阎晶明说,民办教师是不应该被遗忘的群体,他们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位长期关注农村题材的作家,刘醒龙具有较强的题材挖掘能力。小说中描写了为乡村教育的改变而付出生命代价的民办教师,这是一种飞娥扑火的悲状精神,他们是真正的民间英雄。

 

缤纷落英已成过往

刘醒龙过去曾以中篇小说享誉文坛,他的中篇小说不仅获得了《小说月报》百花奖,而且还赢得了鲁迅文学等大奖。但从2000年起,他却一度从文坛消失,当起了“隐者”,有时一“隐”就是好几年。

时过3年之后,刘醒龙拿出了长篇小说《威风凛凛》,一时让文坛侧目,而且这部长篇小说处女作,入围了第四届茅盾文学奖。

时隔6年之后,刘醒龙打造的湖北民间史诗《圣天门口》,不仅引起广大读者关注,而且在文学评论界产生具大反响。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著名评论家黄曼君评价:“《圣天门口》恢复了自五四运动以后就逐渐在文学中消失了的科学精神。”中国作协副主席张炯认为《圣天门口》是“民族文化的精品,堪比《白鹿原》,有史诗性气象”;著名评论家何西来认为“是一部经得起时间考验的里程碑式著作”。

曾经拍摄过《士兵突击》和《我的团长我的团》等热门电视剧的华谊兄弟影视集团,也看中刘醒龙的长篇小说《圣天门口》,将其改编成同名电视剧,已于去年6月在横店开机。该剧由拍摄《人间正道是沧桑》的著名导演张黎执导,他说:“我第一次看就非常喜欢,剧本中每个人物形象都很饱满,充满可看性。”
《圣天门口》曾再度入围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并进入“七进四”的最后角逐。

写过《圣天门口》,写过《天行者》,刘醒龙未来会关注哪些题材?刘醒龙说:“过去已经成为过去,创作就是要不断地对过去的经验进行挑战。”而对于写作的灵感,刘醒龙说,生活是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有的则是偶然的灵感使然。

 

资料链接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简介
《你在高原》:作者张炜,现为山东省作协副主席。这是一部长达450万字的原创长篇小说,系张炜在20多年的时间里创作完成。全书分39卷,归为十个单元。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系列作品,而是已知中外小说史上的篇幅最长的一部纯文学著作。
《推拿》:作者毕飞宇,现任江苏省作协副主席。这是毕飞宇首次涉足盲人题材的长篇小说。这部近18万字的长篇小说,讲述的是一群盲人推拿师内心深处的黑暗与光明,这也是国内少有的以盲人群体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小说以很小的切口入手,以一个推拿店里的一群盲人的生活为中心,去触摸属于黑暗世界中的每一个细节,并对盲人独特的生活进行了透彻、全面的把握。
《蛙》:作者莫言,1955年生。中国作家协会第七届全国委员会主席团委员。这部作品以“姑姑”一生的经历为主线,讲述了中国施行三十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在民间的影响,这是以往文学作品中很少涉及的题材。《蛙》共分五部,将信件、小说及戏剧融于一炉,大大丰富了小说的空间。
《一句顶一万句》:作者刘震云,河南延津人。该小说故事简单,小说的前半部写的是过去,孤独无助的吴摩西失去唯一能够“说得上话”的养女,为了寻找,走出延津;小说的后半部写的是现在,吴摩西养女的儿子牛建国,同样为了摆脱孤独寻找“说得上话”的朋友,走向延津。一走一来,延宕百年。书中的人物大部分是中国最底层的老百姓,偏偏安排了一个意大利牧师老詹。

 

我省获茅盾文学奖作品简介

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全书共五卷,作者姚雪垠。作者以“深入历史与跳出历史”的原则,试图全面展现明清之交的社会画面,通过艺术形象使读者获得较为广泛的历史知识。小说以写明末的农民战争为主,兼写中国内部明、清之间和清、顺之间的民族战争,刻画了不同阶级的代表人物和生活画面,以及各阶级、各集团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展开了色彩缤纷的历史画卷。

1982年荣获首届茅盾文学奖。

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全书共四卷,作者熊召政。作者清醒的历史理性、热烈而灵动的现实主义笔触,再现了与“万历新政”相联系的一段广阔繁复的历史场景,塑造了张居正这一复杂的封建社会改革家的形象,并展示出其悲剧命运的必然性。小说围绕着张居正与首辅高拱这两位权臣之间的政治斗争,展示了宫廷内外各种政治势力的此消彼长,写出了斗争的复杂与残酷,塑造出了张居正、高拱、冯保、李贵妃等一批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同时,通过对典型环境的生动再现,历史氛围的精心营造,小说既弥漫着一种典雅古朴的气韵,又给人晓畅通达、引人入胜的阅读愉悦。

2005年荣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喜欢作者